第一章飲食衛生基本常識(1 / 3)

第一章飲食衛生基本常識

飲食衛生基本常識

中小學生大多正處於生長發育旺盛時期,各種組織器官不斷增長趨向成熟,在生長發育期間,應尤為注意自己的飲食衛生。體內新陳代謝旺盛,身高、體重也有較大的變化,思想活躍,記憶力強,要適應和滿足這種生長發育的需要,除各種營養素供給充足外,還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以下是在飲食中要注意的問題。

飯前、便後要洗手,接觸食物時要先洗手後拿取,要防止食物在運輸、加工、貯存過程中受到汙染。

不要偏食、挑食,飲食要多樣化,注意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防止營養素的攝入不足,有時各種不同的食物搭配還有互相促進消化吸收及利用的效果。

飲食要適量,吃得太少營養素不足,會使體重減輕,消瘦,耐力下降,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嚴重者可導致貧血、血糖過低、營養不良和維生素缺乏症。相反,如攝入營養過多,不僅造成食物浪費,而且還加重了機體的負擔,同時又易引起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因此飲食要適量,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

進食要有規律性,定時定量,少吃零食,早、中、晚三餐進食時間盡量固定,臨考前應選擇熱量高、營養豐富和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空腹或飽餐後立即進行緊張學習或考試。不暴飲暴食,暴飲暴食不僅可引起消化不良、胰腺炎等消化係統疾病,而且大量血液集中於胃腸道,還容易引起胃出血等疾病,對身體、學習、考試都不利。

1.進餐時要專心

進餐時聽廣播、看電視,容易造成聲、光、景、情一起刺激大腦神經,引起感情急劇變化,精力分散,勢必引起食欲減退、消化不良,久而久之,消化功能減退,引起腸胃道疾患,使學習受到影響。如果吃飯時,心態平和,思想專一,吃起來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明顯感受會增加食欲,消化液分泌和腸胃蠕動都會隨之增強。

2.進餐時要少喝水

俗話說“湯泡飯,嚼不爛”,水和食物混在一起吃,是不好的習慣,人在咀嚼固體食物時需要充分地咀嚼,使唾液與食物充分混合,以利於滑潤和吞咽,而湯泡飯或進食時邊吃邊喝水,囫圇吞咽,咀嚼時間短,造成食物在口腔“消化”不完全,加重腸胃負擔,水分衝淡胃酸,使消化液稀釋,進而使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與吸收,久而久之,必然會引起胃病。因此就餐時宜少飲或不飲水,應細嚼慢咽,但在飯前喝點湯,可刺激食欲,有助於進食和消化。

3.吃飯不能狼吞虎咽

口腔對食物的咀嚼是消化過程的第一步,未經認真咀嚼就匆匆咽下去,使得許多食物尚未嚼碎就入腹中,不但增加了腸胃的負擔,而且也不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

4.進餐溫度要適宜

少喝冷飲,胃喜暖而惡寒,食物溫度應以20度~45度為宜,如果超過60度,食管壁和口腔黏膜就會被燙傷,在致癌物質的誘導下便會引起食管癌變。如果吃過量的冷飲、冷食,可使胃部血管收縮,減少血液供應而致消化不良及胃腸功能紊亂,出現腹痛、腹瀉等。

5.不飲酒,不吃黴爛變質食物

選購食品要選擇新鮮、衛生、無毒的。不吃未醃製好的鹹菜、未炒熟的豆莢類食物。餐具應注意清潔衛生,每餐用後要洗淨消毒。

每餐食用適量的植物纖維食物,如蔬菜等,最好葷素搭配。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

食品衛生基本常識

一、保持廚房衛生的基本原則

廚房作為加工製作飯菜的場所,總免不了有些殘羹剩飯,這些殘羹剩飯不僅易招引老鼠,孽生蜂螂、蚊蠅,也為細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適宜條件,若不及時清理,膳食受到汙染的機會大大增加,容易導致食物中毒的發生。怎樣搞好廚房衛生呢?以下是不容忽視的一些基本原則:

在接觸食品之前,應該先洗手。

經常開窗通氣,減少空氣中油煙汙染。

地麵、窗戶、灶台、桌麵、屋頂、櫥櫃等要經常打掃、擦洗,保持一個明淨清潔的環境。

注意個人衛生,燒菜做飯時,衣著要幹淨整潔,不要用手抓頭皮、挖耳朵、擤鼻涕,更不要對著食物打噴嚏、咳嗽。飯菜嚐味時不要用炒勺直接品嚐,更不要直接用手抓拿食物。

加工製作生熟食品的菜刀、砧板、碗、筷、盤、勺等要分開,以防交叉汙染,使用後要徹底清洗消毒,如果沒有消毒劑,用沸水燙洗也是一種又方便又經濟的消毒方法。

注意抹布的衛生,用過後要用清水洗淨晾幹,不可隨便揉作一團,抹布雖小,但容易藏汙納垢,傳播病菌。

剩餘食品妥善保存,避免蒼蠅、老鼠、蟑螂光顧,造成汙染。

如果家有肝炎、結核病人,要注意餐具隔離與消毒,病人餐具要專用,防止傳染。

將切割用具用防水布料遮蓋起來。

切割生肉時,要使用單獨的刀子。生肉包含了大量的有害細菌,很容易傳染給其它食物,造成食物中毒。

在處理兩種不同的食品時,剁肉板最好是先擦洗一下。如果可能,在切割生肉時,使用不同的剁肉板。

在處理生肉、魚或接觸熟食之前都應該洗手。

將準備好的幹淨食物放好。

在冰箱中,要把不熟的食品和已經熟了的食品放在不同的隔板上,生食品應該放在—個不會向其它食物滴水的地方。

在烹飪之前,總是應該先將食物完全解凍,不要將解凍的食品再冷凍起來。

在加工食品的時候,禁止吸煙(煙灰有可能掉上去,而且可能通過你的手將口中的細菌傳染給食品。)

確保雞、火雞、香腸等食品已經完全熟了。諸如沙門氏菌之類的微生物需要經過烹調才能被殺死。必須確保已經把這些食物的各個部分都熟透了,那樣有害細菌才會無法生存。

定時清洗抽氣扇及抽油煙機,食具宜放在幹淨的碗櫃內。

冰箱不是“保險櫃”,許多人存在一個認識誤區,覺得食物放進冰箱就萬事大吉了。其實受過細菌汙染的食品放冰箱後,低溫並不能把細菌凍死,隻是抑製其繁殖,細菌仍然活著,取出後在室溫下很快會生長繁殖。

科學的貯存方法是,生熟食品分架存放,熟食放在上層,生食放在下層。蔬菜等生食要洗淨或裝入塑料袋後放進冰箱,防止交叉汙染。除罐頭食品外,一般食品存放時間不應超過一周,冰箱內保存熟食,最好用帶蓋的容器,或扣上個盤子或碗,水果最好完整保存。另外冰箱要經常清洗,每隔一至兩個月使用肥皂水擦洗,最後用流動水衝幹淨。

雖然很多食物,例如水果及蔬菜,最好是在未經烹調的情況下食用,但有些食物除非已經過處理,否則是不適宜食用的。例如已加工消毒的奶類食品,就比未加工消毒的較安全。某些食物,例如配製沙拉的青瓜、生菜,在生吃前必須徹底清洗。

煮熟食物後要盡快進食。當熱食冷卻至室溫時,細菌便開始滋生,食物存放於室溫的時間越長,滋生細菌的機會便越大。因此,食物煮熟後要盡快進食。

小心貯存熟食。倘若必須預先煮熟食物或保存剩餘的食物,請緊記將食物存放於4度以下。小孩的食物不宜貯存,應立即食用。不可將大量溫熱的食物放進冰箱。當冰箱裏放置了太多食物時,食物就不能迅速徹底冷卻。食物中心部分保持熱的時間太長,病菌便會快速滋生。

徹底重新加熱經過貯存的熟食。正確貯存食物隻可以減慢細菌滋生的速度,但不能消滅微生物。所以,當重新加熱經過貯存的熟食時,亦要確保食物的每部分均達到70度以上。

飲用安全的水,如對食水供應有所疑慮,應先行將食水煮沸。

二、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一般多發生在夏秋季,兒童發病率較高,主要是由細菌汙染食物而引起的一種以急性胃腸炎為主症的疾病。最常見的是沙門菌類汙染,以肉食為主;葡萄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為乳酪製品及糖果糕點等;嗜鹽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是海產品;肉毒杆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是罐頭肉食製品。

除了細菌性食物中毒,還有動物性食物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和化學性食物中毒。

在動物性食物中毒中,主要有兩種:將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動物或動物的某一部分當作食品,誤食引起中毒反應,如食用河豚魚中毒,其次是魚膽中毒。

在植物性食物中毒中,主要有三種原因:將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製品當作食品,如桐油、大麻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在食品的加工過程中,將未能破壞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當作食品食用,如木薯、苦杏仁等;在一定條件下,不當地食用含有大量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品,如食用鮮黃花菜、發芽的馬鈴薯、黴變的甘蔗、未醃製好的鹹菜或未燒熟的扁豆等容易造成中毒。

在化學性食物中毒中,主要有三種原因:誤食被有毒的化學物質汙染的食品;因添加非食品級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營養強化劑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而導致的食物中毒;因貯藏等原因,造成營養素發生化學變化的食品,如油脂酸敗中毒。

如果發生食物中毒,主要的症狀表現為食用被汙染的食物後1小時~24小時內出現惡心、劇烈嘔吐、腹痛腹瀉,隨後出現脫水和血壓下降而導致休克。肉毒杆菌汙染所致中毒病情最嚴重,可出現吞咽困難、失語、複視等。

食物中毒後要及早進行救治,中毒早期可進行催吐、洗胃;劇烈腹痛、腹瀉者可注射阿托品;脫水者及早補充液體;也可飲用加入少許食鹽和糖的液體;也可用抗生素。如果是由肉毒杆菌引起的中毒,應立即送往醫院急救。因此,預防食物中毒的關鍵是禁食黴腐變質和被汙染的食品。

三、食品汙染

在中國,食用畜禽肉、禽蛋類較多,多年來一直以沙門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魚、蝦蟹、貝類和海藻等所造成的中毒多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常見的有以下幾類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