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活保健常識
一、中小學生對營養素的需要
處在青春發育期的中小學生對營養有一些特殊要求。
首先是對熱能的要求。中小學生的食欲很旺盛,食量也大,這是人所共知的。這反映出他們需要的熱量在增加,如果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肯定要嚴重影響生長發育。
根據我國的情況,青少年需要的熱能標準最高12000千焦耳(2868千卡),其中主食中提供熱能8000千焦耳(1912千卡)左右(平均每天550克),副食提供3200千焦耳(765千卡)左右,比如250克豆漿,50克豆製品,100克動物性食品,再加上蔬菜500克及適量的調味品,基本上能滿足需要。有條件的話,每天吃一個雞蛋或喝半斤牛奶,飯後再吃些水果就更為理想了。
按我國飲食習慣來計算,中小學生膳食中蛋白質總量有80克左右,並不低。但是它們大部分是來自糧穀類食物,而糧穀中的蛋白質多是完全蛋白質,質量較差。優質蛋白質的含量最多的食物有蛋類、乳類、肉類、動物內髒、魚類、蝦蟹類和黃豆的豆製品等,這些食物應適當地安排到的一日三餐中去。
另外,還要注意維生素的供給,如果維生素D不足,會發生輕度的佝僂病或骨質疏鬆症。維生素A不足使人對弱光感光能力減弱。核黃素不足會造成代謝的失調。為了保證維生素的供給,除了不可缺少的動物性食物外,每天最好要有500克新鮮蔬菜,其中應有一半的綠葉菜為好。
鈣、磷、鐵、碘對血液凝固、神經傳導、肌肉活動、新陳代謝和體內酸堿平衡的調節等也有很大作用,應合理攝取。
二、少女青春期的合理飲食
女孩子從10歲~18歲起就開始進入青春期,標誌著豆蔻年華的到來,青春期的開始,是人身生理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此時,人體各器官迅速發育成長,逐步完善,對營養素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使少女在青春期得到健康成長,注意合理飲食至關重要。因此應當注意膳食的配備,食物品種應多樣化,尤其是應多吃一些營養豐富,含有優質蛋白質的食物。
少女青春期最顯著的特點是,性腺(卵巢)的發育、成熟和月經的來潮,而性腺的發育,需要優質蛋白質的參與,因此,每天應攝入一定量的奶或奶製品、瘦肉、魚、蛋等食品,如有可能,每天可飲半斤牛奶,食用兩個雞蛋。月經的來潮,每月都要損失一定量鐵元素,為了補充鐵質防止貧血,平常要注意多吃些含鐵豐富的瘦豬肉、蛋、魚等,各種動物血也是補血佳品,價錢又便宜,可以進食一些。
三、不能邊看書邊用餐
食物的色、香、味、形能通過人的感觀產生條件反射,從而增進人的食欲,使人體獲得足夠的營養素。吃飯的同時看書、看報或者觀看電視,其主要注意力肯定不全在飯菜上,因而再好的飯菜也品不出味道來。
另外,眼睛不斷地通過報紙、書籍或電視屏幕往腦子裏輸送信號,大腦就會被迫付出一定的精力來對輸入的各種信號進行整理、分析、綜合、判斷和加工,並消耗一定的能量,這就要求更多的血液來為大腦服務。
這樣一來,流經腸胃的血液就會減少,這種做法,偶爾為之當然沒有什麼,可是時間長了,成為一種習慣,勢必會誘發腸胃係統的疾病。
據調查,患腸胃疾病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喜歡在吃飯的同時“聚精會神”地看書、看報、看電視,因此,這種習慣應當糾正。
四、營養不良的原因
1.進食不足
不吃早餐或進食量少,導致蛋白質熱量供應不足和維生素、無機鹽缺乏。
2.膳食結構不合理
膳食中缺乏含有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A、B2.C及鋅、鈣、鐵等營養素的食品,飲食過分單一,如偏素食,不能做到葷素合理搭配。
3飲食習慣不良
喜挑食,偏食,濫吃零食,喜歡飲大量的飲料或所謂“營養滋補品”,並以此代替主食而導致營養攝入不足。
4.營養知識缺乏
不懂得如何合理營養和平衡膳食。
5.疾病因素
胃腸道疾病,如胃炎和潰瘍、慢性腸炎等導致食物消化吸收不良;蛔蟲、鉤蟲等腸寄生蟲病導致蛋白質等慢性消耗;齲齒等口腔疾病導致咀嚼等消化不良;結核、肝炎等病導致慢性營養性消耗。
五、營養不良的表現
蛋白質、熱能不足性營養缺乏症。主要是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貧乏、對疾病抵抗力差而經常患病等蛋白質缺乏症狀和體征;以及身體疲勞無力,反應遲鈍,熱量長期不足,這可致其他營養素代謝障礙,出現相應的缺乏症。
1.維生素缺乏病
不同維生素缺乏症可出現不同的特征性異常表現,據此可作出自我診斷。
2.維生素A缺乏症
有畏光、夜間視物模糊不清等夜盲症表現;並有皮膚幹燥、脫屑、皸裂以及對傳染病抵抗力下降表現。
3.維生素D缺乏
有“雞胸”等佝僂表現,牙齒發育不齊、排列不整、易發生齲齒。
4.維生素B1缺乏
易致胃腸功能不良,如消化不良,並導致手腳發麻等多發性周圍性神經炎及腳氣病等。
5.維生素B2缺乏
易致口角炎、舌炎、唇炎、皮炎等,表現為舌乳頭紅腫疼痛、口角口唇皸裂、出血、起泡等皮膚損害。
6.維生素B12缺乏
易致臉色蒼白、毛發稀黃、食欲不佳、精神不振等貧血症狀體征。
7.維生素C缺乏
經常有皮下出血(指皮下紫癜),牙齦出血,傷口不易愈合,皮膚粗糙以及壞血病表現。
8.無機鹽缺乏病
主要是缺鋅、鐵、碘。
9.鋅缺乏
表現為長期發育遲緩、性征不發育,味覺減弱或喪失,導致食欲差和“食無味”,智力發育水平差,疾病抵抗力弱。
10.鐵缺乏
主要表現為缺鐵性貧血,如皮膚黏膜蒼白,全身乏力易疲勞,學習工作能力和效率降低等。
11.碘缺乏
可致缺碘性甲狀腺腫。
當自身出現相應的營養不良臨床表現時,應及時到醫院做全麵檢查。
六、營養不良的解決
樹立營養意識,學習營養知識,充分認識合理營養的重要性,主動學習營養知識,用科學的飲食營養知識指導自己的飲食行為。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不濫吃零食,合理安排膳食。
治療導致營養不良的相關疾病,如胃腸道疾病、結核病、肝炎病、蛔蟲病等。
飲食營養療法,即通過加強合理營養和平衡膳食提高營養水平。做到合理安排膳食結構和增加進食量,重在“葷素搭配,粗細搭配”。提高動物性和大豆製品等優質蛋白質攝入量。
補充相應的營養素,如補充相應缺乏維生素或無機鹽等。
自我監測,及時診治,當發現自己食欲較差,體重增長過慢,外形較瘦等情形時應主動測量身高、體重從而判斷自身的營養狀況,同時監測營養缺乏的臨床症狀,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嚴重或不明病因的營養不良病患者應去醫院作進一步診治。青少年運動保健常識
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體育鍛煉對增強體質、促進健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各器官、係統的結構和功能,提高生理功能,從而促進身體的發育與健康。
一、增加心肌力量
體育運動能增進心肌力量,使心肌收縮有力,從而使每搏輸出量增多,可從每搏60毫升血液增加至90毫升上以上。這樣,在心髒每搏輸出量增多的情況下,安靜狀態時心率相應減慢,心髒的工作貯備能力增強,使機體的體力、耐力增加。
二、增進新陳代謝
運動時體內新陳代謝增加,能量消耗增多,使胃腸蠕動增強,同時消化分泌液增多,提高了消化吸收能力,增加食欲,有利於兒童的生長發育。
三、提高身體素質
運動能夠促進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提高,即力量、耐力、速度、靈敏、柔韌等素質以及走、跑、投擲、攀爬等活動能力的提高。
四、促進骨骼發育
通過體育鍛煉,肌纖維變粗,肌肉內貯備氧的肌紅蛋白增加,從而使肌肉能適應緊張的工作。運動還可使骨骼發育。
五、鍛煉人的意誌
體育鍛煉能培養人堅強勇敢的品格,使人精力充沛、情緒愉快,提高抗病能力,豐富生活,延遲衰老,延年益壽。
六、增強肺的貯備能力
體育鍛煉對肺活量有促進作用,可增強呼吸肌肉的發達,使呼吸幅度加深,相應呼吸頻率減少,使肺的貯備能力和適應能力增強。
七、增強反應靈敏度
體育鍛煉能增強反應靈敏度,使人動作快捷協調,肌肉神經的調節完善準確,增加活動的反應速度,提高機體對平衡、定向的精確程度。體育鍛煉還能提高睡眠質量,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
由於運動能夠使肌肉發達,同時使多餘脂肪燃燒減肥,也可以使瘦人豐腴起來,所以堅持體育鍛煉,可使體形健美。
青少年運動保健措施
根據教育部規定,中小學生每天要有一小時的活動,包括體育課、課間操和課外鍛煉。學校應合理組織,因地製宜,靈活多樣,保證體育活動的時間和質量。
一、早操和課間操絕不可少
早操可使學生打消睡意,提起精神,迅速投入學習;課間操能使較長時間靜坐學習的機體獲得運動和調節的機會,改善大腦的功能,提高工作能力。因此每天必須安排10分鍾的課間操或早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