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身體健康基本常識
青少年身心發育特征
人類的軀體形態、生理功能、神經、心理從量變到質變的動態過程,即為身心發育。小兒各器官的生長乃至整個機體的增長為量的變化,而細胞、組織、器官功能的成熟則為質的變化。體現這種從量變到質變的標誌就是兒童形體、生理、心理的年齡特征。兒童年齡階段劃分為胎兒期(從受孕至出生共280天);新生兒期(出生至滿28天);嬰兒期(出生後28天至1歲);幼兒期(1歲~3歲);學齡前期(3歲後至6歲);學齡期(7歲至青春期);青春期(又叫少年期,女孩從11歲~12歲至17歲~18歲,男孩從13歲~14歲至18歲~19歲)。
青少年在各年齡階段都有其顯著的形態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即存在典型而又穩定的身心發育特征,這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對他們進行教育與訓練的重要依據,任何超越或落後年齡階段的教育內容及方式方法都有可能阻礙青少年的身心發育和身心健康。
青少年身心發育具有連續性、不平衡性、規律性、個體差異性等特征。
一、連續性
即在整個兒童時期是不斷進行的,但各年齡並非等速進行,一般年齡越小,增長越快。出生後頭3個月生長最快,以後逐漸減慢,到青春期又猛然加快。
二、不平衡性
各係統的發育快慢不同,各有先後,如神經係統發育較早,生殖係統則較晚。
三、規律性
一般遵循由上至下、由近至遠、由粗至細、由低級至高級、由簡單至複雜的規律。如出生後運動發育的規律是:先抬頭,後挺胸,再會坐、立、行(由上至下);從臂至手,從腿至腳活動(由近至遠);先會手握後用手指端摘取(從粗至細);先會畫直線,進而能畫圓、畫人(由簡單至複雜);先學會觀看和感覺事物,認識事物,再發展到記憶、思維、分析、判斷(由低級至高級)。
四、個體差異性
雖有上述規律,但在一定範圍內由於遺傳、性別、環境、教養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著相當大的個體差異。如某一兒童的身心發育可能提前或落後於他的年齡階段,兒童之間的體力、能力、氣質等也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實施教育與訓練時,既要以兒童身心發育的年齡特征為依據,又要照顧到兒童身心發育的個別特征,這樣才能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育。
青少年體格發育特征
青少年的體格發育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也存在著個體差異。
一、身體各部分長度比例隨年齡而不同
體格發育有其頭尾規律。頭在母體子宮內和嬰幼兒期占領先地位,呈“頭重腳輕”現象,出生時頭大身體小,肢體短。以後四肢的增長速度快於軀幹,漸漸頭小、軀幹粗、四肢長。胸圍增大速度大於頭圍增大速度,出現成人體型。嬰兒頭部高度占身高的1/4,成人頭高占身高的1/8。
二、各係統器官發育不平衡
神經係統發育較早,生殖係統發育較晚,淋巴係統則先快而後回縮,皮下脂肪在年幼時較發達,而肌肉組織則在學齡期才發育加速。
青少年體格發育指標
體重是判斷一個孩子體格發育是否正常的一項重要指標。體重為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組織及體液的量,是代表體格生長的,可以判斷出孩子的營養狀況。
正常小兒出生時平均體重為31千克~33千克。出生後第一周內由於哺乳量不足,水分喪失及排出胎糞,體重要暫時性下降3%~9%,這稱生理性體重下降,隨即迅速恢複和增長。
年齡越小,體重增長越快,出生後頭3個月每月增長700克~800克及至1000克;4個月~6個月每月增長500克~600克,故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長600克~800克;6個月後體重增長減慢,下半年每月增長300克~400克。一般3個月~5個月時體重可達出生時的兩倍(6000克),1歲時達3倍(9000克),2歲時達4倍(12千克),2歲後到11歲~12歲前每年體重穩步增長約2000克。進入青春期時體重猛增,每年可達4000克~5000克,約持續2年~3年。故小兒體重增長速度有兩個高峰,即出生後6個月內和青春期。一般男孩較同齡女孩為重,但女孩青春期發育較早,故10~13歲女孩常較男孩為重,待男孩進入青春早期後(12歲~15歲)又可超過女孩。為便於日常應用,可按下列公式粗略計算小兒體重:
1個月~6個月: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千克)+月齡×06(千克);7個月~12個月: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千克)+月齡×05(千克);2歲~12歲:體重(千克)=年齡×2(千克)+8(千克),如4歲小兒體重是4×2+8=16(千克)。
正常同年齡、同性別兒童的體重存在個體差異,一般波動在10%左右。判斷某一兒童的生長狀況,需連續定期監測其體重才比較確切,發現體重增長過多或不足,均應查尋原因,盡快解決,使其恢複正常。青少年飲食保健常識
青少年飲食保健主要通過製定科學而衛生的膳食製度來實現。這是因為,合理的膳食製度使營養素之間比例平衡,分配合理,又使胃的負擔適宜,按時定量進餐成為條件刺激,使大腦皮質形成條件反射,這樣,食欲旺盛,有利於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科學實踐證明,一日三餐比一日二餐或一日多餐都要合理,這是因為食物在胃內排空的時間是4小時~5小時,隻有胃排空後才願意接納下一餐。這樣使得消化道有勞有逸,營養的消化吸收也好。
一、合理安排進餐
合理的一日三餐的進餐時間為:早餐7:00~8:00,午餐11:30~12:30,晚餐5:30~6:30;三餐的熱量分配為:早餐占30%~35%,午餐占40%~45%,晚餐20%~30%。
隻有合理地安排好孩子的一日三餐膳食,才能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才算達到平衡膳食。
從生理需要上講,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經過一夜的睡眠,已有十幾個小時未攝食,而且每天上午常常是學習、活動量大而集中的時間,如果早上馬馬虎虎地混一下,遠遠抵擋不住身體的消耗,特別是到11:00左右時,因饑餓,血糖不能維持在正常水平,學習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維混亂,精神不振,反應遲鈍,學習效率下降,因此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早餐。
早餐最理想的配給是既有碳水化合物,也有適量的優質蛋白和脂肪,如包子、饅頭、豆漿、牛奶、雞蛋之類的混合性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長,能維持上午熱能的需要。
課間加餐,是膳食構成上補充早餐熱量不足的重要方法。可以由學校組織,在第二節課後補充食物,如牛奶或豆漿、點心或麵包之類,也可從家裏自帶。
午餐是一天的主餐,要供給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足量食品,如米飯、饅頭。蔬菜中還應配一些以瘦肉為主的肉類,以保證各種營養素的攝取。這樣才能適應下午作息時間長、文體活動較多的特點。
晚餐宜選清淡少油膩的飲食,而且要富含維生素和粗纖維的蔬菜,既能幫助消化,又能供給較多量的無機鹽、微量元素,以吃到八成飽為好。如果晚餐吃得過飽過於油膩,睡眠時,由血液大部分供給消化功能,大腦血液分配相應減少,睡眠時會出現失眠、多夢等,影響睡眠質量。另外,長期能量過剩,被轉變成脂肪貯存在腹壁之下,也使人發胖,給身體健康帶來一定隱患。
二、謹防食物中毒
飲食保健除了用科學的膳食保證身體的正常生長外,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就是謹防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攝入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質當作食品攝入後出現的急性亞急性疾病。這是一類經常發生的疾病,會對人體健康和生命造成嚴重損害。同學們正處於身體生長發育階段,因此,預防食物中毒,保證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首先了解一下食物中毒的種類。食物中毒主要分為細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食物中毒、化學性食物中毒、植物性和動物性食物中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中毒主要以細菌性食物中毒多見。另外,菜豆中毒、豆漿中毒和因誤食有毒有害物質引起的中毒也時有發生。
那麼,怎樣預防食物中毒呢?
針對年齡特點,同學們應該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飯前便後要洗手。不良的個人衛生習慣會把致病菌從人體帶到食物上去。比如說,手上沾有致病菌,再去拿食物,汙染了的食物就會進入消化道,就會引發細菌性食物中毒。
2.選擇新鮮和安全的食品
購買食品時,要注意查看其感官性狀,是否有腐敗變質。尤其是對小食品,不要隻看其花花綠綠的外表誘人,要查看其生產日期、保質期,是否有廠名、廠址等標識。不能買過期食品和沒有廠名廠址的產品,否則,一旦出現質量問題無法追究。
3.食品在食用前要徹底清潔
尤其是生吃蔬菜瓜果要清洗幹淨,需加熱的食物要加熱徹底。如菜豆和豆漿含有皂甙等毒素,不徹底加熱會引起中毒。
4.盡量不吃剩飯菜
如需食用,應徹底加熱。剩飯菜,剩的甜點心、牛奶等都是細菌的良好培養基,不徹底加熱會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
5.不吃黴變的食品
糧食、甘蔗、花生米,其中的黴菌毒素會引起中毒。
6.警惕誤食有毒有害物質引起中毒
裝有消毒劑、殺蟲劑或鼠藥的容器用後一定要妥善處理,防止用來喝水或誤用而引起中毒。
7.不到沒有衛生許可證的小攤販處購買食物。
8.飲用符合衛生要求的飲用水
不喝生水或不潔淨的水。
9.提倡體育鍛煉,增強機體免疫力,抵禦細菌的侵襲。
隻要從以上幾個方麵入手,認真學習食品衛生知識,掌握一些預防方法,提高自我衛生意識,就能最大限度減少食物中毒的風險度,從而預防食物中毒,保證我們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