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技巧方法3(1 / 3)

第二章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技巧方法3

利用動物法

(一)

公元1206年,宋將畢再遇與金兵對峙。金兵日增,宋軍兵少不能敵,便決定退兵。在與金兵對峙時,畢再遇軍營一天到晚鼓聲不斷,一方麵是為了威懾敵人,另一方麵也是為了鼓舞士氣。如果現在撤退,營中突然斷了鼓聲,勢必被敵人發覺。畢再遇為了欺騙敵人,安全撤軍,就采取了“懸羊擊鼓”的計謀。他讓士兵弄來一些羊和大鼓,把羊倒吊起來,讓羊的兩隻前蹄抵在鼓麵上。羊被吊得難受,便使勁掙紮,兩隻前蹄不停地亂動,鼓就被羊蹄敲響了。是夜,宋軍在一片鼓聲中悄然撤走。

金兵聽到宋營鼓聲不絕,便沒懷疑,仍在調兵布陣。一連過了幾天,金兵都沒有發覺。等到金兵發現上當時,宋軍早已遠去多日了。

“懸羊擊鼓”是運用了動物利用法思考的結果。當人們的力量無法解決某一問題的時候,就可以考慮利用動物來幫忙。動物利用法就是利用動物來解決問題的一種動腦思考方法。動物的種類很多,這裏是利用羊來解決問題。可以說任何動物都可以被人們利用來達到一定的目的。

(二)

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使用這一方法呢?

第一,因為動物比較難以控製和訓練,所以隻有在人力無法解決的情況下,才使用動物利用法。

明朝的時候,東南沿海常遭倭寇騷擾。戚繼光為抗擊入侵的倭寇,親自率兵駐防在福建福清縣。這裏瀕臨大海,山巒起伏,山上有許多猴子。士兵們在山上操練的時候,常常有成群的猴子在附近好奇地觀望著,還模仿士兵的操練動作玩耍。戚繼光發現了這種情況後,就讓士兵們從山上捉來數百隻猴子,將它們飼養起來進行訓練。經過一個時期的訓練之後,這群猴子終於會模仿人們的操作去施放真正的武器,成了一支聽令行事的“特別隊伍”。

一天,這個地區再次遭到了倭寇的侵略。戚繼光趁敵軍立足未穩的時候,啟用這支“特別隊伍”參戰。他一麵把士兵埋伏在敵營周圍,設下包圍圈,一麵指令馴化的猴群操起火器,一齊撲向敵營,不一會兒,敵營內外到處都布滿了活蹦亂跳的猴子。敵軍看到這種情況,還以為是一群猴子作戲呢!突然,這支“特別隊伍”在攻擊的號角吹響時,同時將各自操持的火器施放出來,頃刻間敵營大火四起,烈焰騰空,埋伏在四周的士兵乘機發動進攻,倭寇還沒有弄清是怎麼回事,就全軍覆沒了。

戚繼光的猴子確實很厲害,但如果用人力能夠輕易攻入倭寇大營的話,戚繼光是不會想到使用它們的。

第二,在利用動物的時候,要考慮周到一些。如果考慮不周密,可能會弄巧成拙,對自己反而不利。

公元759年,唐朝兵馬副元帥李光弼奉命平定叛軍史思明部。兩軍隔河紮寨。史思明在河的南岸,李光弼在河的北岸。

當時,史思明有一千多匹好戰馬,他為了顯示自己力量的強大,恐嚇對方,每天都把這些馬趕到河邊沙洲上洗澡,並且巧妙地讓這些好馬循環不斷地出現,以示數量之多。

李光弼很想把這些好馬弄到手,他先想用馬引誘,但異性的馬是相互吸引的,這邊的母馬也很可能被對岸的公馬吸引過去。於是他又想出另一個絕妙的辦法。他讓士兵找來了五百匹正在奶著小馬駒的母馬,把這些母馬趕到河邊,而把小馬駒關在城裏。這些母馬因為惦記著小馬駒,噅兒噅兒地叫個不停,一心想回城裏去,而對岸史思明的公馬聽到母馬的叫聲,還以為是在呼喚自己呢,就急不可待地趟過河來和母馬親近。李光弼毫不費力地將史思明的戰馬趕回到自己的軍營中去。

史思明本來想借戰馬來顯示自己力量的強大,以恐嚇對方,但由於考慮不周,結果弄巧成拙,連自己的馬也被對方引誘了過去。這說明,在利用動物時要慎重,應考慮周全以防自己吃虧。

第三,在思考問題時,我們還可以采用仿生學的原理,模仿動物的結構和功能進行發明創造。雷達、飛機、電子警犬、潛水艇等科技產品的發明都是利用動物的結果。再如模仿蜻蜓的樣子發明了直升機,模仿袋鼠的跳躍前進,而發明了能在坎坷不平的田野或沙漠地區通過的、沒有車輪的“跳躍機”等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進攻比利時,他們使用了液態氯氣,致使大批英法聯軍中毒身亡。

戰鬥結束後,英法聯軍發現野生動物都死了,隻有野豬活著。化學家費裏特帶著助手來到野外,在野豬跟前施放氯氣,野豬嗅到刺激氣味時,立即把鼻子拱進土裏,結果沒有一隻中毒。由此,費裏特發現鬆軟的土壤粒可以吸附和過濾毒氣。於是,他用既能吸附有毒物質、又能暢通空氣的木碳做成顆粒,仿照豬嘴製成了人們今天常用的防毒麵具。

再比如搖船的櫓也是利用鴨子的腳,運用仿生法發明的。

古代名匠魯班有天來到河邊乘船,見艄公用篙撐船,十分吃力,他就想:怎樣才能讓船劃得又快又省力呢?

這時,一個老漢劃著小船趕來一群鴨。魯班仔細觀察了鴨子的劃水動作,很受啟發。回家後,他砍了根木棍,上端削得像鴨子腿,下端削得像鴨子的蹼。把它放在船上一試,果然劃船又快又省力。後來,這搖船的工具推廣後就叫“櫓”了。

將錯就錯法

(一)

在一個村莊裏,有一個青年人叫紮依,又懶又窮,就憑自己是村裏惟一識幾個字的人坑蒙拐騙。

有年秋天,他去跟一個女財主借50兩銀子,女財主對他不放心,他拍著胸脯保證說:“放心吧,我不會騙你,到了二月,我連本帶利還給你。”女財主便信了他的話,借給他50兩銀子。

二月很快就到了,女財主登門跟他要賬。紮依卻搖著腦袋說:“不是說好二月還嗎?現在還不到二月呀?”女財主急著說:“怎麼不是二月,今天已二月五日了。”紮依指著天狡黠地說:“唉,你真糊塗,我說的是天上有‘二月’的時候還你嘛。”

女財主差點給氣瘋了,要等天上出現兩個月亮不是讓太陽從西邊出來嗎?這分明是在賴賬。於是,女財主便去法官那裏告了紮依一狀。法官了解案情後,並不立即辦案,而是讓女財主回家等消息。

二月十五日,女財主得到了法官的通知,要她和紮依進城打官司。法官把法庭安排在湖邊。晚上,月亮升起來了,又圓又大,女財主滿天尋找,也不見另一個,懊惱極了。

紮依吃完晚飯來了,見法官已在等候,便走過去搭話。法官漫不經心地指著湖麵:“呀!那兒好像有個什麼東西?”紮依瞧了瞧脫口而出:“沒什麼,是月亮。”法官馬上指著天上的月亮說:“那是什麼?”“那是天空中的月亮呀。”

法官此時正色說:“現在是幾個月亮?”

紮依這才發覺自己落進了法官的圈套,但為時已晚,後悔不及。隻聽法官說:“這是你親口說的。現在‘二月’到了,快還錢吧!”紮依張口結舌,乖乖地連本帶利還清了債務。

這個故事中,紮依耍賴,主要賴在他偷換了概念,違反了人們日常對話交流時遵守概念的同一性,他把月份牌上的“二月”胡攪成了天上出現的“二月”,想以此賴賬。聰明的法官將錯就錯,也把紮依說的“二月”胡攪成“天上一個月亮,湖裏一個月亮”,並製服了紮依。其實,此“二月”也非紮依的彼“二月”。

法官用的動腦方法是一種將錯就錯法。所謂將錯就錯法,它是一種故意利用錯的事物來對付它的自身,以求反敗為勝、化被動力主動的動腦思考方法。

(二)

那麼,使用這種思考方法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必須準確分析對方錯在哪兒?是怎樣利用的?存在哪些漏洞或不足?隻有找到對方是怎樣故意製造錯誤和利用時的漏洞,才能對症下藥,找到一個有利於自己又能克製對方的“錯”。

從前,有一個窮人為了生計而遠走他鄉,在一座位於阿拉伯灣的大城市裏,他參加了采珠隊。由於他不怕艱險,敢下深海,采到了許多大珍珠,發了一筆財。他把全部收入都換成金幣裝在一個小包裏,貼身攜帶。有一天,他決定返回家鄉,蓋一所大房子,成家立業,平安地度過後半生。在返回家鄉的途中,有天晚上,他在路邊人家的一間空房子裏借宿過夜。睡下之後他摸著腰間裝著金幣的小錢袋,心裏一陣興奮,忍不住坐了起來,借著燈光一個一個地數了起來。聽到金幣清脆的撞擊聲,他腦子裏顯映著幸福生活的遠景。就在他陶醉之時,他沒想到門縫裏透出了一雙貪婪的眼睛。原來這是房子的主人——一個有幾個孩子的寡婦——在窺視,她看著那些閃光的金幣,決心設法弄到手。

第二天,采珠人又要趕路,他剛邁出門,就被寡婦扯住衣服說:“孩子的父親,你不能走,你把家裏的錢全拿走了,拋下我和孩子可怎麼辦啊?”

“我不認識你,我也不是你的丈夫!”采珠人很生氣。但女人死抓住他的衣服不放,聲音越來越大。

一些過路人都圍過來觀看,見他倆扯不清的樣子,都建議兩人到法官那裏去。

見到法官後,婦人申訴說他丈夫想拿走家裏的金幣遠走他鄉,把孩子和她拋之不顧。采珠人當然一概否認,並請求法官把女人的孩子叫來作證。可沒有想到孩子們一見他就擁過來喊他爸爸,並抱著他的腿叫他不要拿走金幣和拋棄他們,采珠人非常吃驚,真是哭笑不得。法官由此斷定,他就是這個女子的丈夫。如果女人撒謊,孩子們還能撒謊嗎?於是他把金幣判給了那女人,並對采珠人說:“如果你願意留下,就和她一塊好好過日子,否則你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