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果夫回答說:“這裏並沒有什麼秘訣,完全是標點符號的功勞。你們看,這裏的每一句,我都打上了標點,還特別仔細地標上了句號。當然,還有分段,也是一件大事情。標點符號就是標出思想,擺正詞和詞之間的相互關係,使句子易懂、聲調準確。標點符號好比音符,它們牢固地縛住文章,不讓它散落。”作家安德烈·梭勃裏知道後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二)
那麼,怎樣才能更巧妙地使用標點呢?
第一,隻有準確地了解文字的意思以及文字的寫作背景才能充分發揮標點的妙用,以表達出奇思妙想的含義。
從前有一個老翁,花甲得子,興奮不已,結果患了中風,在床上一躺就是5年。臨終前,他給5歲幼兒和女婿留下了一份遺書,遺書上這樣寫著:“六十老兒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產田園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執。”
數年以後,幼子成年要與姐夫分家。家產田園歸誰呢?兩人爭執不休,隻好去衙門打官司。女婿申辯說:“嶽丈夫人在遺書上寫得清清楚楚:六十老兒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產田園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執。”縣令對無標點的遺書仔細琢磨,提出另外一種點法,把遺產判給幼子。那縣令是這樣點的:“六十老兒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產田園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執。”
究竟誰符合死者原意呢?這就必須對文字的作者以及寫作的背景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出奇製勝,發揮妙用,叫人心服口服。縣令就是這樣做的,而且很符合老翁原意(世上哪有把遺產留給外人的呢?)。所以縣令才能棋高一著,勝過那個女婿。
第二,利用標點的奇妙作用和標點的含蓄性,幫助人們思考,給人以回味的餘地。
法國大作家雨果把《悲慘世界》的手稿寄給一個出版商,好久沒有接到消息。雨果便寫了一封信去問。信是這樣寫的:“?——雨果”,出版商的回信寫著:“!——編輯部”。不久,《悲慘世界》這一轟動世界的長篇巨著終於問世了。
像這樣的事例很多,簡潔含蓄,耐人回味。在一次宴會上,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巴爾肯博士提出,在座的每個人用最簡潔的話寫一篇自傳。博士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讚成。正在大家凝神思考之時,有位神情沮喪的青年,很快就把自傳寫好了交給巴爾肯。自傳是三個標點符號:
——(破折號)
!(感歎號)
。(句號)
這是什麼意思呢?青年是這樣解釋的:一陣子橫衝直撞(“——”),落了個傷心自歎(“!”),到頭來隻好完蛋(“。”)。
巴爾肯給這個自傳寫了一個評語,也隻有三個標點符號:、(頓號)……(省略號)?(問號)
巴爾肯對此解釋說:青年時期是人生的一個小站(“、”),道路漫長,前途無量(“……”),豈不聞浪子回頭金不換(“?”)。巴爾肯的標點是對這位青年的鼓勵。
大家看,兩人的標點是多麼的含蓄而又意味深長,感人肺腑,充分發揮了標點的作用。
妙用文字法
(一)
早些時候,大音樂家貝多芬非常崇拜拿破侖·波拿巴。1804年春天,他的《第三交響樂》完成後,他親自在上麵寫上了“波拿巴”的名字。意思是這部樂曲是以拿破侖為題材,同時也是獻給拿破侖的。他還打算通過法國駐維也納大使把樂譜送給拿破侖本人。
不久,貝多芬聽到了拿破侖已經把法蘭西共和國改為帝國和自稱皇帝的消息,他氣得渾身發抖,高聲罵道:“凡夫俗子!暴君!”他走到桌前,把樂譜的封麵撕得粉碎,然後揮筆改了一個標題:“英雄交響樂……紀念一個偉人的遺跡。”直到現在,全世界人民仍然非常喜愛和熟悉《英雄交響樂》。
像這樣一種巧妙地利用文字達到某一目的的動腦方法就叫做文字妙用法。古今中外,善於巧妙運用文字來解決問題的不乏其人。請看下例:
迄今為止我對你所表示的愛情
全是假的。如今我覺得對你的惡感
與日俱增。我同你見麵次數越多,
就越是引起我巨大的反感與厭惡;
就越是使我感到我不能不下定決心
來恨你。你盡可相信,我從未懷有
向你表示求愛之情。我們前次談話
給我的印象極差,絲毫也談不上它
使我對你的人品有了很好的了解。
是的小姐,願你行行好別見我。
如果我們結合在一塊,那就一定會
遭到我父母的怨恨,而且一生難得
生活幸福。是的,小姐,我希望你
不要無事自擾,費那個冤枉心思
給我回信。再見!請相信我永遠是你
的對頭。小姐,我毫無理由成為你
至死不渝的愛人。
這封情書,是一個聰明的男子寫給他的女友的。因為女友的父親反對他們相愛,每一封情書都要進行檢查,所以這位聰明的男子便利用這種看似“絕交”的信件,來表達他至死不渝的愛情,他女友的父親怎麼也不會想到去隔行讀信的。可見,巧妙地運用文字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難以直接解決的問題。
(二)
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使用這一方法呢?
第一,要加強文字方麵的修養,打好文字的基礎。沒有較好的文字修養和基礎,是不可能使用這種方法的。
從前,有個惡棍,偷盜財物,奸汙婦女,無惡不作,大家都恨他。有一次,這惡棍闖進平民家裏,見有一病婦臥床不起,他就揭開被子,將病婦戴在手腕上的玉鐲捋了去。病婦呼救,適逢有一勇夫經過,路見不平,將他扭送見官。縣官把他當堂收押,並要病婦的丈夫補寫一張狀子。
病婦的丈夫和村裏人一商量,大家覺得趁這個機會,一定要除掉這個禍害,否則放虎歸山,後患無窮。於是請來了幾位書生,共議這張狀子,認為其罪狀應是“揭被奪鐲”。可是後來有位訟師看見這張狀紙,認為這樣寫不能重判這個惡棍。說完,他沒有改動一字,卻把“揭被奪鐲”顛倒成為“奪鐲揭被”。這樣一改十分巧妙,原來惡棍是一樁罪——奪鐲,現在有了兩樁罪——既搶劫又奸汙病婦,所以後來判了重刑,為村民除了一大害。由此看出訟師文字功底之厚。
第二,要善於用腦,把奇思妙想融於文字之中。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從山東南來稽山陰當地方官時,在蕺山,即現在的浙江紹興昌安門內的戒珠寺,曾置了一所別墅。
喬遷之喜又值新春即臨,王羲之雅興大發,當晚便大擺宴席,痛飲大酌。酒過三巡,他乘興撚須提筆,鋪開大紅紙,即席書寫了一副春聯:
春風春雨春色
新年新歲新景
寫完後,他叫兒子貼於門外。誰知剛貼出不久,便被人偷偷地揭走了。他沒辦法隻得再寫一聯:
鶯啼北裏
燕語南鄰
寫完之後,他再叫兒子貼出去,不料,又被那位酷愛他手跡的“梁上君子”盜去了。眼看年關已近,門口卻仍舊空空無墨。按當時習慣,如果大年初一門上沒有新門聯,這是很不吉利的。怎麼辦呢?王羲之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的辦法是把對聯寫好後,叫兒子剪去一半,然後貼出去。上半截的對聯是: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這天夜晚,那個小偷又來偷對聯了。當他正想把對聯撕下來的時候,猛然看到“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幾個不祥的字眼,立即把伸出去的手又縮了回來,心裏直歎倒黴,站了一會兒,便垂頭喪氣地溜走了。到了年初一的黎明,幽默的王羲之才親自將下半截春聯貼在原對的下麵。於是,新對聯便成了:
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附近街坊出來一看,無不拍手稱妙。王羲之是經過苦思冥想才想出如何巧妙地運用文字對付竊賊時才產生了這幅妙對。可見,隻有勤於動腦、善於動腦才能把奇思妙想融於文字之中,才能巧妙地運用這種動腦思考的方法。
效應轟動法
(一)
1983年,美國一家廠商決定把一種叫“超級3號膠”的強效粘液打入法國市場。但粘液市場強手如林,怎樣才能壓倒群雄、打開局麵呢?巴黎的奧布爾雅和馬瑟廣告公司的設計師們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們製作了這麼一則廣告:在一個人的鞋底,點上4滴“超級3號膠”,然後把這個人倒粘在天花板上,保持10秒鍾。這一切都有人當場鑒定,絲毫不假。這則電視廣告播出後,在法國引起轟動,求購的函件、電報、電話應接不暇。不到6個月,就銷出這種膠液50萬支。
“超級3號膠”的成功,使其他廠商大為開竅,他們競相模仿,且大有“青出於藍勝於藍”之勢。
有家英國的阿拉迪特公司和南非的一家廣告公司也為粘液作廣告,他們的廣告絕招更妙,更吸引人,叫人瞠目結舌!這家廣告公司把一輛小汽車的四隻輪子塗上膠液,倒粘在廣告牌上“示眾”。
南非的一家公司更絕,竟讓一名替身演員用膠粘在一架飛機的機翼下,在空中飛行4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