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級3號膠”的影響下,其他各行各業的宣傳也是奇招迭出。
南非最大的蘭特煉金廠,為慶祝建廠36周年,特意舉辦了一次活動,以擴大宣傳。他們的經理室內放了一塊金磚,旁邊樹立了一塊木牌,上麵寫著:“任何參觀者如果靠人力能將這塊金磚拿走,就可以將金磚拿回家去,永遠屬於自己所有。”
消息傳出,人們不遠千裏而來,工廠裏人山人海,各種職業的人都有,其中更不乏體魄健壯、力氣過人的小夥子。但是他們一個個都望金磚而興歎,無法將金磚拿起,更不用說將金磚帶回家去了。
原來,那塊金磚重300公斤,又寬又厚,又光又滑,叫人無法下手。人們雖然拿不走這塊金磚,但轟動效應是顯而易見的。
像這樣借助於一定事物的力量來引起人們對某個問題的普遍關注和極大興趣並形成社會轟動的動腦方法就叫做效應轟動法。這種思考方法在商業性宣傳尤其是廣告業中經常被運用。
在日本有家麵館,飯菜一律用大容量的碗、盆來盛放,什麼東西都講究大個兒的。譬如夠上四五人吃的裝在缽裏的有名的超大型“山賊麵”,賣900日元一碗。但是,這種麵條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吃得上,顧客要吃麵條需要事先預訂,然後必須經過與麵館主人麵談,通過麵談達到吃麵條的及格者寥寥無幾。
一旦及格,顧客拿起筷子吃麵條的同時,將一塊秒表按下。顧客在規定時間內連麵條帶湯喝進肚子後,即刻在鼓掌聲中舉行表彰儀式,授予一張頗為體麵的獎狀,然後還在店堂內牆壁上的獲勝者一覽表內記下顧客的大名。據說迄今為止表上才記下了一百多人的名字。除此之外,別的項目還有不少,如用能裝進十來瓶啤酒的大玻璃缸子盛滿啤酒,誰若能夠一飲而盡,改天將再奉送一缸啤酒。
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全城的人都知道有這麼家麵館裏有這麼些新奇事。不少人懷著好奇的心理來麵館登門造訪,甚至有些想貪小便宜的人也打起這家有臉麵的麵館的主意來了。一時間,這家麵館顧客盈門、絡繹不絕,每天都門庭若市,熱鬧非凡,生意自然紅火起來。
這家麵館的老板真是個聰明人,普通的食品隻是改用了特大號的容器來裝罷了,但卻因一個“奇”字造成了轟動效應,引起了市民的廣泛關注,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解決了顧客願不願光顧的問題。他的這一動腦方法便是效應轟動法。
(二)
那麼,使用這一方法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認真分析問題,選擇出最能引起轟動的事或物,然後大力宣傳,從“奇”入手。當然亦要注意二者的聯係是否必然,合理而適度,不能過分誇大、無中生有,否則隻有物極必反。
第二,要事先預測運用這一方法的結果,把好轟動的程度,謹防轟動效應帶來的負麵作用。有的轟動效應尚需要一個形成過程,未必都有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效果,必須堅持到轟動效應產生時。
太平洋上有一個還沒有被開化的無名島,島上住的全是土著人。由於長期的生活習慣,島上居民無論男女老少,四季一律赤著黧黑堅硬的大腳,從未穿過鞋襪。
英國一家製鞋公司的推銷員維克和日本一家製鞋公司的推銷員小野聰同時來到這個小島上,想開發這裏的鞋類市場。維克拎著一大包各式各樣的鞋子挨家挨戶去推銷,逐個地跟他們講穿鞋的好處和各類鞋的特點與作用。可是土著人個個表情冷淡,置若罔聞,最友好的表示也無非是笑著對他搖搖頭。維克磨破了嘴皮、跑得直不起身來也沒賣掉一雙,隻好心灰意冷地離去了。
而小野聰不同,他每天根據天氣情況穿著不同性能的鞋出沒在各個居民點,跟土著人打著手勢聊天,到他們家串門並跟他們一起幹活兒,一句也不提鞋的事。時間一長,土著們終於開始注意他穿的鞋了。土著人發現,小野聰穿的膠鞋底下有齒,雨天走起路來比光腳穩,而且可以直接在淺水裏走而褲腳不濕。他們還發現小野聰穿皮鞋在粗石子路上走不磨腳,穿皮靴在荊棘林中走不會被劃傷……他們開始好奇地盯著他的鞋議論開來,有的還讓小野聰把鞋脫下給他們試試。慢慢地,整個島上的人都了解了鞋的好處,他們開始接受這個外來的新鮮事物。後來,小野聰在這個對鞋來說還是一片空白的無名島上開發了很大的鞋業市場。
這裏,小野聰仍然是用效應轟動法來動腦的,隻不過這個轟動效應形成較慢,但他堅持下來一樣獲得了成功。
借雞打狗法
(一)
從前,有一個國王自以為已經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了,於是開始迷戀起聲色犬馬。宮廷之內,美女如雲,這且不說,各式各樣的狗有幾百隻,天南地北的鳥有幾千隻,光是為國王養狗養鳥的就有好幾百人。
幾位正直的大臣勸國王不要荒廢了國事,可國王哪裏聽得進去。有些大臣三番五次進言勸諫,結果惹怒了國王,他們不是被殺頭就是被罷官。國家越來越不像個樣子了。
一天,國王最喜歡的一隻鸚鵡因病而死,國王知道後大發雷霆,要處死照看這隻鳥的人。這時,一位侍臣趕來,隻見養鳥人跪叩在地上,嚇得不敢抬頭。國王的禦案上放著鳥籠,鸚鵡的屍體就在裏麵,國王滿臉殺氣。侍臣並沒有替養鳥人求情,而是想了想走上前又輕又快地捧起鳥籠大哭了起來。
嗚嗚嗚嗚……
剛開始,人們都被國王嚇壞了,並不在意侍臣的舉動,後來侍臣的哭聲越來越大,越來越悲。
嗚……嗚……
人們的注意力被他吸引過來。這人哭著哭著竟數落起來,就像村裏的老婦人哭喪。
“鸚鵡呀鸚鵡,我一哭你不該死呀!雖說萬物有生必有滅呀,嗚嗚嗚嗚,可你卻是應該長命百歲呀……”
“鸚鵡呀鸚鵡,我二哭你不該死呀!雖說你無非是隻鳥呀,嗚嗚嗚嗚,可我們大王心上卻隻有你呀……”
“鸚鵡呀鸚鵡,我三哭你不該死呀!雖說大王給你報了仇呀,嗚嗚嗚嗚,可大王也背上了殺人的名呀……”
“鸚鵡呀鸚鵡,我四哭你不該死呀!雖說你飛身歸天去呀,嗚嗚嗚嗚,可一國百姓難跟隨呀!嗚嗚嗚嗚……”
……
起初,國王還以為他真是在哭鳥,氣也不消,臉色也不改,可越聽越覺得有道理,這小子說的不都是勸我的話嗎?因為一隻鳥我落個殺人誤國的名聲也太難聽了。於是,國王的臉色漸漸恢複了正常,他免了養鳥人的罪,並下令把鳥全部放飛,把狗全部出賣。從此,這個國王專心政事,國家也治理得很好了。
這個侍臣不敢正麵直言勸諫大王,卻想了個法子,借哭鳥悲鳥來達到使大王知曉玩物喪誌誤國的道理這一目的。像這樣一種不能從正麵直接解決問題而是借助於先解決其他問題來達到間接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考方法就叫做借雞打狗法。像“殺雞嚇猴”、“指桑罵槐”更是運用了這一動腦方法。
(二)
那麼,使用這一方法究竟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首先要認真研究,分析所借事物與所要解決的問題,所要達成的目的之間在哪些方麵有相近相通之處。既要仔細分析所借之物,又要認真研究所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就會犯牛頭不對馬嘴式的錯誤。
第二,借雞打狗一定要巧妙。隻有精心設計、巧妙運用,才能使對方不至於從一開始就識破,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否則反有可能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李惠公任雍州刺史的時候,發生過這樣一起案件:有兩個人,一個挑著一擔鹽,另一個挑著一擔木屑。兩人同時來到大樹下,放下擔子借著樹蔭休息。等他們起身準備離去的時候,兩人卻為了一張羊皮發生了爭執,都說羊皮是自己的墊肩之物。兩人爭吵了半天無法解決,隻好在路人的勸說下來找李惠說理。
李惠問過了兩人以後,讓兩人都暫時先出去。李惠想了一會兒,便同主管司法的官吏說:“如果拷打羊皮,是否可以知道它的主人是誰?”手下的人都被他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頗覺奇怪,無人回答。
過了會兒,李惠傳那兩人來到大堂上,一本正經地對他們說:“本官現有辦法斷定誰是羊皮的真正主人了。現在我已把羊皮掛在柱子上了,你們二人各執一杖,分別在羊皮上用力敲打三下,不是羊皮的主人敲打時羊皮會發出痛苦的叫聲。”
兩人聽了半信半疑地依他說的,各自用杖敲打了三下,但是都沒有聽到羊皮有絲毫的痛苦之聲。這時,李惠走到羊皮邊蹲下身來一看,再想了想剛才二人擊杖時的表情,他終於明白了,他用手一指挑鹽的人說:“你是羊皮的真正主人。”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李惠在羊皮底下的地上墊了張蘆席,那二人六杖打下去,羊皮中掉了些鹽末在蘆席上。李惠在席子上發現掉下的是鹽而不是木屑,再根據剛才觀察到柴夫敲打羊皮前緊張的表情,他就肯定柴夫在說謊。
這個事例中,李惠要直接判斷誰是真正的羊皮主人比較困難,他缺少有力的證據。於是他借敲打羊皮時羊皮是否會叫,來達到檢查羊皮上掉下鹽末還是木屑的目的,再根據在一旁觀察到的兩人對此的心理活動、表情變化,很快就將案件斷清楚了。他在這裏所用的動腦方法也是借雞打狗法,隻不過偽裝得更巧妙更難以看出他的本意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