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之後,《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則馬克·吐溫致國會議員的“道歉啟事”,內容如下:“日前鄙人在答記者問時發言,說國會中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的。事後有人向我興師問罪,我考慮再三,深覺此話不妥,故特此登報聲明,把我原先的話作如下修改: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不是狗婊子養的。”
此啟事發表之後,一場沸沸揚揚的軒然大波馬上風止浪息。每位議員心裏都想:“哦,馬克·吐溫說的不是我。”沒有一個人把自己歸入“是狗婊子養的”之列。
其實,這哪裏是道歉?隻不過把國會議員中“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的”這頂帽子換成了“有些議員不是狗婊子養的”,實質內容並沒有變:總有某些議員是狗婊子養的!馬克·吐溫就是采用了張冠李戴法,轉移了議員們的視線,緩和了正麵衝突,但仍然達到了對這些虛偽的家夥攻擊和嘲諷的目的。沒有一個議員再來找馬克·吐溫追究“到底誰是狗婊子養的”的問題,否則不就等於不打自招了嗎?
整體思考法
(一)
整體思考法,又叫全麵思考法,是在各種情況下,考慮所有因素的一種思維方法。當你要做一件事、想一個辦法,或做一個決定之前,運用整體思考法,能幫你有效地擴展視野,並使你對你的想法所麵臨的情況進行全麵的分析。否則就很容易做錯事。
譬如,13世紀時,北威爾士王子列維倫有條忠實而凶猛的狗——蓋勒特。一天,王子出獵,留狗在家看護嬰兒。王子打獵歸來後,看見血染被毯,嬰兒不見了。而狗呢,一邊舔著嘴邊的鮮血,一邊高興地望著主人。王子大怒,抽刀刺入狗腹。蓋勒特慘叫一聲,驚醒了熟睡在血跡斑斑的毯子下麵的嬰兒。到這時,王子才發現屋角躺著一條死去的惡狼。原來,蓋勒特為了保護小主人,咬死了惡狼。可是王子隻看到了狗嘴邊有鮮血,又沒看到嬰兒,就斷定是它吃了嬰兒,而怒火中燒誤殺了自己忠實的狗。事後,王子悲痛萬分,把狗埋葬在自己的公館裏。“誤殺義犬”的例子,就是反映了生活中一些人動腦時不能很好地運用整體思考法,認識和判斷事情僅考慮部分因素,很容易做錯事。
(二)
整體思考法是一種重要的動腦方法。在運用它的時候,必然要注意兩點:
第一,想問題的時候必須要從整體出發,從全麵出發,不能僅從局部出發、片麵出發。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皇宮失火,一夜之間,大片宮室樓台、殿閣亭榭變成了廢墟。為了修複這些宮殿,宋真宗命晉國公丁渭迅速把宮殿修複。這是一項重大工程,困難很大。可丁渭不愧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他首先下令在大街上挖一條土溝,挖出的土作為施工用土,這樣就不要到遠處去取土了。其次,他把汴水引入新挖的大溝中,大批的木材、石料等建築材料就可以從水溝裏直接運到工地。在建築任務完成以後,排除塹水,把工地上所有垃圾倒在溝內,填為平地。這就是有名的“一舉而三役濟”的故事。這個辦法“省費以億萬計”,還大大縮短了工程的期限。丁渭所用的思考方法,就是一種整體思考法。如果丁渭不采取這種方法,而是著眼於部分、局部,各自分頭解決取土、運輸、處理垃圾等問題,那麼,不但會造成財政上、時間上的浪費,工程現場還很可能亂成一團,城內的交通秩序也要受到極大的幹擾。丁渭正是使用了這種從整體出發考慮問題的動腦方法,才產生了如此奇特的效果。
其實,這種方法,在聰明的學生中也是經常使用的。請看一例:
齊白石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來齊府登門求師學藝者可謂絡繹不絕。
有一次,三個學生想上門求教,走到齊老的門口,隻見門上寫了一個“心”字。其中一位學生轉身便走了,另兩位學生卻上前敲門,結果被齊家的人勸了回去。
次日,他們三個人又來到老人門口,發現門上換了個“木”字。頭天先走的那個學生立刻上前叩門,白石老人笑吟吟地開門迎客了。
這是什麼道理呢?原來第一次門上寫的“心”字,實際上是一個“悶”字,說明齊老情緒不好,不會客。第二次門上寫的“木”字,實際上是一個“閑”字,說明齊老清閑無事,可以見客。
為什麼“心”字會變成“悶”字呢?為什麼“木”字會變成“閑”字呢?如果僅僅就字論字,隻從部分看,那麼“心”和“木”字自然不會變成“悶”和“閑”字的。隻有把“心”和“木”字與齊白石家的大門聯係起來思考,才能得出這個答案。那個學生比較聰明,他善於運用整體思考法動腦。
當你做一件事時,如果你的動腦被限製在一定的範圍內,那麼即使你覺得自己已經考慮得足夠多了,但仍有可能漏掉某些因素,而忽略了這些因素,所做的決定很可能就是錯誤的。因此,你動腦時必須拓展思路,盡量多挖掘應當加以考慮的因素。
例如。古時候,有個人家養了一頭母牛。主人要請客,想擠些牛奶招待客人。但轉而一想,現在離請客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如果每天把牛奶擠下來,牛奶容易變酸,不好保存;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暫時儲藏一下,臨到請客時一次擠出,又多又新鮮,不是很好嗎?打定了主意,主人便把母牛和那隻還在吃奶的小牛隔離開,牛奶也不擠了。請客的那天到了,客人們紛紛光臨,主人把母牛牽了出來,卻怎麼也擠不出奶來了。這個主人隻想到了牛奶擠出來以後容易變酸、不好保存的一麵,卻忽略了母牛不擠奶、不讓小牛喂奶,舊奶水會堵塞乳腺分泌管而不會再有奶水這個重要因素,當然鬧出了大笑話。
第二,當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發生矛盾時,要堅持整體利益,放棄或者犧牲局部利益。
以上兩點對動腦十分重要。如果不注意的話,就會吃盡苦頭、屢遭失敗。這方麵的教訓是很多的。在江蘇海安縣鄧莊鄉七組,人們可以看到大片稻浪隨風起伏,一派豐收景象。令人奇怪的是,就在這片稻浪中,有一塊地的水稻稀稀落落,黃矮瘦小,與大片齊刷刷、綠油油的田塊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原來這塊土地的耕種者周某在去年秋天稻穀上場後,他將這塊麵積為25畝的田地挖去了一尺表土,賣給了附近的磚瓦廠得了1000多元。由於表麵熟土被挖,有機質含量銳減,今年春天的稻苗長得就像枯草,夏熟時稻子的收成每畝還不到150斤。水稻栽插後,盡管下足了基肥,用了不少化肥,可是水稻長勢仍不見好。為此,有人給周某算了一筆賬:夏熟時麥子少收1000多斤,損失了400多元,而秋熟減產已成定局,損失重大。今後即使加倍施用有機肥,要想使這塊地恢複元氣,至少需要5年時間。經過這麼一算,這位中年莊稼漢後悔不迭地說:“早知這樣,當初我真不該賺這塊良田的黑心錢啊!”
這個農民錯在哪裏呢?他錯就錯在思考問題時缺乏整體觀念,隻顧眼前的利益,不顧長遠的利益。他根本不知道也不會運用整體思考的動腦方法去看待問題,目光短淺,必然會吃盡了苦頭。
綜合歸納法
(一)
所謂綜合歸納法,就是在頭腦中把客觀事物的各個方麵綜合起來並加以歸納整理的一種思考方法。這種動腦方法也需要盡可能地掌握影響問題的多種要素,從多方麵弄清事情的真相,再加以歸納整理、簡化概括,從繁雜的表麵現象甚至是看似毫無關聯的事物之中找到問題的實質,提出簡便易行的解決方法。
在20世紀30年代,正當希特勒擴充軍隊,加緊準備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時刻,英籍作家雅格布寫的一本書出版了。在書中他詳盡地介紹了希特勒軍隊各軍區的情況。希特勒知道以後,暴跳如雷,立即命令將雅格布綁架到柏林。在審問中,雅格布說他的全部材料都是從德國公開發行的報紙上得來的。雅格布的回答使在場的德國人目瞪口呆,麵麵相覷。
雅格布是怎樣從報紙上得到希特勒極其機密的軍事情報的呢?原來,他長期注意德國報刊上關於希特勒的各種情況的報道,一一搜集,就連喪葬訃告和結婚啟事之類的材料也不放過。日積月累,他把搜集來的大量德軍情報,製成卡片,然後再加以精心分析,認真綜合,作出判斷,終於描繪出一幅德軍組織狀況的圖畫。而這幅圖畫竟然與真實情況基本相符,對此德軍頭目怎能不驚恐萬狀呢?
雅格布所以能做到這點,就在於他盡量多地搜集材料,材料很豐富,連訃告都不漏掉。在這樣眾多而詳盡的材料基礎上,自然就為綜合歸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在綜合歸納的時候他又不主觀片麵,不自以為是,結果得出的結論就和客觀情況基本一致。
再來看一例:
杜德爾是美國《華盛頓郵報》駐莫斯科首席記者。1984年初的一天,他發回報社一條令世界震驚的重大新聞:蘇聯最高領導人尤裏·安德羅波夫去世了,蘇聯政局一切正常,沒有發生異常情況。
但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美國駐蘇大使館和國務院核實《華盛頓郵報》這條擬發新聞稿時,都對其真實性表示懷疑。為慎重起見,這篇頭條新聞移到了二版、八版的不起眼的位置上。然而,第二天上午,蘇聯的訃告卻證實了杜德爾的新聞稿。事後,蘇聯及世界許多大國情報組織都懷疑杜德爾是用重金收買了蘇聯高級官員。然而,當杜德爾述說了自己的分析過程後,人們不得不佩服他獨特的新聞嗅覺和細致入微的洞察力。
杜德爾的分析過程是這樣的:
——安德羅波夫173天沒有公開露麵,近幾天不時有關於他身體欠佳的消息。
——這天晚間的電視節目把原來安排的瑞典流行音樂換成嚴肅的、類似哀樂的古典樂曲。
——蘇共高級官員利加喬夫在一次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時,破天荒地省略了按慣例必須向安德羅波夫問候的習慣。
——他驅車經過蘇軍參謀部及國防部時,發現大樓裏以往這個時候僅是少數窗口有燈光,而這幾天幾百間房裏燈火通明。
杜德爾把這些跡象綜合地聯係在一起,最後得出結論——安德羅波夫已去世。
外國情報部門都不知道安德羅波夫已經去世,而杜德爾這位新聞記者卻早早地知道了,他的這種想法是從哪裏來的呢?顯然,杜德爾善於動腦,他采用的動腦方法就是綜合歸納法。
(二)
綜合歸納法也是一種常用的、而且有效的動腦方法。那麼,在使用這一方法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要盡量多地去積累材料,這樣得出的結論才真實可靠。
第二,要避免主觀片麵性。如果主觀片麵地看問題,那麼就不可能全麵地搜集材料,也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雅格布和杜德爾的成功正是因為他們較好地做到了這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