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生活中,有些人不善於運用綜合歸納法來動腦,除了未能盡可能多地積累材料、了解情況外,還跟他們不能把這些材料、情況加以綜合概括、歸納整理有關,他們發現不了事物間的聯係。
舉例來看:
從前,有一個呆頭呆腦的小財主,叫孫萬,他的仆人叫二愣,比他更傻。
這一天,孫萬要到親戚家辦一件急事。可他一覺醒來太陽已經老高了,就臉也沒顧得上洗,帶著二愣上了路。俗話說,忙中難免出錯。孫萬總覺得地不平,走起路來似乎一腿長一腿短,很不對勁,心裏就犯開了嘀咕:怎麼回事呢,睡了一宿難道把一條腿睡短了不成?這往後可不真的成了瘸子了嗎?
就這樣心事重重地走著走著,忽然他看見了一位很有名的郎中。孫萬讓二愣請來郎中,說明了緣由,求郎中給他診治。郎中依他說的,扳起他的腿察看了半天,哪也不疼不癢,沒看出有啥毛病。郎中便讓孫萬脫掉靴子看看他的腳,孫萬剛把靴子脫掉,郎中就前仰後合地笑起來:“你哪有什麼毛病,是穿錯了靴子!你看,這靴子底兒一個厚一個薄呀!”
孫萬這才如夢初醒,很不好意思,忙喝令二愣馬上回家,給他找一雙底子一般厚的靴子來。二愣不敢怠慢,趕緊掉頭往回跑。
孫萬坐在路旁心急火燎地等著,盼了許久,才見二愣兩手空跑回來。孫萬急忙問他:“靴子呢?我讓你拿的靴子呢?”
二愣氣喘籲籲地答道:“老爺,你的靴子換不成了。我在家找了好半天,找到了一雙靴子,可我拿起來一看,也是一隻底兒厚一隻底兒薄!就沒拿,拿來又有什麼用呢?還是這樣走吧!”
孫萬怒衝衝地說:“這是哪個壞蛋搗的鬼?把我的靴子都弄得一底兒厚一底兒薄的,待我回去,一定要查清楚。”說罷,主仆二人沒了轍,隻好深一腳淺一腳地硬著頭皮繼續趕路。
這主仆二人確實傻得夠水平,他們傻就傻在僵化地、孤立地看待事物,不能綜合歸納整理出事物之間的聯係,自然他們的動腦是錯誤的,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鬧出了大笑話。
再來看一例:
從前,有個油匠師傅收了兩個徒弟。這兩個徒弟向師傅學手藝都很用心,很勤快,又都一樣手巧,但不知哪一個更聰明。於是,師傅想了個辦法來考考兩人。
有一天,師傅拿出兩袋花生交給兩個徒弟說:“你倆去剝這些花生,一人一袋,看看是不是每一粒花生仁都有粉紅色的皮包著。現在你倆就去剝吧,看誰先來回答出我的問題。”
大徒弟一聽,扛上一袋花生就往家跑,回到家連飯也顧不上吃,就急急忙忙剝起來。二徒弟一麵扛著花生回家,一麵思考著怎樣回答師傅的問題。
大徒弟一刻不停地剝著花生,怕師弟趕過自己,還打發妻子去打探消息。妻子回來說,二徒弟隻剝了一小捧就不剝了。大徒弟一聽,心裏十分高興,認為這下子自己可贏定了,就更加賣力地剝,熬了一個通宵,總算剝完了所有的花生,知道花生仁都有紅皮包著,就趕緊跑去找師傅,卻發現二徒弟早就等在師傅那裏了。
二徒弟其實隻花了一頓飯工夫,就知道了正確的答案。原來,二徒弟很善於動腦筋,他並沒有剝完全部花生,而隻是挑了幾顆鼓的,幾顆癟的,幾顆大的,幾顆小的,幾顆兩個仁的,幾顆三個仁的,總之,每樣幾顆,總共不到一小捧,把這些花生剝開後,他發現每粒花生仁都有粉紅色的皮包著,於是他便知道所有的花生仁都有粉紅色的皮包著。
動腦思考問題時,我們要盡可能多地搜集有關問題的材料。但是如果不懂得去分析、綜合和歸納,這些材料再多也不過是一個個零散的“零件”罷了,始終不能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而組成一輛“汽車”來。在這個例子中,二徒弟之所以能很快找到問題的答案,關鍵在於他善於動腦,對花生進行了分析、歸納,再分別剝開有代表性的花生,最後把發現的情況加以綜合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善於借鑒法
(一)
1918年2月,駐紮在中東前線的英軍第60師奉命進攻傑裏科。該師收到司令部指示,先拿下密奇曼希村,為進攻傑裏科作準備。師長派某旅脫離主力部隊,去攻占密奇曼希村所在的險要山頭。
該旅指揮官感到任務艱巨,再加上地形不熟,覺得難上加難。這時,一位叫吉爾伯特的年輕少校幫助了他。這位少校熟讀《聖經》,記得裏麵提到過密奇曼希這個地名。他打開《聖經》發現其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腓力斯人在密奇曼希紮營……某日,索爾之子喬納森對替他提盔甲的青年說,來,讓我們到另一邊的腓力斯人的駐地去……喬納森在小徑上行走,尋找去腓力斯人駐地的道路。小徑的一邊有塊陡峭的岩石叫博澤茲,另一邊也有塊陡峭的岩石叫塞尼。博澤茲石朝北與密奇曼希村相對,塞尼朝南麵向吉比。喬納森對年輕人說,讓我們到他們的駐地去……喬納森和那位年輕人在半英畝土地上進行第一次衝殺,殺死了20人左右。”
這段具體的記載使吉爾伯特得到了關於密奇曼希路徑的重要情報,他建議旅長仿效喬納森。旅長派人經過偵察,發現道路恰如《聖經》中所描述的那樣,於是采用了少校的建議,改變了以整個旅作正麵進攻的計劃,派一連人去襲擊土耳其人。結果,這次襲擊完全成功。英軍隻有極少數人喪生。
時隔數千年,英國部隊重演了《聖經》中喬納森作戰的神話,竟然取得了成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了。
這個奇跡怎麼會產生呢?原來這個少校所用的動腦方法好。這個動腦方法就叫做善於借鑒法,即借鑒和利用別人的經驗為自己所用的方法。這一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為人們所運用。古人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善於借鑒法乃是利用他人經驗中與自己麵臨問題中的類似、相近、相通之處來動腦解決問題。如麵包發酵後變得鬆軟多孔,這是食品製作中習以為常的事情。有一家橡膠廠的老板,從這裏得到了靈感,將麵包發酵原理移植到橡膠製造中,竟發明出一種海綿橡膠。這種新材料的性能比普通橡膠還要優越,新產品上市後銷路極佳。另一家水泥製品廠看到海綿橡膠脫穎而出後,也嚐試用發泡原理進行技術革新,結果開發出質地堅而輕的“發泡”水泥製品。這種多孔混凝土內含有空氣,是理想的隔熱、隔音材料。還有人在生產合成樹脂時吹入空氣,讓樹脂發泡,結果得到的是超輕型紗布代用品。也有人把吸管插進肥皂液中吹氣,然後將發泡的皂液凝固,便發明出一種能漂浮水麵的鬆皂。
借鑒如同移植,就是將某一領域或幾個領域中成功的原理、方法、結構等,轉移、應用到新的領域以求創新的一種方法。這是科學發現的一種主要方法,大多數的發現都可以應用於其他領域,而應用於新領域時往往有助於促成進一步的發現。曆史上重大的科技成果有時就來自借鑒。
古希臘時,敘拉古國王叫一個工匠做一頂純金的皇冠。皇冠做好了,式樣精巧別致,重量也跟給的黃金一樣重,宮廷上下人人稱好。可是國王卻起了疑心:工匠有沒有在皇冠裏摻進銀子?國王想起了阿基米德,便將他請來,要求他在不損壞皇冠的前提下,想辦法測定出皇冠裏是否摻了假?
這可是個難題。阿基米德回家苦思冥想了幾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一天,他在洗澡的時候發現,當他的身體在浴盆裏沉下去的時候,就有一部分水從浴盆邊溢出來;而且,他覺得入水越深,體重就越輕。“找到了!找到了!稱量皇冠的辦法找到了!”他跳出浴盆,欣喜若狂地喊起來。
阿基米德立即進宮,他對國王說:“請允許我先做一個實驗,然後才能把結果報告給你。”國王同意了。
於是,阿基米德將與皇冠一樣重的一塊金子、一塊銀子和皇冠,分別放在水盆裏,隻見金塊排出的水量比銀塊排出的水量少,而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塊排出的水量多。阿基米德自信地對國王說:“皇冠裏摻了銀子!”
國王沒弄明白,要阿基米德解釋一下。阿基米德說:“一公斤的木頭和一公斤的鐵比較,木頭的體積大。如果分別把它們放入水中,體積大的木頭排出的水量比體積小的鐵排出的水量多。我把這個道理用在金塊、銀塊和皇冠上。因為金子的密度大,銀子的密度小,那麼同等重量的金塊和銀塊,必然是銀塊體積大於金塊的體積,放入水中,金塊排出的水量就比銀塊少。剛才的實驗,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塊排出的水量多,說明皇冠的密度比金塊密度小,從而證明皇冠不是用純金製造的。國王聽後信服了。
這裏,阿基米德從洗澡中得到了靈感,把同等重量的木頭與鐵塊在密度和體積上的關係,以及它們在排水量大小關係上的道理,借鑒到同等重量的金塊、銀塊和皇冠上,通過觀察三者排水量的多少,來判斷皇冠裏有沒有摻假,以事實證明了那個工匠私吞了黃金。阿基米德的這種動腦方法就是“善於借鑒法”。
(二)
那麼,要使用這一方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要認識到借鑒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三教九流等等都可以借鑒,中外各國的曆史、人和事,各行各業的有關材料都可以借鑒。
第二,在進行借鑒時,要注意確切性、適當性,這樣才有說服力。
古代,有些地方十分信奉鬼神,即使在軍隊中也不免如此。大將狄青出征時,大軍才走到永林的南邊,狄青就祈禱說:“出兵打仗,全靠神明保佑。”說著,就從袋子裏取出一百個銅錢來。狄青把錢拿在手裏與神明相約道:“這次出征我軍果真能大獲全勝的話,那麼,我朝地上擲下這一百個銅錢,就讓它們全部都是正麵朝上吧。”
這時,狄青的左右隨從趕緊勸阻說:“倘若不是全部銅錢都正麵朝上,豈不會動搖大軍取勝的信心。”
狄青不聽勸阻,成千上萬的官兵正敬重而驚疑地注視著。隻見狄青把手舉起,急速一揮,將一百個銅錢朝上一擲,落地一看,銅錢竟個個都是正麵朝上!消息傳開,全軍上下即刻歡呼雀躍,聲浪震動著山林曠野。狄青命令左右,叫他們拿一百個釘子來,依照銅錢散布在地上的位置,用釘子釘好,再用青紗籠罩上。狄青還自己親手給它們逐一加封,然後說:“等我們大軍得勝歸來時,拜謝神靈之後再拾起這些銅錢來。”
以後,狄青揮師掃平了敵兵,率領軍隊歸來,按照出征前說的話前來拜神取錢。當將帥大夫們都來看這一百個銅錢時,他們找到了銅錢之所以全部正麵朝上的原因。
原來,這一百個銅錢是狄青為了鼓舞士氣特地定做的,它們腹背都一樣,全是正麵。
狄青的這個主意是十分巧妙的,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為了達到鼓舞軍隊士氣的目的,他動腦時善於借鑒和利用了民間的迷信活動和將士們對鬼神的虔誠心理,巧妙適當地使用並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