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從一而終”對誰有好處(2 / 3)

通過這樣的比附性的廣義催眠,“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聯係到了一起,而且讓人感覺這仿佛是一種“天命”,一種不可改變的“道”。因此,好女不嫁二夫的越多,就越能增加忠臣不事二主的決心。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廣義的催眠中,還有一個技巧,那就是通過授予一個“好”的名譽,來鼓勵守貞的行為。如果女人守貞了,我們會稱她們是好女人,是貞女或者烈女。如果男人守貞了,我們會稱其是好漢子,是忠臣義士。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強化,用這個技巧,可以不付出一分錢,僅僅付出好聽的名詞,就可以讓對方做自己想讓他做的事情。

因此,在古代中國,特別是宋明以後的中國,不僅很多女人在努力做貞女,很多男人也在努力做忠臣,而從中獲益最多的,是那些君王和各級統治者。

我們讀中國古代史,會看到一些很極端的守貞行為。隻舉一例,饑荒年間,某女人被屠戶當作豬羊一樣,放到案板上打算宰了賣肉。有個旁觀者一時不忍,說要出錢(完整地)買了這個女人做自己的妻妾。女人說:“我就是不願意再嫁,才落到這個地步,寧願被殺,絕不再嫁。”於是慷慨就死。

同樣,我們也可以看到男子的一些在我們現代人不理解的行為。比如,很多被俘的將領寧死也不投降,並非是認為對方的軍隊不好,隻是因為自己已經先投靠了另一方而已。為了守貞,這些將領有時候明知自己所在的一方沒有勝利的希望,即使勝利了也未必是正義的一方,但還是要把自己和許多兵士的生命毫無意義地葬送在這裏麵,也隻是因為自己碰巧先投入了這一方的隊伍中,既然“忠臣不事二主”,那隻好隨著這個爛主子滅亡了。

男人失節,則是人們輕視的對象。比如五代有個叫馮道的人,本來是挺不錯的人,一生中做過不少對百姓有好處的事情。但是,因為他身處亂世,先後跟過好多皇帝,所以後世的文人比如司馬光等,就對他很不齒。在這些文人看來,他的行為就和那些一嫁再嫁,一生經曆過很多男人的蕩婦一樣,醜陋不堪。在宋明的文人看來,即使他第一個皇帝上司不是什麼好東西,他也應該“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當那個皇帝滅亡的時候,他也應當隨著去死,或者至少從此終身不仕才對。

正因為讓男人“不事二主”是真實的目標,所以古代中國不提倡男人在婚姻中“不娶二妻”,不要求男人在婚姻中守貞。過去的人,看到在“貞操”方麵,對女人有要求而對男人無要求,誤以為這隻是因為古代中國是男權社會,男人欺負女人,所以如此。實際上這是誤解,男人的“守貞”要求,比女人的一點也不少,隻不過對象有區別,男人的“守貞”對象是他上麵的大官和皇帝。正是因為男人在這裏,要承受的壓力很大,所以,讓女人在婚姻中守貞,又起到了分擔男人壓力的一種方法。男人在外要守貞不容易,但是當他相信家裏的女人會對自己守貞的時候,心中就會有一些安慰,從而減少自己的壓力感。因此,封建專製社會中的女人守貞,也間接地起到了輔助男人忠心於皇帝的作用。忠君的軍功章,有男人的一半,也有女人的一半。

男人最不喜歡的事情,就是被別人奪走自己的女人,這在古今中外的各個社會中,大多(雖然不是全部)是不變的。即使是雄性動物,也都是喜歡占有雌性動物的。因此,封建帝王鼓勵的“守貞文化”,似乎給男人一個交換,“如果你能接受‘忠心不二’的要求,你就能得到妻子‘從一而終’的回報”。男人潛意識中,出於保護自己不被人奪走女人的動機,往往願意接受這樣一個交換。從統治者方麵,這是一個很合算的交換,統治者獲得男人的盡忠,而由這些男人的妻妾為這個盡忠行為買單。從心理學角度,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過程如同抽水機,把女人的心理能量抽出給她們的丈夫,再把她們丈夫的心理能量抽出給了統治者。

女人在這個過程中,失去的最多而又沒有什麼補償,僅有的補償不過是一個“貞潔”的名稱而已。為什麼女人會願意接受這樣的局麵呢?有一部分女性,潛意識中是出於對自己男人的愛,寧願分擔他的壓力,出於愛而自發地願意忠誠於丈夫;或者出於純樸的愛情理想,而願意守貞。這些美好的感情不幸被帝王利用,帝王們讓丈夫產生了一個潛意識中的誤解,誤以為妻子之所以忠實於自己,是因為“提倡節烈”的宣傳,從而把那些丈夫本應該回報給妻子的感激,掠奪過來變成了對帝王的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