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從一而終”對誰有好處(3 / 3)

還有許多女性,潛意識中並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局麵,於是心存反抗意識。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我們才在古代中國看到一個現象,似乎女人總是有潛在的“淫蕩”的願望。而這樣的女人,會使自己的丈夫非常憤怒,非忠臣的男人還稍稍好些,越是忠心的男人,越是對此憤怒。因為男人覺得自己好像被命運欺騙了,“我按照約定去‘忠心不二’了,期望的回報是女人對我也忠心不二,而女人卻沒有這樣做,我付出了卻沒有得到我應得的回報”。不僅這個丈夫會憤怒,其他男人看到了也會很憤怒。唇亡齒寒,看到別的男人受欺騙,自己也會心有餘悸,自己以後也可能遇到這樣的事情,受到這樣可怕的威脅。

小時候讀《水滸》,感到很震驚的事情,就是梁山好漢對“放蕩女人”的深惡痛絕和下手殘酷。武鬆殺潘金蓮,下手殘酷,還情有可原,畢竟自己的兄長死在她手裏。而石秀、楊雄殺潘巧雲,剖腹掏心還把腸子也掏出來,下手那麼殘酷,似乎有些過分了。潘巧雲不過是有個外遇,又沒有打算謀殺親夫,何至於受到這樣的虐殺?石秀當然也有恨潘巧雲的理由,因為潘巧雲曾誣陷說石秀對她進行過性騷擾,但即使如此,也不值得恨潘巧雲到這個程度。現在的分析解開了這個謎團,這樣做的男人都是自認為“忠義”的人,自己很不容易地盡忠守義,所以對女人的“背約”就格外地容易暴怒。暴怒之下,才會有那樣的暴行,而其他男人也才會對這樣的暴行持同情態度,因此,楊雄、石秀並未因殘害潘巧雲而受到同伴的任何指責。

如果我們能從心理層麵看,就知道在專製社會中的剝削,除了物質財富的剝削,更重要的是心理能量上的剝削,而這樣一種心理剝削的基礎,就是作為意識形態的長期持續的廣義的催眠。

如果說守貞是封建專製帝王的圈套,那麼,是不是不守貞,我們就能跳出這個圈套?

如果是這樣簡單,那麼,我們隻要鼓勵越來越自由的性生活方式即可。或者,我們隻要鼓勵婚姻中的人都紅杏出牆,鼓勵戀人都腳踏幾隻船,鼓勵女性盡量頻繁更換伴侶。同時,我們隻要鼓勵男性不忠於上司,不忠於職守,隻顧自己的利益,我們就跳出了封建專製的圈套?

當然不是。

盲目的忠貞和盲目的不忠貞都一樣錯誤。

隻有智慧能解開這個死結。我們需要知道,對什麼應該忠貞,對什麼不需要忠貞。

忠貞,無論在什麼時代,都依舊還是一種美德。忠貞是一種堅持,是一種抵禦壓力和誘惑,堅持自己的選擇的能力和品質。這樣一種品質,是動物所缺乏的而人所獨有的,是人性偉大的體現。

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術語來說,人格是由三個部分組成:本我,是人的生物性的部分,是本能欲望,追求的是自由釋放的快樂滿足;自我,是人的社會性的部分,它懂得人不能任性行動,而需要考慮到社會的要求;超我,是人的道德性的部分,告訴我們要按照善的原則行動,即使那樣做並非最快樂。在中國古代,忠貞,對那些由衷認可這個價值的人來說,就是一種超我的要求。為了符合超我的要求,這些人不惜用超我壓抑本我。對一些未必由衷認可但是不敢反抗社會的人來說,忠貞,是自我必須顧慮的一個社會規範,因此,他們的自我會抑製本我。超我、自我有管理本我的能力,必要時能夠壓抑本我,正是人超越動物的地方。而一個人的這種能力超強,也正是一種更優秀的品質。

一個男人,自覺地選擇了一種積極的人生價值,選擇了一個自己追求的事業,或者找到了一個好的領導者去追隨,即使有困難和阻礙,也不會輕易放棄。這是一種忠貞,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它本身並非錯誤。封建專製時期,那些忠臣們最容易犯的錯誤並非太忠貞,而是忠貞的對象不對。——如果忠臣所忠的,是為民眾造福的事業,而不是“第一個主子”,那麼這樣的忠貞,今天也一樣值得發揚。如果古代忠臣發現,皇帝如李世民,能為百姓造福,所以忠貞於他,像魏征那樣,是值得讚許的。如果忠臣發現,皇帝如隋場帝,墮落為國家之害,就不必對他忠貞,那也是值得讚許的。我們應當忠實於真理、愛、正義等永恒價值,而非忠貞於某個帝王。

如果一個女人,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男人,把全部的心放在他身上,以至於不願意讓其他男人分享愛情。即使麵對誘惑,也不會按照本我的欲望行事,而會按照超我的願望,保持愛情的專一。這樣的忠貞也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它是實現最美好的愛情的基礎和助力,是值得我們頌揚的。但是,如果女人發現,這個男人並非自己認為的那樣好,實際上過去的愛是個錯誤,所以女人決定離開他另尋愛情,也是值得讚許的,因為她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忠實於真愛,這並非是不忠貞。

“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這種從一而終的忠貞觀可以廢了。也許我們需要的是,“好女不嫁錯夫,忠臣不事惡主”,即忠貞於永恒的美好價值。珍珠不能扔給豬,我們美好的忠貞也不能讓封建專製帝王們掠奪並糟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