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你給哪個乞丐錢(1 / 3)

昨天開車出門,路口照例有乞丐,照例在危險的車流中討錢。在紅燈變綠之前的短暫時間裏,我必須再一次決定,給還是不給,給誰,不給誰?

理性告訴我應該不用給,因為這些乞丐多數都不是真正最缺錢的人,如果說缺錢,也不過是因為家裏要蓋樓房缺少裝修錢。但是看到他們在寒風中瑟瑟發抖,雖然也許是裝的,或者至少是誇張的,一點不給總不合適。

下一個問題是:給誰?

車窗邊一共三個人:一個老婦,微微駝背拄著拐杖;一個小女孩,瘦瘦小小大約也就是七八歲的樣子;還有一個衣衫整齊的十八九歲的青年——他為什麼要乞討?看他胸口掛著一個牌子,上麵寫著考上了名牌大學,但是家庭貧寒父母生病有萬元外債等,一時間也不能細讀。

如果是你,在紅燈變綠的短暫時間內,你給誰?

還有,你為什麼給這個人?

如果時間足夠長,我們就可以仔細思考,但是時間很短的時候,來不及思考,而且為了一兩元錢也不值得我們花費很長時間去思考。這種情況下,我們也許會隨便給了誰。但是心理學家認為,看起來是隨機行為的背後,也都有一個不隨機的原因,我們的潛意識會替代我們的理性在這個時候給出一個決定。而在剛才這種情況下,最可能影響我們的選擇的是一個叫做“移情”的心理現象。

如果你選擇了給老婦,你也許會給出一些理由,比如,小女孩很可能是被拐來的,如果給她錢則等於鼓勵那些背後的壞人;青年人很可疑,為什麼他不尋求助學貸款或讓學校幫助……但是真正的理由很可能是:乞討的老婦讓你想到了自己的母親。你不會忍心讓自己的母親這樣做,所以也不願意看到一個和你母親年紀相仿的老人這樣辛苦。而你之所以格外容易想到母親,說明你很可能和母親的關係中有一個未解的情結。

如果你選擇了小女孩,很可能你想到了自己的孩子,想到了孩子的委屈。如果你選擇了那個青年人,那你一定在“上大學”方麵有一個情結,也許你自己當年沒有考上大學,現在雖然很成功,但是心裏對沒有上成大學多多少少有些遺憾。

老婦不是你母親,女孩不是你女兒,青年人更不是你自己。理性知道這些,但是感情不知道。而真正影響你的決定的,更多的是你的感情。

因此,如果善於利用移情中的這種感情力量,我們就可以讓自己或者別人去做一些利他的事情。

我想,孟子深知這一點。因此,他提出一個原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也就是說我孝敬我的老人,“以及人之老”就是一種移情。“幼吾幼”,也就是我喜歡自己的孩子,“以及人之幼”就是一種移情。人把對自己的父母子女的愛推廣到別人的父母子女身上,這並非一個理性思維的過程,而是一個情感擴展的過程。這種心理的作用很小的時候,能夠讓我贈與乞丐一元錢;在很大的時候,能夠使一些善良的人去把孤獨老人接到家裏當作父母贍養,能夠使一些善良的人收養他人的甚至敵人的孩子,能夠使有權力的人去做有益於天下百姓的事情。

孟子試圖說服梁惠王行仁義時,梁惠王用真小人的坦率告訴孟子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孟子則回答說,“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也就是說,隻有貪財的人最知道財富的寶貴,如果能推己及人,能讓百姓也滿足自己富有的欲望,那麼,這正是一件好事情。

梁惠王還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而孟子的回答也是一樣,“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你喜歡女色,百姓也是一樣,所以正是好色的人才知道男女之情的可貴,如果能夠因此想到幫助別人,讓“內無怨女,外無曠夫”,這也同樣是一件好事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並不是一個對人性的觀察和解說,而是儒家的一個心理設計,我稱之為“推己及人策略”。其目標是擴大人的愛心,使人能把局限於親人中的愛心,不論是愛父母、愛子女、愛財富還是愛美色,擴展為一種更博大的更廣大的愛心。並從而使人能做出利他的行為,使整個社會中有更多的愛。某種意義上,這個方法可以看作是一個廣義的心理治療策略,通過這樣的策略可以使原來心胸狹窄的人心胸更博大,感情更無私,人性可以展露出更為璀璨的光輝。作為一個心理谘詢師,我同意這是一個有效的心理策略。陶淵明給兒子送去一個仆人,順便寫了一封信告訴兒子說:“彼亦人子矣,宜善視之。”這正是一個策略成功的案例,因此傳為佳話。

不過,這樣一個小事情能夠傳為佳話,正說明並非所有人都能看待別人的孩子如同自己的,並因此善待別人的孩子。陶淵明切切叮囑,也許恰恰是因為他擔心兒子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在心理谘詢中了解到,沒有什麼策略是完美的,任何策略都有其局限性。“推己及人”策略也是一樣。有局限性的策略依舊可用,並不需要因此而推翻,但是,對局限性進行分析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使用這個策略。可用時用,不可用時則不用,需要調整後用則調整後再用。如果把孟子的策略當作天下真理,任何情境下都拿來濫用,則效果必定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