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文學書信傳統回眸(1 / 3)

書信古時叫做尺牘,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其源頭最早可上溯至戰國時期。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交際工具,一般普通人的書信大概隻用於傳遞信息,文人尺牘的內涵則要豐富得多,所謂文人尺牘即指士大夫文人創作並書寫的尺牘,緣於自身良好的文學修養和較高的書寫技能,他們的尺牘往往不同於一般人的普通書信。明代作家王思任在《陳學士尺牘引》中概括說:“有期期乞乞,舌短心長,不能言而言之以尺牘者;有忞忞昧昧,暌違匆遽,不得言而言之以尺牘者;有幾幾格格,意銳麵難,不可以言而言之以尺牘者。”文人們是在把尺牘作為一種表達內心抒發情感的文體去創作,他們深感尺牘寫作的不容易,《意林·太子篇》序中有一段文字道出了個中困窘:“餘蒙隆寵,忝當上嗣,憂惶躊躇。上書自陳,欲繁辭博稱,則父子之間不文也;欲略言直說,則喜懼之心不達也。裏語曰:‘汝無自譽,觀汝作家書’言其難也。”尺牘既難寫作,偏又是衡量文人寫作水平的一個標尺,於是他們更加兢兢業業、小心謹慎,欲罷不能地從事這一最具文人個性的獨特文體創作。從書於竹帛到一紙素箋,從公眾化藝術到私書相與,流傳千載的書信不僅滿足了不同時代人們傳情達意的需要,文人尺牘還為我們造就了大批的文學精品。

1.文學書信的發展流變

尺牘因與文學相聯而有很多溫馨的詩化名稱,如魚雁、青鳥、尺素、錦書等等。漢代文人開創的文學書信的先河,至魏晉形成古代文學尺牘中第一道富麗的風景,除有千古絕唱、膾炙人口的司馬遷《報任安書》,滿腹幽憤、蒼勁悲涼的李陵《答蘇武書》,辛辣犀利、率性不羈的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等等慷慨鏗鏘之作,王羲之等以書名掩了文名的尺劄小品,融文學與書法為一體,不僅是中國文學尺牘中最絢麗的一朵奇葩,而且為後來書法“帖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二王”尺牘成為後人書法臨摹的經典範本。唐宋文人尺牘以前者的精於世用和後者的長於議論、道學氣為其主要特征,“古文運動”“程朱理學”“八大家文風”的文學文化現象無不在文人尺牘中有鮮明體現,一些傳之後世的散文名篇本身就來自尺牘。論詩嚴謹、文風灑脫的白居易《與元九書》,論辯雄強、文筆老辣的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等等是文學書信長河中幾朵最耀眼的浪花,而蘇軾的寄情山水、黃庭堅的淺吟低唱卻似乎更加貼近人性人生。

如果說漢代的泱泱之風和唐宋的磅礴灑脫是文學書信中的名山大川,明人的小品式尺牘便是其中的蘇州園林了。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支撐了文學尺牘的美麗天空,而且後者對於五四以來現代文人書信的影響更為巨大和深遠。

“小品”一詞本佛教用語,是相對於“大品”而言的,佛教中的“大品”指整部佛經,“小品”則指節略本的佛經。把篇幅短小的藝術性散文稱為“小品文”始於明代中葉,當時一些士人用小品來命名前人和自己的文集,如王納諫選編蘇軾的《蘇長公小品》和《古今小品》、王思任的《謔庵文飯小品》、陳繼儒的《晚香堂小品》等等。萬曆到崇禎的晚明時期,是明代小品文發展的極盛期,此時古典小品文的創作走向繁榮並取得了傑出的成就,最終發展成為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相提並論的明代文學成就的標誌。相較於前代,晚明小品文擺脫了中國文學“文以載道”的傳統,給傳統的散文觀念和散文風格帶來了更新的特質,這主要表現在文學思想上的離經叛道,創作目的上的自娛娛人和內容題材上的生活化、個性化特征等三個方麵。與正統散文的“千秋之誌”相比,小品文“一餉之歡”的寫作動機使其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娛樂性,歸有光的“於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語”,開啟了晚明作家的精神世界;李贄的“童心”說,緊隨其後公安三袁的“性靈”說皆強調作家精神世界的真實與自由;竟陵派以“幽深孤峭”表現“幽情單緒”的內容則是對現實的一種不合作態度;張岱更是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清新空靈,兼雅趣與諧趣於一身。新的意識觀念讓晚明文人擺脫了傳統思想的沉重枷鎖,力求個性舒張,著意生活享受,自由自在、閑適淡雅成為時尚追求。除了寄情山水園林,他們更多的是將生活中的瑣碎變成自己潔淨清雅的精神享受。南國細雨、幽徑軒窗、路旁雜耍、酒錢車夫甚至栽花飲茶都成了他們筆下的風景雅趣,其中透露出細微的生活情趣。林語堂評價晚明小品文雲:“個人筆調,蓋全出己見,不曾摭拾前人,而體會微細之情,正是小品文本色。”晚明小品文的瑣細,往往立足凡人小事,但卻在自然真率中飽含了人生哲理和人生感悟。

明代小品極為自由,其樣式很多,如書信、日記、隨筆、雜文、遊記、序跋、寓言等等,其內容可以言誌抒情,可以敘事寫景,亦可以寫人狀物;其風格,可以幽默閑適,亦可以深邃凝重。晚明小品文更為灑脫,作家們似乎信手拈來,漫不經心,興之所至,隨意揮灑,此時的小品文已成為中國古代文學最為自由的文體。傳統文學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所形成的一套文學規則,如布局、結構、遣詞、造句、字法、句法、章法等等,到晚明小品中,皆化為清空一氣。而作為小品文重要表現形式的文人尺牘也因其獨特的風格和不凡的成就迎來了文學尺牘最輝煌的時期。小品大家同時也是尺牘大家,以小品文的筆法、情感來寫尺牘,李贄、袁中郎堪稱一代尺牘大家的代表,另有徐渭、湯顯祖等更是極具個性色彩,張岱留下的尺牘不多,但篇篇皆可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