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體驗做一次誌願者(1 / 2)

陽光小語

你做過誌願者嗎?在自己經曆的十幾年的時光裏,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曆:當我們在街上看到佩帶誌願者標誌的誌願者時,內心深處會湧起怎樣的感動和衝動?是否也想成為其中的一員呢?其實,作為一個誌願者,他們在按照誌願者誓詞實踐著。我們也應該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體驗一下做誌願者的特殊感受,積極參與誌願活動。因為我們年輕,心中充滿了無限的熱情。誌願者,我們應該做好,我們也有能力做好!

誌願者,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稱謂。在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對“誌願者”是這樣釋義的:“自願為社會公益活動、賽事、會議等服務的人。”“誌願者”三個字所體現出來的巨大力量是“無私奉獻”、“愛”、“互助”,還有更多的內涵、更深的意義……

有人曾經這樣說:“一個誌願者就是一把泥土,但我們存在的意義,不是被淹沒,而是與無數把泥土聚集在一起,組成一座山峰、一條山脈、一片群峰。這樣的山峰,可以改變風的走向,可以決定水的流速。這風,就是社會風氣,這水,就是文明進程。”這句話生動地闡述了誌願服務者的心聲。

徐本禹是一位“感動中國”的大學生誌願者,1982年生於山東聊城,1999年考入華中農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2002年7月開始到貴州大方縣義務支教,2003年考取研究生,當年7月,他申請保留研究生學籍,再次回到貴州支教。

徐本禹默默支教的事跡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他被譽為“新時代學生的楷模”。而徐本禹自己說:“我希望青年朋友們能夠學有所成,用知識回報社會,回報我們的祖國。”

中央電視台“2004感動中國”組委會對徐本禹這樣評價:“如果眼淚是一種財富,徐本禹就是一個富有的人,在過去的一年裏,他讓我們淚流滿麵。他從繁華的城市,走進大山深處,用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於他的責任。也許一個人的力量還不能讓孩子們的眼睛鋪滿陽光,徐本禹點亮了火把,刺痛了我們的眼睛。”

有人讚揚徐本禹說,他的精神,是無私奉獻的精神。貧困地區缺乏人才,他能帶頭從大城市到邊遠貧困地區支教,為青年知識分子樹立了一麵旗幟,給貧困地區的幹部群眾帶來了希望和信心。

在當初決定去支教時,徐本禹在日記裏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好多人這一輩子收獲不了幾滴珍貴的眼淚,這一段時間我收獲了很多眼淚,讓我深受感動。我願意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但是當愛的陽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時候,我願意毫不保留的反射給別人。”毫無疑問,我們從這些隻言片語中感受到了“誌願者”這個稱謂的偉大。

徐本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誌願者,他實踐了一種誌願精神。誌願精神是什麼?聯合國前任秘書長科菲·安南指出:“誌願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團結的理想和共同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誌願精神是聯合國精神的最終體現。

年輕的我們要做一次誌願者,加入到誌願者的行列裏來吧!盡管誌願活動的時間可能很短,但它卻能讓我們在另一種忙碌中,長久地體味一份心靈的安適與充實,更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是誌願服務精神的精髓,也是吸引青少年參加誌願服務的動力所在。這種精髓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觀念以及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融於一體,可以說是對以雷鋒精神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道德的繼承和發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所以,在每一位青少年的心裏,都應該把誌願服務的經曆看作一個讓參與者不斷獲得人生感悟的極有價值的實踐,而事實也正是如此。隨著青年誌願者的行動和實踐的快速發展,誌願者正在影響著千家萬戶,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熟悉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