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指導學生會記憶,減輕學生負擔。
學化學要強調必要的記憶。學生初學化學時,元素符號、化合價、分子式、化學方程式等化學用語接踵而來,所以必須指導學生學會記憶。
(3)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注意培養學生聯係實際勤於思考的習慣。
開展課外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兩者可以互相結合、互相促進。內容豐富充實,教師指導得當的課外活動,可以讓學生在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的活動中開展智慧的翅膀,動腦、動手、多思、多做,從中受到鼓勵、啟示,誘發興趣和靈感,產生創造欲望,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11.初、高中化學銜接教學
初中階段是按九年義務教育的要求,對全體初中生進行最基本的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入門”教學,它著眼於提高全民族素質;高一、高二的化學必修課是麵向全體高中學生的進一步普及加深化學知識,以適應多種社會選擇能力的教學;而高三的化學選修課則是根據部分學生的個人特長、興趣愛好而進行的化學知識的提高教學。這種既有係統又分階段的劃分,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克服了偏科現象,為大麵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創造了條件。但如何搞好其中每兩個階段化學教學的“銜接”,卻有很多事情要做。
認真調查摸清情況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此話對於做好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工作同樣適用。
(1)認真鑽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體係和內容。明確哪些知識點在初中已經基本解決;哪些知識點應在初中解決而實際並未完全解決;哪些知識點在初中未解決,應在高中拓寬和加深等,做到心中有數。
(2)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變化情況和素質情況。
(3)搞一次摸底測驗,了解學生學習的現實情況。
總之,對過渡階段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對學生加強思想教育,克服心理障礙,鼓勵學生經常反思自己,改進學習方法,以在較短時間內改變學習上“不適應”的情況。
對症下藥抓好銜接
在吃透大綱和教材,摸清學生思想、知識、能力等基本素質情況和學習中的現實情況以後,“對症下藥”,采取有效措施,順利地做好了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工作。
(1)緊扣高中化學教學大綱。
采用“集中複習”和“穿插複習”相結合的方法,做好知識的查漏補缺工作,以創造一個較為整齊的教學起點。
(2)改進教學方法,善用啟發式教學。
不管采用什麼教學程序和方法,“啟發式”都是必要的。因為它使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故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習慣。
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是一項艱苦的勞動,要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決不能操之過急。在高一對學生鋪設的問題台階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們能上得去,以防發生兩極分化。要通過耐心細致的引導,教會學生從比較中學習,發現相似,尋求規律,逐步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嚴密性。在做和練中,不斷找出好的學習方法。
(4)激發學習興趣,發展思維能力。
良好的學習興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維的動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質量的關鍵。
高一新生正處於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過渡階段。一個實驗、一個人、一件事、一本書都可激發起他們心中的熱情。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要發揮實驗的優勢,使學生一開始就“迷”上化學,並將學習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綜上所述,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工作是多方麵的、但重點是抓思想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以及能力培養的銜接。
12.高中化學的教學方法
判斷什麼是圓形時,幾乎100%的人能正確回答,而什麼叫圓?98%以上的人回答不出:圓是一個二維空間,閉合形狀,線上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相等。類似這樣很多。捫心自問,中學學習到的例子的許多具體知識及運算技巧與工作無關的大多已經忘記了,留在我們腦海的隻是基本常識及思維方法。這對中學化學教學提出一個課題:我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教育觀念上,我們要隨時代的轉變而轉變
任何一種教育觀念都是時代的產物。教育與社會緊密相關,在知識呈爆炸性的今天,社會不停的發展變化,我們教師教育觀念必須隨著轉變。在知識飛速發展的今天,終身學習已成必然,學校已不是知識學習的唯一場所、最後的場所,課堂中教師傳授知識的內容本身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獲取、加工、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要培養學生能力,教師必須跳出原有的知識傳遞者的角色定位。當然傳遞知識依然是教師責任,但不能把此視為教師工作的全部,更不是終極目標。教學思想上要發生轉變,教學應由教師為中心組織教學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
教學方法上,要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
目前,在學生中厭學的情況特別嚴重,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在教學方法上,采取滿堂灌的方式,沒有時間去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並從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知識、能力,而是忙於教給學生結論,反複做練習加強、鞏固。學生對這樣單一、被動的學習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對硬灌入的知識很難提起興趣。
其實,我們注意觀察嬰、幼兒的行為,發現剛會走的小孩,特別喜歡自己走,當它已經完全學會了走路,在讓他無目的的走,卻很難再提起他的興趣。人天生就有一種探索未知的本能,濃厚的興趣是發生在過程中。化學作為科學知識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教給學生的不僅是化學基本常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化學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感受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不應過於重視教學的結果,而應更多的關注教學過程。
營造一種寬鬆的學習氛圍,創設探索知識的情景
人本身就有一定的素質和潛能,而人的某些素質是很難教會的。對人的潛在的素質挖掘、開發,激活內在的東西,不是靠老師的灌輸而能解決的,有人說:教師就像“助產士”,給受教育者提供條件和氛圍。我們應提供怎樣的氛圍呢?
(1)教師要愛護學生。
以飽滿的激情去感染學生。美國著名教育家們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在回收的調查表中學生喜歡的教師的順序是對學生友善態度的教師,尊重課堂每一個人的教師,有耐心的教師,興趣廣泛的教師,有良好儀表的教師,對學生公正的教師,有幽默感的教師,有良好品行的教師,能關注自己的教師,具有伸縮性的教師。可見,我們的學生在情感上對教師的要求甚至超過對學識的要求。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我有意識的去參照這些去做,以飽滿的激情,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樣,講授的內容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而且感染了課堂,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積極的情感支配下,思維變得靈活而敏捷,學習化學的興趣越來越高,成績一步步逐漸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創設探索知識的情境。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情境對教學過程起引導、定向、調節和控製作用,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創設探索知識的氛圍,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學生自覺圍繞目標而學習。
例如,在進行氯水的漂白性教學時,我給學生創設了了這樣一個探索知識的情景:將酚酞試液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試液變紅,在向上述溶液通入氯氣,紅色退為無色。組織學生討論原因,原因可能有兩種:其一,氯氣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其二、有一種漂白性物質使紅色漂白。進一步要求學生設計實驗求證真實原因。在教師有意識創設的探索氛圍中,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得到了很好的訓練,對學生而言終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