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科普閱讀故事4(3 / 3)

這個鄉村走出來的孩子蘇步青,通過一係列的數學創造,為祖國獲得了巨大的榮譽,也為數學的發展和中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世界上也有一定聲望。

33.陳中偉從給小狗接腿到成為骨科專家

陳中偉,浙江寧波人,我國著名的骨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名揚世界的“斷肢再植”創造者之一。

千手觀音是大家都熟知的,在一些寺廟中常可見到,但現實生活中的“千手觀音”你知道嗎?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斷肢再植專家陳中偉教授。

1963年,陳中偉成功地實施了第一例斷肢再植手術,轟動了國內外醫學界,被譽為“斷肢再植術的奠基人”。

出身於醫學世家的陳中偉,1929年出生於浙江寧波。

他的童年卻與麻雀和青蛙結下了不解之緣。有一次,他用剪刀剪掉蛙頭以後,在青蛙脊椎骨的斷口看到一個圓圓的小洞,感到很奇怪,就用一根細鉛絲伸進了那個圓洞。突然,青蛙竟自己活動起來了。

陳中偉想不出這是什麼原因,就叫爸媽來看。

“這個圓洞有個專門的名稱,它叫椎管……”陳中偉的爸爸說。

“用鉛絲往椎管裏捅,青蛙腳為什麼會動呀?”陳中偉急著問爸爸媽媽。

“椎管裏那白色的豆腐樣的東西是脊髓神經,這叫觸神經。”陳中偉的爸爸說,“它像個神經組織的總開關,它與全身各部分的神經相連。你剛才觸動了總開關,蛙腳當然就活動了。”

從此,陳中偉的好奇心被引導到觀察動物內部構造的方麵,“神經管動作、血液流動、呼吸等是什麼東西在管著呢?”

“若想想知道這裏麵的秘密,我們可以解剖給你看個明白。”

爸爸媽媽都是醫生,他們知道,認識動物的機體組織,可以幫助認識人體裏麵的一些結構和功能。

以後,陳中偉逮住麻雀不光是拿著玩了,他的興趣已集中在研究它的構造上了。他將麻雀小心地用剪刀剖開,然後向爸爸媽媽請教,問題多得數不清。

父母對於陳中偉的問題百答不厭,而且是有問必答,他們細心地指著麻雀的各個部位,一個個地給予回答:

“這叫心髒,是血液流動的‘泵’;這叫肺,是專管呼吸的‘風箱’;這叫胃,是消化食物的‘工廠’……”原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哩。

有一天,少年陳中偉正在院子裏和小夥們玩耍。

忽然,家中那隻可愛的小花狗從外麵跑回來,“汪汪”直叫,聲音淒慘,還伴有呻吟聲。一個眼尖的小夥伴大叫起來:“中偉,你家狗受傷了!”

陳中偉不禁大吃一驚,抱起小狗,隻見它的一條後腿鮮血淋淋,再仔細看,已經斷了。

“一定是壓的。”

“它一定很疼,快想辦法吧!”

“中偉,你爸爸在家就好了,他準有辦法。”

小夥伴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聽著聽著,陳中偉心裏忽然閃過一個大膽的念頭,他對夥伴們說:

“我們自己動手把它的腿接上去,好不好?”

小夥伴們一聽,頓時來了興趣,興奮地附合著陳中偉這個大膽的想法。

陳中偉立即找出爸爸的舊解剖刀、剪子、針線、紗布等,還不時地指揮小夥伴們做這做那,自己則當“主刀醫生”。

忙了好半天,總算在狗身上完成了“手術”,大夥開心極了。

等爸爸下班回家,陳中偉高興地說:“爸爸,我今天把小狗的斷腿接上去了。”

弄清怎麼回事後,爸爸打趣地笑著說:“我們家出名醫了!”笑過之後,他又認真地說:

“孩子,如果你真能把斷肢接好,可真的就成為一代名醫了。至今為止,還沒人能做到呢!”

沒過幾天,小狗死了,那隻斷腿依然耷拉著。

這次給小狗接腿的失敗在陳中偉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他就立誌要突破斷肢再接難關,造福人類。

讀高中時,陳中偉對《生物》的理解比其他同學都透徹,功課自然良好,老師很器重他。

長大以後的陳中偉成了一名醫生,他仍不忘兒時的誌向,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攻克了斷肢再植的難關。

34.23歲的神童博士李政道

李政道,美籍華人,1926年生於上海,物理學家,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從小在上海長大,父親李駿康畢業於金陵大學,母親張明璋畢業於上海啟明中學。受父母的影響,李政道兄弟姐妹6人都成了學者。

從小對數學和物理有濃厚興趣的李政道,從小學到中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40年,日本侵略軍占領了上海,當時李政道隻有14歲。他和兩個哥哥隻好到了大後方,在江西聯合中學讀書。讀到高三的時候,由於學校請不到數學和物理教員,就讓李政道代教這兩門課。他雖然天資聰穎,成績優秀,但當教師對他來說是一次考驗。可貴的是,李政道勇敢地挑起了這一重擔。他認真備課,勤於請教,講課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一段當“小老師”的經曆給了他一次極好的磨練,而且使他明白了一條真理:要做先生,先要做學生。從此以後,他學習起來更加刻苦用功了。

1943年,17歲的李政道進入浙江大學。校址遷到了十分貧困的貴州遵義。教學條件極差,連個安靜的學習環境都沒有。學習用功的李政道想到了一個辦法,他白天到茶館去,泡一杯茶,占一個座位,就在茶館裏埋頭苦讀,一讀就是一天。時間長了,他又練出了一套鬧中求靜、專心讀書的本領。

1年後,李政道轉入當時遷到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學習,條件仍然十分艱苦,十幾個同學擠在一小間草屋裏,隔幾天就要把被單衣物拿到大鍋裏去煮一煮,以消滅臭蟲。在這裏,他仍然采用在貴州遵義的辦法,經常到茶館裏去讀書。

1946年,20歲的李政道獨自到美國留學,當時他剛剛讀到大學二年級,但經過芝加哥大學嚴格的考試,他竟然被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錄取了。3年後,李政道便以“有特殊見解和成就”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當年李政道年僅23歲,被譽為“神童博士”。

35.阿基米德由洗澡得出浮力定律

傳說敘拉古國王亥厄洛,因為打了幾次勝仗就有點飄飄然,命金匠打製一頂純金的王冠。新王冠做得十分精巧,纖細的金絲密密地織成了各種花樣,大小也正合適,國王十分高興。但轉念一想:我給了工匠15兩黃金,會不會被他們私吞了幾兩呢?因此,馬上叫人拿秤來稱,結果不多不少正好15兩。但這時一個大臣出來說:“重量一樣不等於黃金沒有少,萬一金匠在黃金中摻進了銀子或其他東西,重量可以不變,但王冠已不是純金的了。”國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但有什麼辦法能既不損壞王冠又知道其中是否摻了銀子呢?國王把這個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欣然領命,因為解決種種難題正是他的誌趣所在,越是難題,才越有滋味。

可是,不損傷王冠就不能取樣跟純金比較,也不能用試金石查檢金的純度。從表麵看,是無法看出金子純度的,該怎樣判定王冠的黃金純度呢?阿基米德思來想去,一直想不出正確的判定方法來。一連幾個星期,他茶飯不思,簡直被這個難題迷住了。

但是,有問題總得解決呀,阿基米德心力交瘁,覺得總這樣也不是辦法,還是先調節一下身心,再繼續研究吧。於是,他叫來仆人,吩咐給自己準備洗澡水,洗上一個澡。

大概是阿基米德好久沒招呼仆人替他準備洗澡水了,仆人這一次把浴盆裏的水加得太滿了。阿基米德一條腿剛伸進去,水便溢出盆來,再伸進一條腿,水又漫出來一點,等到洗好澡,盆裏的水已經淺了一層。這時候,再把腿伸進盆去,那水卻不再溢出來,即使全身都浸泡在盆裏,水也沒有溢出一點兒。

看到這種現象,阿基米德思索了這麼多日子的問題突然明朗起來。看樣子,物體進入水中,一定會排出與體積相等的水,那麼,體積越大排開的水一定就越多了。如果把與王冠等重的純金浸入水中,它排出的水是一定的,如果王冠裏摻了別的金屬,那些金屬的體積一定比純金大,那麼肯定會多排出一些水,兩相對比,王冠裏有沒有假,不就很清楚了嗎?

想到這裏,阿基米德一陣欣喜,跳出浴盆開始檢驗自己的設想,他用各種金屬放進水盆,計算溢出的水。得出的結論跟自己的想法完全相同,這時,他覺得解決王冠的問題已經成熟,便帶著必要的儀器進了王宮,準備測試一下王冠是否真由純金所製。

宮殿裏,阿基米德請亥厄洛取來純金,稱出跟王冠等重的一塊,放進滿滿一盆水中,這時候,盆中的水開始溢出盆外,阿基米德小心將這些水放進杯中,然後放在天平的一端。接著又把王冠也用同樣方法浸出水來,放到天平的另一端,這時候,全體在場的人都清清楚楚看到,王冠所排出的水顯然比純金的多,天平公正地傾向了一方。

阿基米德向亥厄洛國王稟報:“金匠一定在純金裏摻了比金輕的金屬,因此王冠的體積會比純金大一點,因此排出的水便比同樣重量的純金多。”在事實麵前,金匠隻得承認自己確實是偷了國王的純金。

稱王冠的案子結束了,阿基米德完成了作為一名宮廷顧問必須完成的任務,但是,作為一名科學家,他覺得還沒有盡自己應盡的職責。沿著用排出液體多少稱量物體這條思路,他繼續研究下去,終於總結出了有關浮力的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向上的浮力,這種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量。這就是著名的浮力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