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生科學興趣培養指導1
1.學生科學興趣的培養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進入了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曆史時期。在以相對論、量子論、DNA雙螺旋結構和板塊學說的提出為標誌的科學革命的推動下,科學理論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均得到迅猛的發展。信息技術、現代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航天技術等迅速地改變著世界的麵貌,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麵,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等一係列負麵的問題,嚴重阻礙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些都對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筆者認為在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核心理念“全麵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養”是非常正確,非常必要的。
在整個自然科學教學過程中,初中科學教學是青少年進入科學知識寶庫的鑰匙,是培養學生學習科學興趣的大好時光,是初步學會觀察事物、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關鍵。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是學習科學最直接和持久的內部動力,對學生的今後發展至關重要。就初中生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而言,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對各種新鮮事物好學、好問,富於幻想。但他們這種學習積極性往往與短暫的“直接興趣”掛鉤,遇到較為抽象理性的科學知識時,這些小困難便很快地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積極性,最後導致初中科學教學的失敗。因此啟發並穩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是每一個初中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麵臨的一種挑戰。
從初中科學教學這一角度來說,實驗教學、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的語言、教材的內容設置無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它們對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下麵就來談談在新的科學教育改革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充分發揮科學實驗在科學教學中的作用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學實驗是實驗者根據研究目的,運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實驗儀器、設備等),主動幹預或控製研究對象,在典型環境中或特殊情況下所進行的一種探索活動。《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實驗既能使學生深刻理解自然界中各種現象的規律或定律,又能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這些實驗技能,既是他們進一步學習現代科學技術進行科學實驗和技術革新的重要基礎,也是提高素質教育的一種手段。
實際教學中存在一個問題即學生作為實驗主體,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往往注重教給學生實驗方法,滿足於觀察到實驗結果,而忽視了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這是科學實驗教學中的一個病區。再者,實驗中器材不足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學校在分組實驗中都采用多人一組,很少能讓每個學生自行完成整個操作過程,學生缺少自行使用的時間和空間,這些都不利於培養學生的主觀性、創造性和實驗操作能力。那麼在教學中怎樣才能充分發揮科學實驗的重要作用?
(1)開足、做夠實驗。
近年來,由於廣大教師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實驗教學的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科學課的實驗比例會增大,實驗形式也會不斷翻新,學校現有的實驗儀器可能跟不上需求,特別是眾多的農村中學由於資金不足,儀器原來就不夠用、不夠新,就應有"壇壇罐罐當儀器,拚拚湊湊做實驗"的精神,因地製宜或因陋就簡甚至尋找替代性實驗。除盡量開足課本要求的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外,還應開動腦筋設計增加演示實驗,盡量把演示實驗、實驗習題等作為隨堂實驗進行探究。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理解概念、規律,培養觀察和實驗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增加科學課的濃鬱趣味,使學生能夠真正喜歡上科學課。
(2)該放手時就放手,相信他們能做得更好。
以往,我們有些老師在做實驗前,為了節省時間,經常先詳細的向學生講解實驗的過程,再讓學生照著做,這樣的實驗結果並不是學生自己探索得到的。又如,為了實驗方便,老師將所有的實驗用具和物品都準備齊全,然後才讓學生按照書本上的步驟進行操作,例如講到蚯蚓時,教師把蚯蚓放在盒裏讓學生觀察,這樣學生根本不能了解蚯蚓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對蚯蚓的認識就很局限。我們應該帶學生到校園去親自捉蚯蚓或讓他們在課外自己捉蚯蚓、飼養蚯蚓,讓學生親自體會蚯蚓的生活環境,讓他們總結如何才能捉到更多的蚯蚓,如何才能讓蚯蚓活的更久。這樣學生做起實驗來就更有興趣,對實驗的理解更透徹,使學生在觀察中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增強了動手能力,激發了對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師的教學影響中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是創造性的活動,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應營造這樣一種環境:教師和學生一起以科學探究的精神,積極主動地探索、認識自然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人人參與”的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有話可說,從而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開發智能。創新意識的培養不僅和智力有關,還和人的個性特征有關。作為獨立個體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特點和認識水平都有很大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綁成一團,齊頭並進,這是不科學的教育觀點。特別是對天真活潑、好奇敏感的初中生,如果教師語言風趣、講解生動,使學生願意聽並能引起高度注意,能夠讓他們在較為輕鬆的環境中接受知識、增加技能。
(1)精心設問,製造學習上的懸念,引發學習興趣。
動機是個體發動和維持其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心理激發得越強烈,就越能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積極的態度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智能潛力。不言而喻,教師精確的設問,不斷地製造懸念,使學生處於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思辨的能力。例如:科學教材七年級上冊中有關時區和日界線的知識原本是高二地理知識,對初一學生而言比較抽象,很難理解。可以這樣製造懸念:小明生日是6月9日,他想在一年內連續過兩個生日,你覺得他該如何去實現呢?學生會積極替他想辦法,同時渴望得到明確的答複,教師這時再來講授日界線的內容,教學效果必會大大提高。
(2)聯係生活和生產實際,體會科學知識的應用。
在科學教學中,如果注意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生產實際,提出與教學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往往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例如講《水的三態變化》時可以提出這些問題:當你從遊泳池裏上來,如果沒有用毛巾擦幹身上的水,你會有什麼感覺?水燒開了,如果繼續燒,溫度會上升嗎?水煮沸後,有大量的水蒸氣從壺嘴冒出,這些“白氣”是水蒸氣嗎?……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學生必然會產生興趣,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而課後又是課堂的延伸,結合科學教學的內容,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征,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小實驗、小製作,這也是發展興趣的好形式。
(3)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係統。
利用文字、圖形、聲音、動畫和視像等多種技術組合而成的信息係統稱為多媒體係統。在中學科學中,講授一些抽象的概念、瞬間發生的自然現象以及複雜的物體內部結構時,由於受時間、空間等條件的限製,單純語言、儀器、教具等傳統媒體都難以實現教學目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將視覺和聽覺等同時作用於人的感官,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效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情感變化,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美的熏陶。例如:星空現象的觀察,流星的形成、月相變化以及日食月食的形成、火山地震的爆發、竹節蟲在竹節上,尺蠖在樹枝上的擬態等知識利用電腦製成課件,讓學生能夠直接觀察到。這些生動有趣的自然現象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學習興趣大增,從而在興趣和娛樂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如果教師不去找素材(錄像),光是按照課文幹巴巴地給學生講一遍,學生一點興趣也沒有,那效果遠遠不如看錄像的好,錄像內容動態感很強,既生動直觀,又形象易理解,同時也便於學生掌握和記憶。多媒體輔助教學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它有利於認知水平的提高,有利於能力的培養和素質教育。
(4)把握學生心理動態及時給予鼓勵。
興趣是一種伴隨著注意而引起的從事學習的積極傾向和感情狀態,是發展智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催化劑。興趣是帶有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在科學學習中,如果學生獲得成功,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若反複多次,學習和愉快的情緒則會建立固定的聯係,也就會形成越學越有興趣,越有興趣就越想學的良性循環,在實際教學當中要時時刻刻抓住學生的成功處給予適時鼓勵,如巧妙地運用語言激勵,對一般學生可用:“書寫認真”“解法巧妙”“見解獨解”。對已獲成功的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進一步用言語刺激:“你還有其他方法嗎?”“你還有更巧的方法嗎?”這樣可使興趣持久。
科學教材內容設置的趣味性
麵對現今科學教育改革的必然,如何選擇初中科學教材並能十分有效地組織表達出來,這的確是個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現行我縣使用的初中科學教材(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比較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任何事物都在發展,都需要不斷地完善,現行初中科學教材也是如此。應該進一步使初中科學教材更符合青少年的心理與生理特點,更顯示出科學可行、自然有趣的特點來,讓每一位初中科學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事半功倍。為此,我認為現行科學教材(華東大學教育出版社出版)要麵向全體學生,降低難度並在趣味性上更富有特點。
總之,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科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要把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要求,轉變為學生求知的欲望。教師要根據中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求知欲強的特點,運用恰當的教學技術方法,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科學教學的效果。
2.教師對學生的科學指導
教育學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手段,興趣是一種求知欲,是學生探究知識的動力,能夠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一旦喚起求知欲,所有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從而大大提高了科學教學的質量,那麼如何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啟迪學生智慧的思維,激起學生創新的浪花呢?
巧用語言,以“樂”激趣
科學這門學科概念多、知識抽象甚至較晦澀,學生常常會感到枯燥乏味,記憶困難。教師若照本宣科,學生覺得難學就開始厭學。那麼如何讓學生由厭學到好學呢?幽默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如果教師上課時能深入淺出地運用富有幽默、情趣或哲理的語言,就能化枯燥無味為具體生動,化繁雜為簡潔,化沉悶為輕鬆,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牢固地掌握知識。課前,教師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聲有色,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