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即產生所謂“愛屋及烏”的效應。教學生動風趣,能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例如:在講勢能時,可向學生說,當天花板上有一根雞毛向你頭頂落下時,你將怎樣?學生肯定會說:“這有什麼可怕的?”如再問,若你頭頂上吊扇落下呢?學生肯定會下意識地手蓋頭頂,“那還不快跑”。
從而說明物體的勢能和質量有關。在講到勢能和相對高度時,可以用從課桌上跳下來與從三樓跳下來做比較,肯定會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在授課時,如果在適當的時機故意講錯,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學生記得牢。
例如:在講到組織時,故意說“動物組織中起保護作用的是保護組織”,講完後,學生先是一愣,然後幾乎全班同學齊聲回答“應該是上皮組織”,這樣課堂氣氛就都活躍起來了。教室裏彌漫著陣陣暖意,老師和同學都沉浸在成功、自信的快樂之中適當而不低俗的“調侃”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催化劑。教師在課前或者課中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穿插一些幽默風趣的語言,可以讓學生在笑聲中達到對知識的掌握。學生不僅學得愉快,教師也教得輕鬆,何樂而不為呢?
巧引故事,以“懸”激趣
引人入勝、扣人心弦故事常常能迅速撥動學生的心弦,擊中學生學習的興奮點,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課堂上教師若能巧引故事、設置懸念,就能充分激起學生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
在教學壓強的概念時,老師那富有感染力的聲音抑揚頓挫道:“那是東北的一個寒冷的冬天,一群孩子們正在冰麵上興高采烈地滑冰,突然‘撲通’一聲,隻聽到有人喊‘救命啊,有人掉進冰窟裏啦!’隻見一人奮不顧身地跳進了冰窟,可冰水裏的人還是不能上岸,情況十分危急。這時善良的遊人們趕來,手拉手組成了‘人鏈’參與搶救,忽然,冰麵又出現了裂縫,如果不立刻采取措施,後果將不堪設想……”同學們正凝神靜氣、鴉雀無聲地聽著,可老師講到這裏卻嘎然而止,反問到:“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此時學生必然被充滿懸念的故事情節所感染而陷入沉思,然後討論著對策。“這時隻聽一個聲音高喊‘快趴下’,大家立刻全都趴下了,隨後冰麵也就沒有繼續裂開,大家仍然手拉手將落水兒童救上了岸。這是什麼原因呢?”
於是順理成章地引入了“壓強”概念。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量地穿插一些有趣又有意義的小故事,既可活躍課堂氣氛,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趣味實驗,以“奇”激趣
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新”“奇”的實驗能更強烈地吸引學生,有時還能達到引而不發、富有餘味的教學之效。
教學第二冊裏的《光的反射和折射》中的平麵鏡成像時,我是通過“水淹蠟燭”的奇怪現像激發學生的興趣的:轉盤上豎直放一塊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支點燃的蠟燭,玻璃後的某一位置放一隻透明的杯子。
調節轉盤使學生通過玻璃清晰地看到杯中也有一支“點燃”的蠟燭。往杯中倒水,當水麵漫過燭焰時,發現燭焰並沒有熄滅。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而迫不及待想要學習平麵鏡成像的興趣。
趣味實驗,不僅可以增強知識的直觀性,更能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好奇心、產生強烈的探究心理,激起學生探索研究科學的興趣和欲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因此,教學中教師除了做一般的演示實驗外,還應多增加一些新的有趣的實驗。
巧寫批語,以“情”激趣
感情是消除人們心理、行為障礙最好的“催化劑”,是人們追求上進實現目標的“加油站”。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聯係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親其師,信其道。”作為任課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時間相對較少,為了贏得學生的“感情勝任”,在批改學生的作業或試卷時巧寫一些貼切、中肯的語句,也可以培養師生之情,讓學生在教師的情感滋潤下增加對其所教學科的興趣。例如有個同學頭腦靈活,精力充沛,表現欲強,可做起作業來馬虎粗心。在第一次測驗中,粗心的他隻得68分(班上最高分94分)。老師在他的卷首特意寫下了這樣的批語:“68分對於有些同學來說已是不錯的成績,可對你來說算不上什麼好成績呀!我相信隻要你做到踏實兩字,你一定會取得好成績的!”沒想到這短短的批語打動他幼小的心靈,第二次測試中他就拿了一個不錯的成績。
在平時的作業批改中,老師針對不同的學生寫上不同的批語,如“好樣的!”“你有進步,很好!望再接再厲!”“我覺得這道題你不應該做錯,請認真審題!”“這道題你解得真不錯,請繼續發揚!”等等,給學生加油、提醒、關心,這樣既可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又可激勵學生改正不足,奮發努力,提高成績。有人說“興趣是成材的起點。”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所有智力方麵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可見,興趣對於學習多麼重要,它是學生學習巨大的內在動力。
激發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在科學教學中實施“激趣”教學不失為一種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具有趣味性、啟發性、實踐性、情感性,使學生樂中學、學中樂。
當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教育教學中一個常講常新的課題,盡管其中的方法多種多樣,措施千千萬萬,但有一點教師必須始終把握住:激趣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切不可為追求表麵的熱鬧而激趣。為此,還是要銘記蘇霍姆林斯基的告誡:“如果你所追求的隻是那種表麵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熱愛。”
3.激發學生科學興趣的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是科學教育的心理基礎。隻有激發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學生才能充滿激情地投入各種科學探究活動,積極主動地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小學科學的任務就是使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得以保持和發展,並逐步使學生形成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欲。
科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細心嗬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充分調動兒童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思維想象的熱情,培養兒童對科學的興趣呢?結合我十幾年的自然、科學教學和教研體會,談自己的一點做法。
整合教材實現文本和學生生活的“零距離”
源於生活的才是真實的、生動鮮活的。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善於用發現的眼光去關注學生的生活,挖掘出源於學生生活的科學探究素材,這有利於調動起全體學生參與科學學習的熱情。科學課程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鼓勵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內容進行調整和修改,要求教師不拘泥於教材提供的案例進行教學。科學教育要真正做到麵向學生,激發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近感,教師就必須對教材進行有機整合,實現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的零距離。隻有教師能夠切實有效地把教材內容轉化成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讓學生去經曆探究的過程,學生才會體驗和感受到學科學對自己生活的意義,發現和認識周圍世界的奧妙,體會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為積極有效的科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精心設計探究導入學會“賣關子”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科學探究的課堂教學導入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科學興趣、濃厚探究氛圍的重要因素。每一節科學課導入都要別有新意,讓學生耳目一新,心然怦動。教師就得精心設計與探究內容有關的小魔術、小實驗、遊戲等活動,也可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有需求的問題,讓學生一開始就有疑惑,有好奇,想質疑,想探究,激發兒童探究和學習的興趣與動機,由此生成科學探究活動。實踐證明,課堂教學導入的趣味性,直接影響到整堂課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狀態。教師要學會“賣關子”,要從對學生身邊事物的研究中,挖掘出學生感興趣、有疑惑而又不易關注的自然現象,巧設懸念,讓學生認識到科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感受到科學的力量。
探究點撥有意“留一手”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有序,教學環節的嚴謹,往往扶得太多,放得太少。久而久之,學生依賴性大增,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的意識銳減。新課程給了師生廣闊的空間,所以新課程下的科學課堂也應該少給學生一些束縛,多給學生一份屬於自己的探究空間。如何始終讓學生保持探究欲,保持學習的熱情,在組織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實驗操作演示不宜過細,不要把探究步驟講得太明,要有意“留一手”,讓學生在探究中自我發現、自我糾正、自我反思,教師要有點心計“有意刁難”,激發學生產生不服輸、不氣餒的勁頭,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探究動力越來越大。
拓展延伸大膽“放一碼”
科學課程的學習不是為了傳授給學生多少科學知識,而是為了讓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親近科學,體會到科學學習對自身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讓他們掌握科學探究的技能,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培養樂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價值觀。因此,在每一次的探究活動完成之後,教師都應該留有一定時間和空間對探究內容適當拓展延伸,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讓他們用學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去解釋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繼續發現科學在生活、生產實際中的廣泛應用,大膽提出對現有生活、生產中的工具進行革新改良和創造發明。在拓展延伸的時空中讓學生學以置用,讓他們領悟科學技術在人類社會生活和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引導他們大膽想象,用學到的科學發現和創造新的科技產品為人類服務,這才是科學教育的真正魅力所在。
4.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科學興趣
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具有內在的趨向性和選擇性。興趣可以直接轉化為內在動機,成為推動、引導、維持和調節人們進行活動的一種內在力量。科學素養中的興趣、情感、態度等因素與書本知識不同,不屬於陳述性知識,而是程序性知識,或稱為經驗知識或默會知識。這類知識學生不可能通過簡單地記憶,模仿性操練學會,而是必須習得的。在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若能安排好各種相關的情景與有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其中,親曆過程,自主地,充分地開展活動,勢必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怎樣培養興趣、增進師生間的情感呢?下麵談談一些做法,以供參考。
精心備好第一堂課,誘發學生學習興趣
經過小學六年相關知識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的積累,邁入初中學習階段的學生對身邊的自然現象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對不少自然現象的好奇正在轉化為對科學的向往,他們越來越多地產生著“為什麼”,試圖用已有的知識去想象或找出一些問題的答案。同時他們也懷著對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帶著許多疑惑走進《科學》課堂。此時,教師必須結合學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現象,說明科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還要告訴學生,《科學》知識錯綜複雜,但有規律可循,隻要認真觀察和思考,每一個同學都能學好《科學》。總之,教師要用生動的素材和富於誘惑力的實驗來營造一個良好的開端,激起學生學好《科學》的積極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