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生科學興趣培養指導1(3 / 3)

創設激趣情境,培養科學興趣

了解科學,親近科學,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是學好科學的前提,但隨著課程門類增多,學生學習精力的分散,加之《科學》內容的加深給學生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學生由初期因新奇產生的興趣逐漸減退。麵對這一不利的客觀情形,要求《科學》教師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教學優勢以彌補學科體係的某些不足,有意創設激趣的教學情境,誘發他們愛學、樂學的願望,並使之轉化為學會、學好的具體行為。

(1)言語激趣。

要對錯縱複雜的自然現象進行辨別、分類和解釋,必須借助於一係列概念、原理、公式和模型,運用精確的、肯定的、果斷的、扼要的、邏輯的語言來表達。但是,過分的“術語化”和“理性化”往往使語言失去教學性,難以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正常展開。因此,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輕鬆活潑、妙趣橫生、有“形”有情抑揚頓挫的語言揭示較為深奧的科學道理,能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言語激趣不僅能調節學生的情緒和課堂氣氛,陶冶情操,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生動、詼諧的語言,極易使學生在情趣橫生的氣氛中頓悟到問題的關鍵。老師每一個真誠、善良、會意、由衷的微笑,飽含著對學生的尊重、鼓勵、讚許、支持、關懷和同情的真摯感情,學生從中獲得奮發向上、克服困難、奮勇拚搏的精神力量。

(2)懸念激趣。

通過懸而未決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對問題解決的關切心情,從而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應圍繞教學內容設計懸念,從而激起探究的欲望,對新的課題內容更感興趣,並做好釋懸,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認識,從中感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如學習了“重力”以後,設置懸念:假如地球表麵的物體不受重力的作用,我們身邊的世界會怎樣呢?學習了“摩檫力”以後,設置懸念:假如地物體之間沒有摩檫力的作用,我們身邊的世界會怎樣呢?讓學生充分想象,以進一步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3)實驗激趣。

因為科學素養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態度等因素與書本知識不同,不屬於陳述性知識,而是程序性知識,或稱為經驗知識或默會知識。這類知識學生不可能通過簡單地記憶,模仿性操練學會,而是必須習得的。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好各種相關的情景與有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其中,親曆過程,自主地,充分地開展活動。《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以其生動、直觀、鮮明的特點,極易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不少學生往往停留在由實驗現象本身引起的感知興趣上,教師在激發這種興趣的同時,應將學生看熱鬧的好奇心理和強烈的期待願望逐步引導到規範操作和重點觀察的目標上,捕捉反映本質屬性的特征現象,結合現象啟迪學生科學思維,引導學生理解概念,掌握規律,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主動地探索奧秘。

(4)遊戲激趣。

在講“合力”時,組織學生開展一個遊戲——撐杆遊戲。以小組為單位,站成一排抬起雙手與胸齊平,手心相對,五指並攏,大拇指下放,把一根長竹杆放在所有人食指處撐好,要求大家把杆子下移至地麵處,然後上移至原處。在這個過程中,若誰的食指離開杆子,便被罰下,若每組被罰下三人,就是失敗。其間同學們可以商議,看哪一組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個遊戲特別強調所有人的一致性,結果雖然每組學生都很用心,但大多數組在開始不久就把杆子舉過了頭頂,然後就相互埋怨。每組做完後老師借此告訴大家,合作要求有一個領導,步調要一致,不能隻考慮自己;出現問題就相互埋怨,隻會把問題越搞越亂,不會把問題解決好。隻有在相互理解,共同探討失敗原因的前提下才能找到成功的出路。最後老師挑選幾個同學做示範,告訴大家這個遊戲是可以成功的,打消同學們認為老師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的疑慮。這個遊戲很有教育意義,學生樂於參與,認識很明確,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精神,加深了對合作重要性的認識。

(5)檢測激趣。

適當的測試或競賽可以驅使學生努力克服困難,積極向上,最終獲得優異的成績。對初中生而言,剛接觸新課的學習,外部的刺激往往作用更大。老師、同學、家長對測驗結果的肯定、仰慕或表揚,都會成為強烈的學習推動力。有經驗的《科學》教師常常對學生更多地給予表揚和肯定。教師應學會在信任中寄予期望,在肯定中表示婉惜,這樣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能督促學生產生下決心學好《科學》的理智感。將測驗、競賽、提問等手段與教師的期望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明確努力的目標,樹立奮發向上和積極進取的信念,能夠穩定學生的學習動機。

(6)幽默激趣。

幽默是一種特殊情緒的體現,是一種品位素質的展示,它必須建立在成熟閱曆和豐富知識的基礎上。一個人隻有廣博的知識,敏捷的思維,才能做到談資豐富,妙言成趣。知識在於積累,要培養幽默感必須先廣泛涉獵,充實自我,不斷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收集幽默的浪花,從名人趣事、影視作品的精華中擷取幽默的寶石。當然在幽默的同時,還應注意在處理不同問題時要把握好靈活性,做到幽默而不落俗套,真正體現幽默的魅力。例如學生在課堂上說話,老師以一句“老師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的話來警告說話的學生,同學們因為都看了電影《天下無賊》,明白老師的意思,在清脆的笑聲中,所有人停止了小聲說話。這既維護了學生的麵子,也達到了警示的目的,學生樂於接受這樣的批評方式。

發揮情感因素,培養濃厚興趣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具有波動性和感染性。在教學中,教師將情感傳給學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產生感染作用和激勵作用,融情於學習之中。同樣,學生良好的情感反饋於教師,教師受到感染,又作用於學生,從而形成師生情意交融的境界。在這種場合,任何因教學引起的心理疲勞和厭倦情緒均不存在,學是一種享受,教同樣是一種享受。事實上,教學過程始終都貫穿著學生的情感活動,而積極的情感,能在教師的培植下轉化為學習的推動力。相反,厭倦學習、對班級集體和任課教師冷漠、對教學內容沒有興趣等消極情感,極易削弱學生的進取心。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必須將情感的培養納入教學係統,通過各種途徑發揮情感的積極作用。

(1)教學內容中“植入”情感因素。

教師要精心設計,有意識地“植入”情感因素,賦予教學內容情感色彩,從而誘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積極情感,內心產生強烈的反響、同情、激勵、喜悅、驚奇等。由於個人深刻的內心感受,使得所注意的科學現象和記憶、理解的科學知識在這種狀態下變得豐富,學習的效率更高,並形成熱愛學習的積極情感。

(2)增進師生情感,師生共同成長。

學生的學科情感常取決於對任課老師的喜好,古人雲:“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在課堂上要對每個學生抱著積極、熱情、信任的態度,並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態度。當學生從教師那裏感受到真誠的關懷和摯愛、積極的期待和希望時,他就會有一種受到信賴、鼓舞與激勵的內心情感體驗,從而內心升騰起對老師的信賴和愛戴。“愛屋及烏”,由喜歡老師而喜歡他所任教的學科,從而愉快接受教師的教誨,並努力將教誨轉化為行動,從而實現教師的期望。例如,通過課下聊天,老師了解到一位學生愛看軍事方麵的書,便與他交流,產生共鳴。他先後三次借書給老師,老師也借給他幾本他沒有的,我們就這樣建立了書友關係,相互督促著看書。他其實是一位特別內向的學生,若不是因為借書這件事,可能老師始終不會注意到他,他也不會對科學課有興趣。但因為有了這樣的接觸,他因為喜歡與筆者溝通,繼而喜歡科學課,也給老師提供了更全麵認識學生的機會,可以說雙方都是受益人。

師生共同成長。通過課下交流,了解了許多學生的不同特色,如聲樂、器樂、繪畫、外文、體育等方麵的特長,以及開朗、內斂、衝動、理智、大方、自私等性格特點。通過課上課下的情感交流,與許多同學建立了良好的師生友情,大大促進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幾率,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3)揭示科學美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美感。

璀璨奪目的金剛石、五顏六色的彩虹、載人飛船遨遊太空等等,能使學生感受到自然界爭奇鬥豔的物質形態美,並促發他們產生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情感。用簡單的科學用語來描述複雜的自然現象,在簡潔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內涵。縝密的科學原理更閃爍著被人類利用的美好前景。會使學生從中獲得美感,滋生出一股駕馭自然的內在力量。

(4)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縮短師生差距。

建構主義提倡一種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它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認為教師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灌輸者。在講“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時,筆者提前給學生布置了“讓你感動的生命展示會”的作業,學生通過網絡、圖書、報紙和新聞等,每人介紹一種讓人感動的生命,並說明令人感動的原因。同學們找了很多,如深海動物要承受巨大的海壓和漆黑的世界,南北極動物要經受極度的寒冷和刺眼的陽光,迎客鬆能在石縫間求得生存,小草能在柏油路的間隙求得生存,仙人掌能在極度缺水的沙漠求得生存,殘疾人能參加各種運動會等等。這個活動培養學生珍惜自己身邊的每一種生命,讓學生看到了生命的頑強,從而鼓舞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做生命的強者。在講“生命需要相互關愛”時,學生講出了許多人與動物相互關愛、母與子之間相互關愛的故事,很有教育意義。這種活動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敢於、善於表達的能力。學生相互交流和影響,其教育效果遠遠勝於教師的一言堂。

充分利用媒體、影視作品進行教學

日食、月食、觀察星空、運動和能等內容很抽象,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內容能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直觀的功能,達到降低難度,提高興趣的目的。在講“生命的脆弱”時播放交通事故、天災人禍的影片,這都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在講“關愛身邊的環境”時,放《後天》的一些片斷,讓學生意識到人類不關愛身邊的環境,會受到自然的懲罰。還有一些歌曲也可拿來一用,如邁克·傑克遜的《地球之歌》等。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隻要圍繞激發興趣、增進情感、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這個中心而因材施教,總可以探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達到提高能力、發展智力的目標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