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生科學興趣培養指導2
5.科學課堂中學生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指一個人要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我國的教學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興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後天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而教育起主要作用。小學科學更是需要培養學生的興趣,把枯燥無味的說教變成趣味性的教學活動。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從以下幾方麵進行努力。
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到學習上來
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正是興趣和求知欲的萌芽,教師要很好地保護,並不斷引導,使之成為學習科學知識的動機。小學生經常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還要尋根覓底地追問這是為什麼?這種由好奇心產生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貴的。從自然教學出發,就能推動自然知識的學習。在這個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能使他們明確學好自然科學知識的重要意義。如上“食物的營養”一課,講到用碘酒檢驗澱粉,我讓每個同學把手指洗幹淨,再把碘酒塗在手指上進行消毒,隨後讓每個同學把飯粒放在桌子上擺整齊,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有同學報告,飯粒變髒了,手指也變髒了。飯粒和手指都出現了藍黑色,這是怎麼回事?此時此刻同學們都產生了奇妙的感覺,要研究的問題竟是如此奇妙,還能不情緒高昂,精神振奮?
演示實驗與遊戲是激發科學興趣的直接手段
既能激發興趣又能直接切入主題的捷徑是圍繞課堂教學核心所創設的演示實驗。如傳統的“噴泉”實驗的演示,能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噴泉般噴薄而出。又如,教學“莖的輸水作用”時,簡便易行的“兩色花”實物能迅速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此時教師發給學生一些紅墨水,學生會主動培養出兩色花,課堂上再來研究學生的成果,學生的積極性高,所學知識牢固。此類方法研究者較多,貴在教師精心選材。
遊戲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在自然教學中適當采用遊戲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十分歡迎,教學效果也比較好。導入新課就可以采用遊戲的形式,如教“影子”時,教師先請同學猜一則謎語:“你有一個好朋友,烏黑的身體烏黑的頭,無論你到哪裏去,東南西北跟你走”(謎底:影子)。學生猜出了很開心,就會由被動的看看聽聽,變為主動的說說做做。
學生實驗與製作是發展科學興趣的主要途徑
實驗和製作都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事。學生動手實踐,有利於突破重難點,自求詮釋;有利於學生體會知識和實踐意義,渴望更深入地探求;有利於發展學生能力。如:在學習熱氣球的原理時,讓學生親手製作孔明燈,並放飛孔明燈,既能使學生知道“燃料燃燒使周圍空氣溫度升高,密度減小上升,從而排出孔明燈中原有空氣,使自身重力變小,空氣對它的浮力把它托了起來”的原理,又能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同時發展了對科學的興趣。
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多媒體已經深入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在科學教學中,電化教學可以通過聲、光、圖把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麵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各種器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學得更加積極主動。比如教學“鳥”這一課,首先放鳥的錄像,千姿百態的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使他們仿佛置身於百鳥之中,樂於跟隨老師去學習鳥的知識。
科學學科的內容本身是十分生動有趣的,它包羅萬象。從天上的星星到地下的寶藏,從周圍生氣勃勃的動植物到千變萬化的天氣現象。隻要教師善於組織這些內容,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就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後,不能停留在興趣上麵,要不斷引導,把這種直接興趣發展成為愛好自然科學,並進而成為學生的誌向,把學習跟遠大理想和奮鬥目標聯係在一起。
6.小學自然科學的興趣教學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起著奠基的作用。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科學家韋鈺說:“什麼叫科學家?科學家就是長大的孩子。他永遠存在那種好奇心,那種進取心去探索。”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小學生如果對科學知識的學習一旦有了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許多著名的科學家,沒有哪一個童年不是對自然科學充滿幻想,做出許多別人認為是傻事的探索,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們去探索呢?那就是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皮亞傑說過,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興趣為先決條件。科學興趣就是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發的親近科學、體驗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學習興趣的作用是多方麵的,它既能作為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手段,又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強烈動機,促進學生緊張地、長時間地開展認識活動,也有助於學生形成穩定的個性特點。
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科學課得天獨厚的優勢,讓學生親身經曆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兒童學習研究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內在動機很重要。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而不是那些來自外部的動機。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動機大都取決於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因為他們的好奇心強、求知欲旺,遇到感興趣的問題總要弄個究竟,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這一特點,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驗,創設情境,可以促進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積極性,可以啟發他們更加關注身邊的科學,讓他們更好地在生活中學科學,便於對“科學寓生活,生活有科學”的體驗和理解。
學生天生就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是缺乏持久性,需要教師的幫助來延續並使之演變成為探求知識的欲望和熱愛科學的情感。而我們除了能夠為學生提供產生好奇心的活動之外,更需要用我們自身親近科學、體驗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和行動來影響和感染學生,難以想象一位沒有科學興趣的教師怎麼能夠使學生產生對科學的興趣。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運用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等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學習興趣,巧妙地設疑和質疑,有的放矢地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讓學生主動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有機地展開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使你的學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東西,使他們直接麵臨著問題。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你就成功了一半。”如學習《運動與摩擦力》時,上課伊始,老師可以首先做兩個有趣的演示實驗寓教於樂。
老師拿出一個自製的教具“聽話的小人”,演示並告訴同學們:“這個小人在這根繩子上可以隨便移動,而且特別聽你們的話,你們叫它停它就會停在哪裏,相信嗎?”
同學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不相信!”
老師把小人滑到一端拉緊繩子,豎直舉起來,讓小人麵向同學們,小人隨著同學們的叫停而一點點地“走”下來,小人果然很聽話。同學們看到繩子上除了有個小人其他什麼也沒有,感到很新奇,並且都想親自動手試一試,也想做一個聽話的小人。興趣盎然,一種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
這時老師趁熱打鐵,繼續做第二個實驗“筷子提米”:先將大米裝進一個圓柱體的玻璃杯中,每裝一次都要把杯子在桌子上砘一下,直到裝滿,用左手壓緊並按在米上,右手把一根木筷從兩指中間豎直一次性插入,在插的過程中不能晃動木筷,用手緊握木筷,大米被提起來了。學生們瞪大了眼睛直盯著看,“觸景生疑”,喚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
這時,老師便在黑板上板書“摩擦力”,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索未知的活動。通過猜測,讓實驗現象與學生的原有認知產生矛盾,從而推動學生的思維、認知朝著更深入、更科學的方向發展。
設計實驗,發展興趣
科學最大的特點是以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尋求對世界的解釋,用實證的方法尋求對世界的認識。實驗是科學學科課堂中最重要、最常規的一種教學方法。凡在自然環境中不易或不便於觀察的現象,都可以利用實驗來完成。實驗能使小學生更清晰地了解自然界中發生的現象,使他們看清這些自然現象之間的聯係和因果關係,使小學生也能發現科學規律,是學生親曆科學過程的一個不可替代的環節。
當然,這裏的科學實驗是指學生力所能及的、帶有遊戲色彩的實驗。而那些較複雜和帶有一定的危險性的實驗,可以由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做,有的甚至隻能是由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中,教師必須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自己提出觀察、實驗的方法,自己動手實驗,通過觀察實驗活動,鍛煉學生,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勇於探究未知的科學興趣。如《擺的研究》一課旨在讓學生通過對一定數量的分析,揭示擺的秘密,培養學生的定量觀察能力。課前學生們已經觀察過擺鍾的擺與自己的擺,他們會聯想到擺的快慢可能會與擺錘的輕重、擺繩的長短等因素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