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生科學發現的指導2(2 / 3)

積極評價探究,培養探究誌向

小學生的探究活動重要的是過程,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要讓學生經曆知識的發現過程,培養他們發現知識和創造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因此,隻要學生能夠真正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即使探究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但學生經曆了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他們在這一個過程中激發了求知的欲望,即使他們得到的結論是錯誤的,但失敗的教訓同樣是一種收獲。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用一種全新的、賞識的眼光來積極評價孩子們的探究活動。要讓孩子們充分體驗到的喜悅,要把他們遭遇的挫折和失敗轉化成再探索再學習的動力。

如五上科學《種子發芽實驗》一課的教學,根據“隻改變其中的一個條件:光照、溫度和水”,小組製定實驗計劃,學生根據實驗要求進行開展活動,進行實驗觀察和數據的記錄工作(放學後帶回家)。一星期後,我利用一節課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了實驗情況反饋。多數學生得到的結果與課前對實驗結果的猜測相同,即:“澆適量水的綠豆比澆少量水的綠豆發芽快;溫度高的比溫度低的發芽快;受到光照的比放置在黑暗中的發芽快”。但有兩位同學得到的結果跟課前對實驗結果的猜測不同,他們得到的結果分別是:“澆少量水的綠豆比澆適量水的綠豆發芽一樣快;放在黑暗環境下的綠豆比放在受到光照下中發芽快”,同學們也對這兩位同學的實驗結果提出了質疑。雖然兩位同學的實驗結果不符合種子發芽的規律,但我沒有把學生的實驗成果一棍子打死,相反還表揚了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但我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及時請這兩位同學進行實驗彙報,師生在傾聽中分析原因,最終找出了原因所在:

(1)“澆少量水的綠豆比澆適量水的綠豆發芽一樣快”的原因。

由於自己事先沒有告知父母實驗的意圖,媽媽“做好事”,毎天給相互對比的兩組實驗及時澆水。

(2)“放在黑暗環境下的綠豆比放在受到光照下中發芽快”的原因。

該同學實驗時所使用的土壤是用沙子代替的,控製的“黑暗”環境是指客廳內太陽光沒有直射的環境,並非真正的黑暗環境;而光照的環境是在強光下的環境,那幾天氣溫很高,水分很快就幹了,雖然她每天都在澆適量的水,但最後還是被強烈太陽光產生的高溫燙死了。通過交流、傾聽和分析,學生不僅找出了問題所在。在課後的再實驗中,有了具體的體現。

教科版科學麵向生活,貼近生活實際,許多知識都要通過實驗探究去發現。但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的不足,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出現操作不規範或與自己的設計要求脫鉤,甚至出現錯誤的現象。作為教師不要急於糾正他們的做法,不要進行批評或責備,而要正確引導,給他們提供分析問題的機會。教育學生,科學探究來不得半點虛偽,根據實驗設計,方法得當,操作規範,才有可能少走彎路,取得實驗成功。告誡學生一個信念,科學是要經過不斷探索、不斷實踐得到的,要堅信自己,“失敗”同樣是獲得鍛煉和發展的契機。

綜上所述,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學模式成了當前教學的主流,隻要我們科學教師時刻準確把握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麵向生活,走進科學,開展探究,就一定會發現許許多多的科學知識。

7.使學生成為科學發現者的方法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意味深長地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隻有在探索活動中不斷地扶植、鞏固和實現學生想要成為發現者的願望,才能最終帶給學生以歡樂。”換句話說:就是要想讓學生體驗到探究的快樂,那就必須讓學生實現成為一個發現者的願望。那又何為一個發現者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和體驗,我認為“一個發現者”,不僅要是新現象、新問題、新方法、新規律的發現者,而且要是一個敢於嚐試,勇於挑戰失敗,樂於思考的發現者。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應始終把“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一個快樂的發現者”作為探究教學的核心。

讓學生成為新現象的發現者

要想讓學生成為一個快樂的探究者,就必須引導學生從學會觀察開始,通過自己的觀察去發現新現象。不同的學生,由於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發現的現象也各不相同,因而每一個學生隻要通過自己的認真觀察,都能滿足自己成為發現者的願望。如《把物體放入水中》,在教學一開始,我用事先準備好的三個雞蛋(其中有一個是空的)分別放入三杯水中(其中有一杯是鹽水),讓學生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結果學生驚奇發現,“同樣的雞蛋”放入“同樣的水”中卻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現象。一下子點燃了學生參與探究的欲望,可是當自己把雞蛋放入三杯水中後,卻怎麼也現出不了三種不同的現象,於是不得不思考“水”的問題、“雞蛋”的問題,最終發現了老師實驗中的秘密,在這一探究過程中,學生還同時發現把雞蛋放入水中後,不僅出現了沉浮現象,而且還發現了很多新奇的現象,請看下麵的一個片斷:

學生:我把雞蛋放入水中後,還發現雞蛋變大了。

老師:你是怎麼看的?

學生:我是從旁邊看的。

老師:如果換個角度看看,又會怎樣?

學生:從上麵看,雞蛋在杯子中的位置變淺了,可大小不變。

學生:如果從杯口斜著看,我發現水中的雞蛋變成2個了。

學生:我還發現水中的雞蛋“生氣”了,在它的周圍有許多小氣泡。

……

把雞蛋放入水中,本是一個生活中學生最常見、最普通的事,可是由於創設了一個特定的探究、觀察的情境,從而使得學生在自己的觀察中發現了許多自己平時不曾注意過的新現象,充分體驗到了成為一個發現者的快樂,同時,也使學生感悟到,隻要平時留心觀察生活,那麼隨時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意想不到的快樂。

讓學生成為新問題的發現者

問題是任何科學探究的起點,一個不會發現問題的人,是無法真正參與到探究活動之中的。愛因斯坦也說過:“發現和提出一個問題的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要想讓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快樂的探究者、發現者,就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成為問題的發現者。也可能有的教師擔心,學生提出問題,自己回答不出來怎麼辦?其實,我們完全沒必要為此擔心,有時反而要真心誠意地去請教學生,去與學生共同參與下一步的研究之中,這樣反而更能使學生體驗到自己是一個真正的發現者。如《光的顏色》一課時,學生便提出:黑色的物體不發光,我們為什麼還能看見它?光的三原色又從哪兒來的,如果沒有了光的三原色會怎樣?光為什麼有熱量?再如《凸透鏡》的教學,學生提出:凸透鏡為什麼能聚光,凹透鏡會嗎?如果通過兩麵凸透鏡能使物體成正像嗎?從這些問題提出中,我們可以想象,學生的思想在湧動、在翻騰,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在閃爍、在飛揚,當這些“問題”被老師肯定、讚賞時,便使他們充分體驗到了成為發現者的快樂。

讓學生成為新方法的發現者

科學探究需要科學的方法,但科學的方法也需要在探究中去發現,如果我們在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中,能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究,主動地去發現一些適合於自己的方法,那麼勢必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同時也使學生以發現者的角色去享受發現的快樂。如在教學《魚》時,學生在探究“魚為什麼要不停地喝水?”這一問題時,除了在魚嘴前的水中滴墨水的方法,還想出了把魚頭朝下放入水中的方法,甚至還想出了把魚從水中取出,直接把墨水滴入魚嘴的方法,這樣一來,魚喝“水”後,水會從哪兒流出便一目了然了,觀察效果十分明顯,當學生看到墨水清楚地從魚鰓中流出時,那種興奮、雀躍、歡愉之情狀,是別人無法用言語所能描述的。

下麵是教學《大氣壓力與人類生活》的一個片斷,從中,也可以發現,隻有讓學生真正地參與探究,才能使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發現者。

(每小組的桌上有一隻裝滿純淨水的飲料瓶,瓶口的橡膠塞上穿了一根長玻璃管)

老師:你們的麵前有一瓶純淨水,想喝嗎?

學生:想!

老師:不過有個條件,不許拔掉塞子,隻能通過玻璃管喝,喝的時候可要小心喲!

(學生分組喝水)

老師:水喝到了嗎?

學生:喝到了!

老師:你們是怎麼喝到水的?用了什麼方法?

學生:剛開始,怎麼使勁也喝不到(水),後來,我發現,用手一捏,水就自動從管子裏噴出來了!

學生:我們組發現水不易被吸上來的原因,是因為瓶口處有塞子把空氣擋住了,要是把塞子拔掉就行了。可是老師又不允許拔,於是我們就用小刀在瓶脖上開了一個口子,這樣才喝到水。

學生:這樣不把瓶子弄壞了嗎?

學生:可老師沒說不許弄壞瓶子呀!

(他的說法得到同學的讚同)

學生:我們組是先向瓶內吹氣後,再吸,這樣也能喝到水。

(他邊說邊示範,看到他憋氣的樣子,同學們都大笑起來。當他鬆開嘴後,水一下子從管口噴出來,噴得他滿臉是水。同學們都興奮地鼓起掌來)。

在這一探究活動中,由於創設了特定的問題情境,觸發了學生的探究思維,促使學生千方百計地去思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因而這些富有創造性的方法便從學生的心靈深處噴湧而出了。那時時飛揚在課堂上的歡快的笑聲不也正是學生充分體驗到發現快樂的最好說明嗎?

讓學生成為敢於嚐試的發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