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學生生理發現的啟迪1(2 / 3)

“工廠”的動力

“綠色工廠”要開工生產,就必須有充足的太陽光做為動力,才能發動“機器”,製造產品。

太陽光對“綠色工廠”的生產有多大影響?你可以做個簡單的對比實驗:把兩盆同品種的天竺葵花,一盆放在陽光下,一盆放在暗室或者避光的地方,供應等量的水和肥料。不久,不見光的那盆天竺葵花葉子漸漸發白,最後枯萎,而照射陽光的那盆花枝招展,惹人喜愛。這就是因為前者缺乏動力,“工廠”幾乎停工,而後者有充足的動力,“工廠”正常生產。

太陽光是一個巨大的能源,當光能落在地球表麵的時候,大多變為熱能。根據科學家測定,每年大約有65×1023卡的太陽光能可以達到地球的表麵。對“綠色工廠”來說,太陽光就像煤和石油那樣,成為“工廠”不可缺少的動力。

綠色植物是怎樣吸收光能的呢?主要由葉綠素來吸收太陽的輻射能。落在葉片表麵的太陽輻射能並不是全部被葉片吸收,隻有80—85%被吸收,10%被反射掉,5~10%透過葉片而沒有被吸收。這跟葉片表麵的構造有關係,比如葉片表麵蠟質的厚薄,茸毛的多少,內部色素成分和數量的多少,以及葉內含水量的多少等等,都能影響葉片吸收光能。據統計,陸生植物每年大約貯存3×1017大卡的能量,相當於17×1012公斤的碳水化合物。而海洋生物能生產13×1013公斤的碳水化合物。

這麼大的能量,植物是怎樣利用的呢?

我們的眼睛能夠看見的太陽光,含有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不同顏色的光有不同的波長,由紅光到紫光,波長逐漸變短。葉綠素吸收光能,並不是七色光全部被吸收,而是有選擇地吸收。實驗證明,紅光和藍紫光被葉綠素吸收的最多,生產效率最高。

太陽光有直射光,也有散射光。綠色植物不僅要吸收直射光,還要吸收散射光。那些千姿百態的植物葉子,巧妙地向四麵八方伸展。你看,那又大又密的樹冠,像一把翠綠的巨傘,葉子在枝條上麵的排列盡管不同,但是相鄰兩節的葉子總是不重疊,使同一個枝條上麵的葉片不會互相遮蓋,形成了葉子鑲嵌錯落的排列方式。

葉子的數量很多,它們的總麵積也很大。有人作過統計,一株春小麥葉子的總麵積幾乎達到500平方厘米,一株甜菜葉子的總麵積約有5000平方厘米,一株南瓜葉子的總麵積竟有10000平方厘米之多。多數農作物葉子的總麵積,都比它占有土地麵積大上20~100倍。這樣多的葉子,就能為綠色植物貯存大量的能量。

太陽光照射到葉片上,隻有1~3%的能量直接參加光合作用,有一部分能量轉變為熱能,於是葉片的溫度就會增高,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灼傷葉子。實際上,綠葉有調溫的能力,通過葉片的蒸騰作用,來降低葉片溫度,維持“工廠”的正常生產。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情況下,“綠色工廠”開工的狀況跟太陽在天空的位置大有關係。

在無雲的晴天,晨曦微露,“綠色工廠”開工生產。不過,由於晨光熹微,動力不足,“工廠”的效率很低。

當太陽衝出雲海,把萬道金光灑向大地的時候,“綠色工廠”逐漸活躍起來,“機器”忙碌地運轉,產品逐漸增多,葉片裏開始積累糖類物質。運輸工作也跟著忙起來,把養料分別輸送到根、莖、花和果實中去。

上午十點前後,太陽高掛天空,照射到葉片上的光能80%左右被吸收,“工廠”就開足馬力,生產效率達到高峰,運輸產品的工作忙不過來,葉子就成為“臨時倉庫”,貯藏大量的養料。

中午,驕陽像火爐似的烤灼大地,“工廠”的效率反而降低,因為葉片裏的水分大量地蒸發,引起氣孔關閉,根部的水一時又運不上來,產品堆積在“車間”裏,運輸又來不及,所以“工廠”的生產反而轉慢。

午後,太陽輻射的強度逐漸降低,氣溫也慢慢下降,供應條件得到改善,“臨時倉庫”的成品通暢無阻地輸送出去。另外,這時候太陽斜射,散射到葉片上麵的陽光很多,這樣“工廠”的生產又恢複正常,生產效率又達到一個高峰。下午四五點鍾到黃昏,生產下降,最後停止。“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就成為“綠色工廠”的生產規律了。

小麥、水稻、棉花以及瓜果、蔬菜等,大多數植物葉片裏的“工廠”,是按這個規律生產的。沒有光,它們就沒法生長,所以把它們叫做喜光植物;另一類植物,比如蕨類、黃楊、玉簪、萬年青、酢漿草、雲杉等,習慣於陰暗潮濕的環境中生活,它們被叫做耐蔭植物。不過,耐蔭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很低,對人類的價值也不大。這裏,我們主要介紹喜光植物的光合作用規律。

神奇的生物催化劑

要使“綠色工廠”正常開工生產,一方麵要有原料源源不斷地供應,保證充足的動力;另一方麵還要便於生產的各個環節正常地運轉和協調,才不至於窩工。這個問題不是人所能夠解決的。原來,綠葉裏有一種物質,它們對“綠色工廠”的生產隻起催化作用。這就是說,在產品生產出來的前後,這種物質的重量和組成並不發生任何變化,這種物質叫做酶。生物體內的酶被稱為生物催化劑。

其實酶並不神秘,它是一種蛋白質,包含在細胞裏。據研究,葉綠體所含的酶種類很多,已知的不下二百種。光合作用本身,至少需要幾十種酶參與。比如,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己糖二磷酸酯酶等等。

酶的催化本領大得驚人,它比化工廠裏用的催化劑效率高出幾十萬到幾十億倍。比如,隻用一克澱粉酶,就能使兩噸澱粉在65攝氏度以下十五分鍾內完全分解;而用化學上的催化劑,卻需要用十幾公斤,並且要在1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經過十二小時才能完全分解。

酶有個怪脾氣:隻催化符合自己胃口的物質,比如澱粉酶隻作用於澱粉,蛋白酶隻作用於蛋白質。這就好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鎖和鑰匙得配對,反應才能進行。科學家把酶的這種特性叫做“專一性”。

酶的另一個特性是容易被破壞。如果遇到高溫、紫外線或者強酸、強堿等等不利的條件,它就會失去催化能力,直接影響“工廠”的生產。酶被破壞了怎麼辦呢?你不用擔心,細胞裏會及時產生新的酶來補充的。

“工廠”的效率、產品和年產量

我們辦工廠,要講究生產效率,比如一個火力發電廠,它的效率高低,就看它燒了多少煤,發了多少電,然後把電能換算成熱能再和煤裏所含的熱能進行比較,從中得到它的效率。

“綠色工廠”的效率,也可以按照上麵講的辦法計算。就是測量植物吸收了多少光能,製造了多少養料,然後再把養料中的熱能和吸收的光能進行比較,求出它的效率。

不過,測定“綠色工廠”的效率比計算發電廠的效率要複雜得多,因為光能的最小單位是光量子(組成光的基本粒子),要精確計算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高明的“神算手”,也要跌進糊塗缸裏。那麼,有沒有人做過這項計算呢?

1922年,年輕的德國生物化學家瓦布格,雄心勃勃地試圖揭開“綠色工廠”的效率之謎。他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套測定儀器,巧妙地把普通的物理實驗儀器光量計和氣壓計聯合在一起,並應用到光合作用的研究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