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回首望雲中——宋與遼(7)(1 / 3)

這個郭無為頗有來曆,原來是青州千乘(山東廣饒)人,後來到武當山當了道士。他博學多才,頗為自負,雖然隱居在武當山,卻依舊關注著天下亂世的局勢。後周太祖郭威征河中時,郭無為前去投靠,卻未受重用,於是郭無為又隱居在太原抱腹山。但他還是忍不住寂寞,又投靠了北漢第二任國主劉鈞,立即被劉鈞所賞識,授為吏部侍郎、參議中書事,與另一大臣趙文度同掌朝政。不久後,郭無為與趙文度開始不和,劉鈞幹脆罷黜了趙文度,郭無為升為左仆射、平章事兼樞密史,從此開始獨掌朝政。劉鈞病重時,與郭無為談到皇位繼承人選,郭無為認為劉繼恩才幹不足。劉繼恩知道後,自然懷恨在心,所以即位後一直想找機會殺掉郭無為,但還沒有來得及動手,便被侯霸榮所殺,在位僅六十天。當時有不少人認為劉繼恩被殺的背後大有文章,真正的內幕很可能是郭無為唆使侯霸榮殺了劉繼恩,之後郭無為又殺侯霸榮滅口。

劉繼恩死後,郭無為力主立劉繼元為帝。劉繼元信用小人,大肆誅殺親族,引發內部動蕩。宋太祖趙匡胤聽說北漢其實由郭無為掌權,便暗中寫信給他,承諾如果北漢投降的話,授劉繼元青州節度、郭無為刑州節度。郭無為料到北漢大勢已去,又得到宋太祖趙匡胤的許諾,自然相當心動,於是極力主張投降宋朝,但劉繼元自恃背後有遼國契丹撐腰,一直不肯對宋朝俯首稱臣。

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北漢,宋軍圍攻太原,郭無為主動請纓出擊,打算趁機率軍投降宋朝。事不湊巧的是,當夜剛好下起了大雨,軍不得出。宦官衛德貴向劉繼元告密郭無為欲投宋一事,劉繼元於是殺死了郭無為。此後,劉繼元一心投靠契丹,以遼國為靠山。鑒於北漢的地理位置,遼國也總是盡最大努力給予軍事支持,實際上也是間接與宋朝為敵。

關於遼國與中國的關係,自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北伐後,遼國便與後周斷絕往來。宋朝立國後,也沒有與契丹通好,更無官方往來。宋太祖趙匡胤甚至還說:“今之□敵,正在契丹。”可見在他心目中,早已經將遼國視作了勁敵。趙匡胤一登上皇位,就任命橫海軍(治滄州)節度使陳思讓為關南兵馬都部署,專門負責對遼國的防務。陳思讓與趙匡胤是兒女親家,其女嫁趙匡胤子趙德昭為妻。但宋朝立國之初,中原未平,宋方對遼方基本采取守勢,遼國方麵也是如此。其間南京(今北京)留守為蕭思溫(鐵腕太後述律平的族侄),其人才幹平庸,號稱“非將帥才”,雖然負責南方防務,但卻沒有南侵的野心。宋遼雙方各自暗自戒備,但卻未有武裝紛爭,甚至在邊境還默許民間貿易往來。

蕭思溫有一個女兒蕭燕燕,其人巾幗不讓須眉,號稱遼史上最傑出的人物,後麵即將提到。

然而到了開寶七年(974年),局麵豁然開朗,在宋遼邊境接壤處地方長官的促進下,雙方開始通使。盡管宋遼兩方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先提出議和一方的,但兩國建立起外交關係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其中,顯然有更深的曆史背景。一方麵,宋太祖趙匡胤依然有從契丹手中收複燕雲之地的雄心;但另一方麵,他也意識到遼國此時已經坐大一方,已非昔日的遊牧部落。即使宋朝能夠如願以償地滅掉北漢、奪回燕雲,卻並沒有從根本上傷及契丹的軍事實力,戰爭的策源地依然在契丹一方,遼國隨時都可以反撲。而宋軍從河南、山東之地調集兵餉,遠遠不及契丹直接從內蒙、遼東南下方便。在這樣的局麵下,除了趙匡胤北伐北漢時狙擊契丹援軍發生過武裝衝突外,宋軍並無任何主動對遼作戰的記錄。然而到了宋太宗時,這種表麵刻意維係的和平被徹底打破了,這也是宋太宗才幹、眼光遠遠不及宋太祖之處。

在遼國方麵,遼太宗耶律德光之後,經曆遼世宗耶律阮和遼穆宗耶律□兩代,統治階層內部出現了爭權奪利的激烈紛爭。

先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侄子耶律兀(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太子耶律倍之子)欲繼位,改名耶律阮,在南院大王耶律吼和北院大王耶律斡等人的擁戴下即帝位,是為遼世宗。皇太後述律平(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妻,耶律德光之母)素來愛幹涉國政,對遼世宗擅自即位十分不滿,於是另立自己的兒子耶律李胡(耶律德光之弟)為帝,並發兵攻打遼世宗一行。經過一番真槍實刀的較量,耶律李胡因為暴虐不得人心,遼世宗占了上風,控製了局勢,皇太後述律平和耶律李胡主動投降。遼世宗將述律平幽禁在遼太祖陵墓處,耶律李胡則徙祖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南)軟禁。

遼世宗耶律阮好酒色,愛打獵,經常不理朝政,尤其他“慕中華風俗,多用晉臣(指原後晉漢人大臣)”,引來契丹貴族多方不滿。在位四年後,在一次狩獵途中被燕王耶律察割和偉王之子耶律嘔裏謀殺於夢鄉中。接著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兒子耶律兀律繼位,改名耶律□,為遼穆宗。

遼穆宗耶律□個性散漫,愛好打獵飲酒,不問國事,經常酣飲通宵達旦,白天則大睡不起,因此契丹國人稱他為“睡王”。耶律□在位十八年,一直嗜酒如命,喝醉了就愛濫殺無辜,經常借著酒意拔出佩刀,肆意砍殺近侍和奴仆,他身邊的近侍人人自危,從而引發了叛亂。最終,耶律□在黑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崗根蘇木境)打獵時,被不堪忍受的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及廚子辛古等六人趁夜色合力謀殺。

有趣的是,耶律□死後,慌亂中無人追查刺殺皇帝的凶手,眾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耶律□沒有兒子,該由誰來繼承皇位?此時,皇帝遇刺身死的消息尚未傳開,跟隨耶律□出獵的大臣蕭思溫搶先派人通知了與自己關係密切的遼世宗次子耶律賢。耶律賢聞訊後,立即帶著南院樞密使高勳和飛龍使女裏等親信,率千名鐵甲騎兵趕赴黑山,搶先在遼穆宗的靈柩前繼位,就是遼景宗。而其他也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遼太宗次子齊王耶律罨撒葛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第三子“欽順皇帝”耶律李胡之子趙王耶律喜隱等人因為晚了一步,隻能是憤憤不平,刺殺遼穆宗耶律□的凶手一直到五年後才被抓住。

遼景宗為了感激蕭思溫的擁立之功,除了立即封他為北院樞密使、北府宰相、尚書令、魏王外,還征召他的女兒蕭燕燕入宮,這就直接導致了蕭燕燕由此登上風起雲湧的曆史舞台,成為後來遼史上著名的承天皇太後,史稱“燕燕太後”。

蕭燕燕本名蕭綽,小字燕燕,出身於名門,父親即為蕭思溫,母親為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兒燕國公主耶律呂不古。蕭燕燕自小許配給漢人大臣韓知古之孫韓德讓,兩個小青年雖然不同民族,倒也情投意合,互相傾慕。不過蕭燕燕被召入宮時二人還沒有來得及結婚。遼景宗早就聽說蕭家的第三個女兒多智美貌,以致上演了一出皇帝橫刀奪愛的好戲。蕭燕燕剛進宮就被封為貴妃,僅過了兩個月,就被正式冊封為皇後。此時的蕭燕燕才十六歲,初入宮廷,應該並沒有感到真正的快樂,她與舊情人韓德讓青梅竹馬,感情極深,她更多地是沉浸在對往事的思念中,真正令她改變的則是她父親蕭思溫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