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回首望雲中——宋與遼(10)(1 / 3)

寇準與同科進士張詠友情深厚。寇準出任宰相時,張詠任益州(今成都市)刺史,他對屬僚說:“寇公奇才,隻可惜學術不足!”後來寇準被貶出知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時,張詠剛好從益州調回京師,路過陝州,寇準在任所設盛宴款待張詠。臨別時,寇準送張詠至益州城郊,問張詠:“張公有何見教?”張詠意味深長地說:“《漢書·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當時並不明白張詠所說何意,回到任所後,特意找出《漢書》讀《霍光傳》,至“不學無術,暗於大理”一句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張公是說我不學無術呢!”這是曆史上極為著名的一段典故。

張詠,字複之,自號乖崖,濮州鄄城人,年輕時曾學習劍術。《智囊全集》中記載說:張詠客居長安時,夜裏聽見隔壁有人號哭,不由心生好奇,叩門問原因。原來隔鄰的主人是一名奉派異鄉任官的官員,因曾私自挪用公款,被手下惡仆發覺,自此一直受惡仆要挾,甚至要強娶他女兒為妻。張詠了解事情真相後,第二天故意來到官員家拜訪,假意要商借惡仆陪他探訪親戚。那惡仆本來不願意,幾經催促,才勉強隨張詠上路。兩人騎馬出城後,行經一處山崖邊,張詠一一數落惡仆罪狀,趁惡仆震驚分神時,抽出袖中木棍,向惡仆揮去,惡仆當場墜崖而死。張詠坦然回城,對那官員說:“你因貪汙所付的代價已經夠了,趕緊辭官回到你的家鄉吧,以後做人行事要謹慎小心點。”頗有奇俠色彩。張詠還是個出了名的急性子。他有一次戴著頭巾吃餛飩,偏偏那頭巾的帶子長了點兒,連著幾次垂到了餛飩碗裏。張詠登時火冒三丈,一把將頭巾拽下來塞進碗中,高聲嚷道:“但請吃!”這則有趣的故事僅僅反映了張詠性格的一個側麵,在曆史上,張詠以好讀書、喜藏書而聞名。他出生貧寒,家裏窮得買不起書,渴望讀書的張詠隻好到有書的人家懇求借閱,借到手之後,先手抄下來,然後再詳細苦讀。他十分勤奮,因家中沒有書桌,就背靠著院子裏大樹的樹幹讀書,一篇文章讀不完,決不進屋歇息。張詠有《勸學》詩:“玄門非有閉,苦學當自開。”正是他青年時代刻苦攻讀的真實寫照。張詠進士及第後步入仕途,官俸幾乎都用來買書,時人稱他“不事產業聚典籍”,意思是說,他有錢不買房、不置產業,一心隻顧著買書。久而久之,張詠的藏書竟有近萬卷之多,除正統的經、史、子、集外,還包括醫藥、種樹甚至卜筮方麵的書。盡管後來官居顯要,張詠卻一有閑暇,就躲進書房讀書,“力學求之,於今不倦”,可以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書癡。

寇準雖然入相,但他所麵臨的局麵並不樂觀,正如前麵所提到的,他正式拜相沒幾天,就發生了遼軍大舉侵宋事件。邊境烽火雄起,帝國皇帝昏庸,朝中大臣隻知諂媚,曆史將一副重大的擔子壓在了寇準的肩頭。

自從宋太宗趙光義在高梁河一戰中慘敗後,宋朝一直處於戰略防禦的狀態。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為報一箭之仇,再次派宋軍全力進攻遼國。宋軍分東、西、中三路進軍,東路軍貪功冒進,結果大敗。遼軍在蕭燕燕的指揮下,乘勢猛攻,宋軍全線崩潰。西路軍老將楊業率軍掩護邊民撤退,在陳家峪口被遼軍包圍,在在激戰中受傷幾十處,被俘後絕食三日而死。此戰中,宋軍被殲二十餘萬,精銳盡失。之後,宋朝再無能力對遼國發動進攻,不得不全麵轉入防禦。

此時,遼國國主為遼聖宗耶律隆緒,但由母親蕭燕燕攝政。她膽識過人,兼通韜略,在她的治理下,遼國國力日益強盛。實力強了,野心也就大了。蕭太後氣勢洶洶,不斷率軍南侵,宋朝的北方邊境頻頻告急。對於遼軍的步步進逼,宋軍則完全采取守勢。

景德元年(1004年)閏九月,蕭燕燕和遼聖宗再度率領大軍南下攻宋。遼軍聲勢浩大,號稱二十萬,經保、定二州,直撲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這樣,不光河北的大片領土陷入遼軍之手,僅隔一河的都城開封也暴露在遼軍鐵騎的威脅之下。

宋軍告急的文書一日之內五至,京師大震,宋朝廷上下慌亂不已。唯獨剛剛走馬上任的宰相寇準平靜如常,還將告急的文書都扣下來,不讓宋真宗趙恒知道。趙恒聽到風聲後質問寇準,寇準便將一堆急報都拿出來。趙恒一見這麼多急報,立即慌了手腳,忙問該怎麼辦。寇準不緊不慢地說:“陛下是想盡快解決此事呢,還是想慢慢來?”趙恒當然是想盡快解決。寇準趁勢說說:“陛下要退遼兵,不過五天時間即可。”宋真宗自然不相信。寇準則趁機提出要趙恒率軍親征。

自古以來,皇帝禦駕親征非同小可,但到宋朝卻有所不同。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出身行伍,當上皇帝後猶自南征北討,可以說是以武為生。其後是宋太宗趙光義,宋太宗小兄長十二歲,早在宋朝立國前,就已經是一員猛將,一手策劃了陳橋兵變。當上皇帝後,宋太宗雄風不減,親自率軍討平了北漢,雖然在與遼國的對壘中屢次大敗,自己都挨了遼人兩箭,但畢竟也是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帝王,有別於一般的皇帝。真正有本質變化的是從趙恒開始,一直到北宋滅亡,皇帝們都是長於深宮婦人和宦官之手,從來沒有見習過兵仗,對打仗有著本能的畏懼。

而鑒於宋太宗趙光義之前有高梁河慘敗的教訓,宋真宗趙恒一直都有畏遼如虎的心理,現在突然聽到宰相寇準提出要禦駕親征,立即麵帶難色,站起來就要回內宮。寇準連忙上前攔住,力勸趙恒不要動搖。趙恒性格軟弱,勉強同意第二天朝議親征一事。

第二天,朝堂上爆發了激烈的爭吵。不少大臣不但不主張皇帝親征,甚至還力勸趙恒做遷都之議。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另一僉樞密院事陳堯叟是四川人,主張遷都成都。

王欽若,字定國,新喻人(今新餘東門)。自小聰穎過人,讀書作文都很出色。他曾經為開封某門客作有一屏聯:“龍帶晚煙歸洞府,雁拖和色過衡陽。”一時間廣為傳誦。宋太宗率軍進兵太原的時候,王欽若作《平晉賦論》進獻,時年十八歲。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王欽若進士及第。據說他在殿試中考了第一,也就是頭名狀元。但他因為欣喜若狂之下,與同中一甲的袁州窗友許載縱情狂飲,袒腹失禮,宋太宗大怒,下旨再試,王欽若就此丟了狀元。據說王欽若也是宋朝第一個江南籍的宰相,因其頸部長有一肉瘤,時人稱其為“癭相”。王欽若文才過人,宋朝四大部書之一《冊府元龜》便是此人與楊億等主持修纂的。

陳堯叟,字唐夫,閬州閬中(今四川閬中)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狀元。陳堯叟中狀元時二十九歲,宋太宗召見時,見他體貌英偉,器宇軒昂,舉止得體,很是高興,問左右說:“這個年輕人是誰的兒子?”有人回答說:“他是樓煩縣縣令陳省華的兒子。”宋太宗於是召陳省華進京陛見,任陳省華做太子允中。次年四月,宋太宗同時任陳省華、陳堯叟父子為秘書丞,並同賜緋袍以示恩寵。秘書丞雖然官職不高,但父子同日升同樣的官,受同樣的賞賜,卻是曠代殊榮,被傳為一時佳話。陳堯叟曾任廣南西路轉運使。當時嶺南風氣未開化,人們信巫,有病不服藥,而是禱神祛災。陳堯叟移風易俗,將《集驗方》醫書刻於石上,立於驛站,使之廣泛傳播。嶺南炎熱,當地人不會打井,飲水隻靠河水或是下雨時的積水,陳堯叟教嶺南人植樹鑿井,因而深得當地人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