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西北望,射天狼——宋與夏(1)(1 / 3)

1.夾縫中崛起的李繼遷

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是中國人的頭一個千禧年。在這個年頭,發生了一些不大也不小的事。然而,跟之前宋太祖開國平定天下,之後北宋滅於金、南宋滅於蒙古之事相比起來,這些事就太微不足道了,很難引起人的注意。但這些事無不跟前後的局勢有緊密而微妙的聯係,甚至可以說,這一年,是宋帝國的一個縮影。

正月,遼軍大舉南侵,到達瀛州(今河北河間)一帶。宋將定州行營都部署範廷召率軍抵禦,布成方陣應敵。遼梁王耶律隆慶率精銳騎兵急攻,宋軍陣勢被衝亂,結果一敗塗地。範廷召見情況不妙,急忙向駐紮在附近的高陽關都部署康保裔求援。康保裔領兵趕到瀛州西南裴村,與範廷召相約於次日共同夾攻遼軍。然而,就在當天半夜,怕死的範廷召悄悄率部逃走,而康保裔卻毫不知情。第二天清晨,康保裔才發現其部孤立無援,已經被遼軍重重包圍。康保裔立即披甲上馬,大呼決戰,率軍奮力拚殺,終因兵盡矢窮而戰死。遼軍士氣大漲,兵鋒極銳,自德(今山東德州)、棣(今山東惠民)渡過黃河,大肆搶掠淄(今山東淄博南)、齊(今山東濟南)一帶,然後從容離去。一向好脾氣的宋真宗也被遼軍的挑釁激怒了,立即派貝冀行營副部署王榮率五千騎兵追擊遼軍。王榮膽怯怕死,一連好幾天都托故不肯出發,一直等到遼軍過了黃河後,才裝模作樣地出師。這一次的瀛州之戰,以宋軍大敗而告終,對四年後澶淵之盟的締結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此時中原在位的皇帝是宋真宗趙恒,宋朝開國以來的第三位皇帝。在這一個年頭,令宋真宗煩惱不堪的人大有人在,除了最強大的對手遼國太後蕭燕燕外,還有黨項人李繼遷。就在這年九月秋高氣爽的季節,宋朝靈州(今寧夏靈武縣附近)知州、隴州刺史李守恩和陝西轉運使、度支郎中陳緯押運數量巨大的糧草過瀚海(今寧夏靈武以南)的時候,被李繼遷率軍攔劫,李守恩、陳緯二人均力戰而死,所運糧草全部為李繼遷所奪。在這之前,李繼遷與宋時戰時和,與遼也是時戰時和,長期在宋朝與遼國之間周旋要挾。顯然,這是一個懂得在夾縫中生存、並趁機攫取最大利益的人。

這就是中國在第一個千禧年的狀況與所處的境地。盡管在這一年的九月,宋軍的火藥武器終於研製成功,神衛水軍隊長唐福向宋真宗獻上了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但也掩飾不住宋朝在這一年多少呈現出的幾分悲劇色彩。

李繼遷(963~1004),黨項族平夏部人,銀州防禦使李光儼之子。其祖先為拓跋氏,之所以姓李,是因為其祖先在唐朝參與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賜姓李。有意思的是,李繼遷的出生地是銀州(今陝西榆林以南)無定河邊一山寨(後稱李繼遷寨),也是明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的出生地,二人是地地道道的“老鄉”。據說李繼遷生下來時就與眾不同,“生而有齒”,幼年時便已經表現出非凡的果斷勇敢,以“擅騎射,饒智數”聞名鄉裏。

李繼遷出生時,宋朝已經立國,割據銀、夏諸州的黨項貴族審時度勢,主動與宋朝建立聯係,接受了宋朝冊封。李繼遷十一歲時率領十餘騎上山打獵,實然出現了一隻猛虎,他當機立斷地命令從騎退入林中,自己爬到樹上,引弓射中虎眼,虎不久死去,李繼遷因此名聲大振,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並得到族叔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後改名李克睿)的賞識,被授為管內都知蕃落使,正式當上了宋朝的官員,吃上了宋朝的俸祿。

自宋朝建國,黨項便是以盟友的身份出現,並曾經幫助宋朝攻擊北漢。本來到這時候為止,黨項人是堅定地站在宋朝一方的,然而,由於當時在位的皇帝宋太宗趙光義的不妥當處理,致使宋朝永久性地失去了西北的盟友。曆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我們即將看到,黨項人起兵反宋的起因,與前一章講到的契丹反唐有太多的類似之處。

李氏黨項原是古羌族的一支,祖先原居住在黃河九曲之地,世代逐水草而居,過著怡然自得的遊牧生活,“黨項馬”在當時非常有名。唐朝建國後,吐蕃鬆讚幹布開始崛起,黨項人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不得不遷徙到陝西北部橫山一帶的無定河流域。此後,黨項人便一直生活在這裏。

唐朝末年,爆發了大規模的黃巢農民軍起義,唐僖宗逃到四川,號召各道節度使出兵勤王。黨項首領拓跋思恭當時被唐朝封為宥州(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東南)刺史,聞訊立即率軍趕赴長安,援助唐軍。在東渭橋一帶與黃巢手下大將朱溫(即後來的後梁太祖)、尚讓交戰時,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戰死。這個拓跋思忠,便是李繼遷的高祖。黃巢敗亡後,為了表示對黨項的感謝,唐僖宗賜拓跋思恭一族改姓李,封為定難軍節度使,據有河套以南的靜邊(今寧夏銀川市以南)、夏(今內蒙烏審旗以南)、銀、綏(今陝西綏德)、宥(今陝西定邊以東)五州之地,準予子孫世襲,並賜給鐵券及朱書禦劄,以示意恩寵。對於陣亡的拓跋思忠,追贈為宥州刺史,任命思忠的兒子李仁顏為唐銀州防禦使。之後,一直是代代相傳,並沒有受到中原動蕩局勢的影響,如李仁顏之子李彝景任後晉銀州防禦使,李彝景之子李光儼任後周銀州防禦使。

黨項拓跋部實力並不雄厚,不過是個相對自治的地方割據勢力,活動範圍僅僅局限在西北夏、銀、綏、宥四州(靜邊州當時已經廢除),在政治上則完全內附中原,稱臣納貢,有時候還會支援中原戰事,因此與中原王朝的關係一直不錯。

舉例來說,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當時的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拓跋思恭直係後人)立即派人奉表入賀,為了討好宋太祖,還避趙匡胤父趙弘殷的諱,主動改名李彝殷為李彝興,宋太祖對此大為讚賞。建隆三年(962年),李彝興聽說北漢常騷擾宋朝邊境,宋朝需要戰馬備戰,便主動向宋太祖獻良馬三百匹。宋太祖十分高興,為了嘉獎李彝興,命玉工製一玉帶作為禮品回饋,並親自打聽李彝興的腰圍尺寸,問道:“汝帥腰圍幾何?”李彝興的使者回答說:“彝興腰腹甚大。”宋太祖說:“汝帥真福人也”(《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夏國傳》),並親臨現場指導玉工製帶。帶成後,派專使送給李彝興,尺寸十分合適,李彝興由此歎服。

李彝興死後,宋太祖為了表示沉痛的哀悼,下令輟朝三日,贈李彝興太師,追封夏王。李彝興的兒子李光睿繼承父業,成為新一任的定難軍節度使。就在李光睿執政期間,北漢國主劉繼元主動與李光睿聯絡,要求結盟,一起進攻宋朝,但為李光睿所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