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此時三百從江北光州(今河南潢川)潰敗下來的宋軍來到,虞允文當即發給他們旗鼓兵械,令其從後山轉出。金人以為宋援軍趕到,方始退兵。虞允文命將士以勁弩追射,金兵大敗。次日,虞允文又派盛新率水師進攻長江北岸的楊林渡口,再敗金兵,燒毀其船。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采石之戰。
著名詞人張孝祥聽到采石大捷後,揮毫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燃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詞中將采石之戰的重要性與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相提並論,將虞允文比作周瑜和謝玄。從意義上來說,張孝祥的讚譽一點也不為過——采石之戰是南宋唯一的一次擊敗金軍渡江的戰役,在宋金戰爭史上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
張孝祥,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曆陽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人,為唐代詩人張籍的後代。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軍大舉進犯中原,十歲的張孝祥隨父張祁南下渡江避難,居住蕪湖升仙橋西。史稱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捷於文思,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能詩善詞,尤工樂府”,而且精於書法。十六歲時,張孝祥在明州進士預選中考了第一名。兩年後,又在省裏的進士預選中考了第一名,兩次科舉連中兩元,一時明州城鄉傳為美談。在此期間,張孝祥遇見了同樣南下避難的李氏,二人一見傾心,同居在一起。李氏於紹興十七年(1147年)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張同之。張孝祥與李氏感情深厚,但不知道什麼緣故,二人始終沒有結為夫妻,由此引發了一段無可奈何的愛情悲劇。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二十三歲的張孝祥到臨安應試。此次考試完全被秦檜一黨左右,廷試結果秦檜孫子秦塤排在第一,張孝祥排在第二。但在殿試時,卻平地起波瀾。宋高宗禦覽策對時,覺得秦塤的策對都是往日秦檜經常說的那一套,毫無新意。而張孝祥的策對“議論雅正,詞翰爽美”,令人耳目一新。加上宋高宗喜歡書法,張孝祥的字筆力遒勁,卓然顏魯,令宋高宗大為驚歎,於是親自將張孝祥定為第一,還說:“張孝祥詞翰俱美,必將名世。”後人稱張孝祥為“甬上第一狀元”。如此,秦檜事先精心安排的一切伎倆都白費了,秦檜自然氣惱萬分。張孝祥謝過皇恩後,開始一一拜謝當朝權臣和那些主考官。當張孝祥參見秦檜時,秦檜故意刁難說:“看來皇上不僅僅喜歡你的策對,而且還喜歡你的詩與字。你可真是三絕呀。”隨即又問他詩何所本書何所法。張孝祥正色回答說:“我學的是顏(真卿)書,讀的是杜(甫)詩。”秦檜聽了很不是滋味,便語帶譏諷地說:“天下好事,君家都占斷。”意思是說,天下好事都讓你一個人占盡了。散朝後,大臣們紛紛上來祝賀新科狀元。秦檜的姻親、秦黨中最顯赫人物之一曹泳為了籠絡張孝祥,提出要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張孝祥裝做沒聽見,迅疾掉頭他顧,將曹泳一臉尷尬地扔在那兒。最讓秦檜一黨難以容忍的是,張孝祥中狀元後,立即上書,要求給嶽飛平反:“嶽飛忠勇,天下共聞,一朝被謗,不旬日而亡……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陛下所不知也,當亟複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義,播告中外,俾忠魂瞑目於九泉,公道昭明於天下。”(《於湖居士文集》)宋高宗本來最忌人提到要為嶽飛平凡,但對於自己親手提拔的狀元張孝祥,他倒沒有追究,“特優容之”,當然為嶽飛昭雪之事也充耳不聞。秦檜得知後更加憤怒,挖空心思地要報複張孝祥。當他得知到張孝祥為張祁之子,而張祁又同他素來仇恨的胡寅相交甚厚後,立即惡狠狠地說:“胡寅遠斥(被貶至果州團練副使),力猶能使故人之子為狀元邪!”同時唆使黨羽策劃了個兩個大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