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激發學習興趣、啟發設計實驗、組織觀察討論、歸納概括總結、強化記憶、擴散思維等活動中完成。
學生的學習活動設計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在自然課的教學活動中,應該通過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動口、親自動手參與做實驗的活動,使學生更加熱愛大自然,喜歡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分析、探索、研究,學會進行科學試驗的本領,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成為真正的主體。
(1)觀察思考,分組實驗。
學生對教師展示的四幅反映實驗內容的圖片進行認真細致地觀察,並大膽地進行實驗。
(2)自行設計實驗過程。
學生由第一組實驗獲取的知識聯想與第二組實驗之間的關係,然後各實驗小組展開討論,自行設計實驗過程進行實驗,彙報實驗結果。
(3)小組討論,大膽發言。
由於學生在獲取兩組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掌握了知識,有話可說,就會踴躍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主動參與實驗小組的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形成一個課堂教學高潮。
(4)運用概念辯別金屬。
眾所周知,教學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在自然課《金屬》中,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學生學會識別金屬,由於教學活動組織得充分,學生掌握了金屬的特性、共性,根據金屬的共性、特色,學生能夠很快從多種常見的物體中辨別出金屬,並說出辨別的方法,教學目的實現就成為一種可能。
(5)閱讀教材,提出質疑。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閱讀教材,及時發現問題,提出質疑,並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以掌握新授知識,完成教學任務。
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通過閱讀教材、提出質疑、分組實驗、觀察思考、設計實驗、小組討論、大膽發言、辨別金屬等活動中完成。
教學媒體選用的設計
教學媒體是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經常要用語言、板書、掛圖、模型、實物以及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來傳遞教學信息,它們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媒體,具有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等特點,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合理的采用媒體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又可以開擴學生的視野,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能夠極大地提高感知效果,有利於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金屬》一課的教學活動運用了展示圖片和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演示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手段,並借助媒體投影與實物相結合進行教學,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認識金屬的共同特征,從多種物體中辨別金屬。既做到理論聯係實際,又擴散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得到了提高,使教學目的在生動的教學過程中得以實現,因此說,教學媒體的選用能夠促進小學生認知心理和智力的全麵發展,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目的。
在《金屬》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活動中,教師主要圍繞“教師、媒體、學生”三維雙向反饋構成的信息交換係統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組合,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它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並且,選用不同的教學媒體交替使用,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知識技能掌握的牢固持久,對知識學習樂而不疲,收到課雖終而趣無盡的效果。
4.在語文課中探索科學奧秘
隨著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綜合性學習”便日益成為語文教師關注的焦點。那麼,什麼是綜合性學習?中學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
《全日製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托,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綜合其他學科、學習生活及現代社會的內容,運用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使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得到語文素養的全麵提高。”
那麼,語文教師應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呢?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結構以及教師、學校的具體情況做出具體安排。總的來說,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重探究、重應用,學會利用一切資源優勢。其特征是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現實生活,並和家長、社區緊密配合,進行調查研究。
(2)重過程、重參與。綜合性學習就是在提出學習目標及其要求的前提下,讓學生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人人主動積極地投身其中,善於與他人合作。
(3)重賞識,重鼓勵。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老師要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自己獲取新知識和提高能力的途徑。
學生通過自己參與,獲得的答案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可以通過討論,讓學生反思自己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找到合理的答案。可時時鼓勵學生敢於說出與別人不同的想法,包括與教師不同的想法,要支持學生在現成的答案之外探尋“新解”的嚐試。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地捕捉、放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及時對學生做出評價,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見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時,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發了出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教師要學”的願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
(4)重方法、重體驗、重歸納。在綜合性學習中,學生掌握的學習方法主要在於各種知識和能力的“整合”、課內外學習的“綜合”、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結合”。
這一學期,教師結合“中秋”、“國慶”兩大節日相差沒幾天的特點,準備搞一次有關“月亮”的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為了不打沒準備的仗,教師在9月份上旬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查書刊、讀報紙、看電視、上網搜索……上課鈴響了,教師興致勃勃地走進教室,和學生閑談:
“知道八月十五是中國的什麼傳統節日嗎?”
學生齊答:“中秋節。”
“中秋節有那些活動,你們知道嗎?”
“吃月餅、賞月。”
趁著學生提到“月亮”時,教師說:“提到月亮,,同學們就想到了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許多人對月球充分滿了向往。都希望了解更多有關“月球的知識”。今天,教師們就進行《探索月球奧秘》的綜合性學習,看看月球有哪些奧秘。”
學生一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紛紛提問有關“月亮”的問題,教師立即進行現場調查,看看學生最關心的問題集中在些方麵,由班長進行統計,放學時交給教師。
統計結果顯示,學生最想探索月球的年齡、來源、地質構造和資源、人類登月的曆史、開發月球的進程及前景、月相、月食、潮汐、朔,望等現象及成因……
教師根據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將全班分成幾個研究小組,每個小組一個課題進行研究,各組設組長一人,負責組內事務,並隨時向教師彙報研究進展。一周後彙報結果。
任務輕鬆地布置下去了,作為教師的教師並輕鬆,“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教師將“偷懶”出來的時間用來充電,多渠道的搜集有關月球奧秘的知識。
一周後,教師摸清了學生的調查研究情況,又布置了新的任務:每組彙報時間不超過10分鍾,但形式不限。還要評選優秀小組。學生聽了,好一陣高興。
彙報結果的時間終於到來,學生個個興致勃勃。
精彩大戲上演了:資料展示(圖片、文字)、模仿月球進行的演示、科學小品表演、還有月球知識擂台賽。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這個擂台賽了,學生們把比賽規則和題目都想好了,真是出乎教師的意料。現把比賽規則和比賽題目展示如下:
第一輪:月球奧秘知多少(必答題)
規則如下:男隊和女隊必須抽一人在規定時間內答題,規定時間內答不出來給對方加十分,己方答對加十分,答錯或答不完全不扣分。
出的題目也很有價值,如“關於月球的來源有哪些說法?”
“你知道人類什麼時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哪個國家的哪個宇航員第一次登上月球?”
“為什麼天文台大多建在山頂上?”
……
第二輪:搶答題……
第三輪:小組合作必答題……
兩節課下來,學生顯出意猶未盡的樣子。直埋怨時間過得太快了。教師也發現,這節課是教師從教以來同學們上得最認真、效果最好的一堂課,最讓教師感動的是許多開學以來幾乎從不舉手發言的同學也在研究性學習中表現得異常活躍。學生還要求教師將同學們收集的研究成果編成冊在全班傳閱,起互相學習、資源共享的作用。
回味著同學們的出色表現,想起他們自己動手,樂在其中的樣子,教師臉上不覺得笑開了花。
5.在外語課中探索科學奧秘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兒童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作為一名科學雙語教師就要在不斷的思考和課堂實踐中摸索教學的可行方法和有效途徑。根據自然教學大綱提出的“教師要盡可能地啟發學生自行探求和應用知識”的教學要求,以及結合中年級雙語科學的教學目標,作為雙語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時采用大量輸入的原則,用學生能理解的英語語言進行描述和講解,並用英語不斷向學生提出疑問,啟發學生用英語思考和回答。這種大量的輸入原則不僅讓學生鍛煉其英語聽力水平,更使他們不停地進行思考和猜測以及運用自己動手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並總結出相應的規律。教學過程中還要善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觀察、實驗等學習活動中去,親自感知實驗所產生的各種現象和變化,從而提高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實驗在自然科學知識學習中的功能和作用,啟發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實驗,達到自行探求和應用知識的目的。
可是在小學科學雙語教學過程中也經常碰到這樣的問題是:科學術語冷僻繁多,教師的課堂用語學生聽不懂,不能用英語流暢地表述出來等等。學生可能會逐漸對科學雙語課失去興趣,失去進一步在雙語科學課中學習和獲取知識的動力,從而進入雙語自然教學的尷尬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