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中小企業“攤子”不宜盲目鋪大的三個理由(1 / 1)

企業規模大小,包含了企業的生產規模和經營規模兩個方麵的內容,生產技術決定“工廠規模”和以經營管理為主的“企業規模”。企業的規模到底多大合適,這涉及企業的戰略問題,必須認真對待。一般而言,中小企業不宜盲目急於做大。

第一,規模大不等於利潤多

根據“規模經濟”理論,規模增大將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人們常認為企業規模越大越賺錢,中小企業都希望盡快做大。因而,不少中小企業將手裏的錢全部投入企業規模的擴張,甚至借貸擴大規模,工廠規模能鋪多大就鋪多大,經營規模能搞全國連鎖就不搞區域連鎖,全然不顧自己企業的生產能力、管理能力、銷售能力是否跟得上。這些企業管理者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還有個“規模不經濟”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在經營的初始階段,擴大企業規模,經濟效益得到提高,是規模經濟;而當生產擴張到一定規模以後,再繼續擴大企業規模,會導致經濟效益下降,甚至虧損,這叫“規模不經濟”。有時規模越大,企業利潤率越小。

國內有一家摩托車民營企業,在中國摩托車在東南亞市場很受歡迎的情況下,他們采納了一位經濟學家提出的“抓住機會擴大規模”的建議。半年後,企業規模上去了,企業效益卻下滑了。

洛陽春都集團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河南洛陽市冷凍廠,當時國家投資200萬元,職工不足百人。在改革開放中,企業規模逐步擴大。1986年引進火腿腸灌裝機,所生產的火腿腸在市場上很受歡迎,於是“春都”火腿腸的生產線不斷增長,由7條增加到20條、40條直至109條,生產規模由原來年產不足萬噸擴大到年產20萬噸。春都集團一口氣兼並了十幾家虧損企業,新增了醫藥、飲料、木材、製革、酒店、房地產等多個經營項目,與肉食加工不相幹的企業甚至虧損企業被一股腦兒地歸於春都名下。集團員工從不足千人很快突破1萬人,資產由1987年的3950萬元迅速膨脹到29.69億元。企業規模大了,卻沒有帶來預期的利潤,反倒使企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僅僅經曆幾年的短暫輝煌,這家明星企業便跌入低穀。春都上百條生產線全線告停,企業虧損高達6.7億元,並且欠下了13億元的巨額債務。

第二,盲目的跨行業擴張規模容易導致失敗

企業規模的確定不是隨心所欲,想做多大就能做多大。企業規模受很多因素的製約,如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社會政治曆史條件,以及企業自身專業背景、資金、管理、人才資源等。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條件不具備,事情難成功。追求規模經濟,就要研究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的合理規模及其製約因素,揭示經濟規模結構的發展趨勢,尋求建立最佳規模結構的主要原則和對策。如果企業對某個行業的專業背景缺乏了解,缺乏相應的專業人力資源的配備,而盲目跨行業擴大規模,容易導致企業的失敗。

合俊集團成立於1996年。世界五大玩具品牌中,合俊集團曾是其中三個品牌的製造商。合俊集團在經營過程中認識到過分依賴加工出口的危險,一直努力想轉變單一的委托加工模式,並擴大企業規模。從2005年開始,合俊每年投入500萬元研發自家品牌。2007年9月,合俊集團買入福建天安礦業股份,開始進軍礦業。一個做玩具的企業,想攬礦業的“瓷器活”,上哪兒去找這樣的“金剛鑽”?跨行業的資本運作沒能引領企業步入更大輝煌,反而令其陷入資金崩潰的泥沼。集團發展困難重重,加上自然環境、世界金融風暴等的影響,2008年10月,合俊集團的合俊玩具廠和俊領玩具廠突然宣布倒閉,成為倒閉實體企業中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

第三,準備不足的擴大規模會引起管理上的力不從心

企業發展規模越大,企業管理的難度也就越大。企業規模的變化必然引起企業管理幅度和管理層次的變化,管理層次增多,管理幅度越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越複雜。管理幅度的增加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了就可能出現“鞭長莫及”的失控狀態。這樣的教訓很多。

20世紀80年代中期,威震大江南北的改革先鋒馬勝利,以競爭承包率先敲響中國企業改革的鍾聲,聲名鵲起,成為一麵企業改革大旗。在“做大”情結驅使下,馬勝利繪製了一個“跨省承包100家造紙廠”的宏偉藍圖,擬創建用自己名字命名的造紙托拉斯。經過努力,終組成了由9個省的36家造紙廠構成的“馬勝利造紙集團”。企業規模上的迅速擴張,大大增加了管理上的難度,管理能力沒跟上,集團中的一些企業相繼出現經營上的混亂。先是承包的外省紙廠紛紛虧損、焦頭爛額,1996年春天,馬勝利的大本營——石家莊造紙廠也宣布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