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應該走創新之路,中小企業能夠走創新之路。中小企業的創新大體要經曆三部曲。
第一,夯實創新基礎,建立“知識倉庫”
知識是創新的基本條件和重要基礎。要創新,就要對創新對象的有關知識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大量的積累。誰掌握了知識,誰就掌握了創新的源泉,誰就贏得了財富。成功與財富永遠屬於掌握知識、勇於創新的人。中小企業要創新,必須首先夯實創新基礎,必須要有足夠的知識資源。要有充盈的知識資源,就要建立自己的“知識倉庫”。
這裏必須弄清楚一個問題,什麼是知識?
知識是人們在實踐中獲得的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和經驗。知識積累的結果,使人們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接近事物的真實。知識的外延是很寬泛的。書本知識是知識,是顯性知識。顯性知識還包括圖紙、檔案、音像、文獻資料等。另外一種知識是經驗和技能,是隱性知識,是裝在腦子裏的知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知識。這是創新最有用的知識。前麵說的顯性知識隻有先轉化為隱性知識,才能對企業創新有用,有價值。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最重要的資源,知識資源是“第一資源”。過去,企業強調的是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機器資源、材料資源。現在,知識成為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因為隻有有了知識資源才能創新。凡是資源都是可以用倉庫來儲存的,儲存知識資源的倉庫就是“知識倉庫”。企業的“知識倉庫”在哪裏?在企業全體員工的頭腦裏,特別是在那些學有專長、掌握“稀有知識”的專業技術人才的頭腦裏。
“知識倉庫”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誰都有的“倉庫”。企業既然有員工,就會有“知識倉庫”,隻是很多企業沒有意識到而已。
2.最難管的“倉庫”。“知識倉庫”是最難管理的倉庫,進出無賬目,領用無手續,管理無賬目,庫裏到底有些什麼誰都不知道。
3.最寶貴的“倉庫”。“知識倉庫”是個“寶庫”,庫裏儲存的知識隻增無減,隨著時間的推移,庫存會越來越多,而且越用越好用。
建立企業“知識倉庫”,要注意以下三點。
1.知識不是資本。知識經濟時代高度重視知識,高度重視知識資源的開發。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提出“知識就是資本”的觀點。他們認為知識就是貨幣,知識就是財富,知識是萬能之源,錯誤地把知識與知識資本簡單地畫上了等號,鼓吹有了知識就是有了資本。一些掌握了特殊知識和技能的人,自認為有了“資本”,動輒“跳槽”,在企業間跳來跳去,與企業“討價還價”。作為資本必須具有價值增值的特性。知識並不具備自動成為資本的條件,知識隻有被人掌握,並通過人的勞動運用於經濟活動才能充分體現其價值,知識的價值是和人的勞動相聯係的,是知識勞動創造了價值,是知識勞動創造了財富。知識是創新的基礎,但知識不等於資本,離開了勞動,知識就是知識。
2.注意提升知識總量。有的企業在選人用人上,采用“唯學曆”標準,“重學位,輕能力”,似乎學位越高越能為企業增加“資本”,於是有博士不要碩士,有碩士不要學士。企業的“知識倉庫”要求每一個成員必須有知識,而且知識越多越好。知識越多,知識的總量越高,則企業的創新基礎越好。不可否認,文憑、學曆、學位是衡量知識的重要依據,但不是唯一依據。一般來講,高學曆、高學位的人,他們的顯性知識基礎比較牢固,涉獵顯性知識麵較寬。企業“知識倉庫”的知識總量中存在知識的重複和重疊問題。在考慮企業人員構成時,要分析和評估知識的總量和知識麵的寬泛度,在可能的條件下,盡量提升企業的知識總量,加大企業知識麵的寬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