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競爭,同時也離不開合作。競爭與合作是中小企業的兩隻手。沒有競爭力就不能生存的道理誰都懂;沒有合作企業發展會處處受製約,也難於生存的道理卻不是人人都懂的。提升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就要從強化競爭和加強合作兩個方麵入手。競爭就要勇往直前,爭做第一;合作就要開誠布公,誠信至上,親如兄弟。
中小企業在空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如何求得發展,是每個企業都在思考的課題。近幾年來,不少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日趨惡化,虧損勢頭有增無減,負債比率居高不下,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緊急關頭。中小企業要想徹底擺脫目前困境,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根據自身的特色,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經營對策和正確的競爭策略,揚長避短。中小企業能否生存與發展,關鍵在於其是否具有競爭優勢。
競爭要有戰略,要製定高瞻遠矚的戰略措施,獲得相對競爭優勢,確保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企業若沒有明確地選定一種戰略,就會處於左右為難的境地。那種試圖在不同戰略之間搖搖擺擺“走鋼絲”的做法,不可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下麵介紹六種競爭戰略,供中小企業選擇。
第一,“緊跟政策”的競爭戰略
產業政策是指政府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目標而對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進行幹預的政策的總和。產業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彌補市場缺陷,有效配置資源;保護幼小民族產業的成長;防止或減輕經濟震蕩;發揮後發優勢,增強適應能力。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產業政策具有導向作用。這種導向作用主要是:可以調整商品供求結構,有助於實現市場供求的平衡;可以通過差別利率等信貸傾斜政策對資金市場進行調節,有助於資金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可以打破地區封鎖和市場分割,促進區域市場和國內統一市場的發育和形成。中小企業要緊緊盯住國家產業政策的細微變化,下大力氣研究產業政策,吃透、吃準政策精神,最大限度地享受政策規定的各種優惠,爭取政策給予的資金支持,加大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各種投入,爭取更多的受政策保護的市場份額,盡力使產品定位順應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以此取得中小企業競爭的相對優勢,增強競爭能力。這一戰略不僅適用於中小企業之間的競爭,也適用於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競爭。
第二,“縫隙經營”的競爭戰略
中小企業在確定競爭定位時,要盡力避開行業內大企業、大公司所關注的熱點項目,避實就虛,選擇易於被人們忽視而又有一定經濟效益的“縫隙產品”,實施“縫隙經營”,充分發揮中小企業靈活性和適應性強的優勢,拾遺補闕,填補市場需求的不足。“縫隙經營”可選領域是很多的,諸如市場規模較小,對大企業來說生產價值不大的產品;大企業認為信譽風險大的產品;屬於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方式的產品;小批量特殊專用產品。那些投資少、利潤高的經營項目,往往被許多企業選中,形成“一窩蜂”,出現你傾我軋的狀況。中小企業要力避“硬碰硬”,絕不可與大企業搞“陣地戰”、“攻堅戰”。
采用“縫隙經營”競爭戰略,要隨時注意和尋找“縫隙經營”機會。要及時分析市場趨勢,善於捕捉機會,一旦看準了生產項目,就要果斷作出決策,並借助企業內外的技術人員和專業力量,迅速製訂經營計劃,抓緊組織生產,並在最短時間內拿出產品推向市場。
“縫隙經營”競爭,是中小企業之間的平等競爭,誰能搶先進入,誰就占據優勢;動作緩慢將會失去機會。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河北有一家生產柴油機配件的小型企業,經過市場調查,發現小型標準螺紋件是國內大企業不願生產而市場需求量又很大的產品,可是由於該企業沒有及時組織投產,耽誤了時機,使自己看準了的項目落了空,被南方一家同類企業搶先進入,產品暢銷於市場。
第三,“背靠大樹”的競爭戰略
大企業依賴大批量生產方式,以發揮規模效益。隨著經濟發展,大企業要謀求利潤最大化,必然要擺脫“大而全”的桎梏,擴大社會分工與協作,把相當一部分零部件生產或加工過程、裝配過程轉移出去,而把自己有限的資源集中到產生附加值最多的那些環節。中小企業實施“背靠大樹”的競爭戰略,就是要爭取與大企業建立協作關係,為大企業生產盡量多的零件、配件和部件。實踐證明,以“背靠大樹”的競爭戰略為起點,走專業化發展道路,逐步積蓄力量,由小而大,由初級到高級不斷發展壯大,正是許多中小企業發展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