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福克納小說《希望之樹》的荒誕色彩(1 / 3)

福克納小說《希望之樹》的荒誕色彩

專題福克納論

作者:黎明 蒲茂華

作為威廉·福克納文學創作生涯的唯一一部童話作品,《希望之樹》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審美境界,都無法在威廉·福克納眾多的作品中占據最顯眼的位置。但當讀者將這部作品與世界上著名的童話作品作對比時,就會意識到《希望之樹》是一部堪稱經典的佳作。作為一部童話題材的作品,威廉·福克納沒有按照傳統的模式為小讀者們講述發生在王子、公主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沒有去刻畫傳奇、夢幻的希望之旅。達爾西在夢境和童話中尋找“希望之樹”的過程都具有高度的真實性,仿佛就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故事。對於福克納而言,他將貫穿自己文學創作的人性主題移植到了童話創作中,這是一部抗拒、拒絕兒童閱讀的作品。對於習慣了輕鬆、簡單、幽默、愉悅的普通讀者而言,作者寄予作品的審美意蘊是很難以直觀的方式解讀的。

一、“荒誕”的童話中躍動的人物

威廉·福克納的文學創作始終與他本人的成長經曆緊密相關。在他生活、成長的美國南方,莊園主經濟體製在南北戰爭之後徹底崩潰。曾經的貴族和統治者隨著社會的變遷逐漸失去了自己賴以為生的經濟來源,在新舊製度的交替、變換中,所有人都經受著思想的考驗。在威廉·福克納的作品中,讀者能夠感受身處不同際代的人們思維觀念的差異,也能體會到他們在現實與理想的漩渦中不懈的鬥爭。

在威廉·福克納的小說中,作者以直觀的方式向讀者呈現美國社會的真實麵貌。於是《喧嘩與騷動》中“惡人”傑生誕生了,他的身上集中了人性深處所有的罪惡。但造就這一切的根源並非是傑生自己,而是在南北戰爭中失去了統治地位的沒落貴族,作者將傑生作為所有罪惡的集合體隻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批判,從而強調南方舊貴族階層必然沒落的命運。同時,讀者也應認識到,這是作者在思考新的南方應如何崛起。在所有的故事中,人性深處的邪惡與善良、醜陋與美好都在傑生的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呈現。福克納所追求的是人性的回歸。根據現實生活和人生經曆完成的小說存在一個無法規避的缺陷,過分地真實令讀者產生閱讀的恐懼和審美的疲勞。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威廉·福克納創作了《希望之樹》。雖然這是一部童話題材的作品,但作者仍延續了自己的創作追求,將自己在小說創作中一貫秉承“振奮人心,提醒人們記住勇氣、榮譽、希望、自豪、同情、憐憫之心和犧牲精神”[1]的創作原則延續到了童話作品的寫作中。

很多讀者對童話作品存在偏見,認為童話是寫給兒童閱讀的作品,其思想深度和藝術價值十分有限。類似的觀念不僅表現在普通的閱讀群體中,很多專業評論界人士也有相近的觀點。對此我們必須澄清的一點是,童話作品的確是主要供兒童閱讀,但並不意味著童話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內涵就會因此被弱化。在研究童話作品的既定模式中,研究者將關注點主要定位於文學母題的探究和文化背景的解讀,更多地是從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去審視童話作品。在《希望之樹》中,福克納為讀者們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夢境中的故事。達爾西是一位天真活潑、盡情享受快樂童年的小女孩,在她生日的早晨夢見了擁有魔法能力的小男孩莫裏斯。這是一個滿頭紅發的怪異男孩,在他的帶領之下,達爾西開始了一段神奇的旅行。他們最終的目標是要去找尋傳說中的希望之樹,在前往尋找希望之樹的旅途上發生了一係列神奇、怪異的事件。正當讀者們擔心發生的一切使得他們不能找尋到希望之樹時,故事卻發生了峰回路轉的戲劇性變化。在故事的最後,一行人不僅找到了希望之樹,而且見到了久違的好朋友。這一切都圍繞著共同的主題——人必須要相互幫助,相互關懷,不能讓人性中最邪惡的一麵成為自己行為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