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納《夕陽》主題的完美解析
專題福克納論
作者:劉元秀
福克納是20世紀的美國著名作家,被稱為美國意識流的先驅者,其所著小說皆以新穎獨特的方式進行創作,充分體現了對小說的大膽創新。在他的著作中,約克納帕塔法係列是最著名的長篇小說,因此有眾多的學者都將眼光投向於對他的長篇小說進行研究,而忽略了對他的短篇小說的研究。他的短篇小說雖然篇幅有一定的限製,但是文章的布局卻很講究技巧,更能體現出作者的敘述策略。在福克納一生的創作中,共有19部長篇小說和75部短篇小說,其中《夕陽》這部短篇小說就是一部在謀篇和布局上都堪稱典範的經典之作。
福克納的作品一貫以美國南北戰爭後的沒落為主題,體現黑人和白人之間的矛盾。在小說《夕陽》中,也是以種族壓迫為主題。小說並沒有單純地將眼光放在對黑人待遇的不公平的揭露上,而是更深層次的分析了種族歧視對下代人的影響,從而向人們解釋了種族歧視的消除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這一主題的完整揭示離不開作者在整部作品中謀篇的敘事策略。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夕陽》的敘事策略,來挖掘作品中所具有的成功的敘述技巧和其特有的藝術價值。
一、敘事與主題的體現
根據現代敘事學觀點,所謂敘述時間是指整部作品通過行和頁來進行衡量的文本長度。對於短篇小說而言,如何在較短的敘事時間內將小說的多種功能都實現,需要作者進行精心的設計敘述時序和視角,對整部小說進行精心構思。對於作品,故事的發生時間是立體的,而敘事的時間卻是線性流動的。
在小說的過程中,可以同時發生幾個事件,但是進行話語敘述卻需要按照順序進行。對於事件的敘事順序先後將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很多優秀的作者,他們經常將故事發生的自然順序打破,而是從審美與思想傾向的角度進行人工銜接,從而使作品達到預想的美學效果。
小說《夕陽》以一種完全開放的、放射性結構進行敘述。在作品中,敘述事件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是作者卻並不運用直接的方式來介紹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小說的安排並不遵照故事發生的先後順序來進行安排,而是根據文章的主題以及文章想要表達的人物之間的各種矛盾關係來進行安排。在福克納的作品中,敘述時間完全是跟隨小說的敘述節奏和速度進行變化的,這是一種典型的時間跳躍性運動。這樣的謀篇布局,不僅是對現代主義的時間觀念的一種反映,同時也是文章結構和主題渲染的一種良好支配。小說《夕陽》以第一人稱的方式進行敘述,主要講述15年前的故事。在小說的開始四個自然段,主要是以一位約24歲左右的成年男子的口吻,通過回憶來描述他童年時期的所有見聞。在第五段以後,小說的故事敘述出現了一個較大的跳躍,變成由一個內心充滿困惑的9歲男童來進行敘述。這時,如果我們將故事的發生時間和敘述時間完全分開,就會體會出小說開始的敘述語氣和故事角色中語氣的完全不同。在已經有了柏油馬路,人們已經擁有了電燈、汽車和電話的美國,為什麼還存在如此嚴重的種族歧視,為什們直到今天,美國的種族意識還沒有完全消失。經過如此長的時間,美國雖然在物質文明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他們的精神道德卻仍然是停滯不前的。小說中故事的發生時間和敘述時間的完全分離必然將引起讀者的關注,將我們的閱讀時間、故事的發生時間和作者的敘述時間進行全麵思考。這種時間上的跨度給讀者留下更多思考空間,讓他們更加充分地體會作者的預言意義。通過小說,我們可以理解到,幾十年前的福克納就已經對美國的種族歧視進行了很好的預見,並指出其鏟除將是難之又難。這樣,我們就對作品的主題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