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威廉·福克納《墳墓的闖入者》的?種族印象觀(1 / 3)

論威廉?福克納《墳墓的闖入者》的種族印象觀

專題福克納論

作者:劉珊珊

美國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1897—1962)是20世紀的文壇巨星。他一生取得了輝煌的文學成就,他的作品是現代文學的典範,深刻體現了時代的精神,這正是他能成為文學大師的根本原因。福克納的《墳墓的闖入者》一經出版就引起了國內外讀者的強烈反響,許多文學評論家給予這部小說以充分的肯定。

一、種族刻板印象的形成過程

在福克納的《墳墓的闖入者》(以下簡稱《闖入者》)中,描寫了四種白人在種族意識中的刻板印象,通過“質詢”的方式對這種意識進行了全麵的掌控。這四類白人在作品中主要是由傑弗森鎮民、“第四巡邏區人”、律師加文·史蒂文斯、查爾斯·馬利遜(即契克)來表現的。他們作為這種意識形態的主體,分別表現出了對“黑鬼”“黑色的野獸”“桑博”這三種黑人的種族刻板印象意識。“第四巡邏區人”受到種族主義激進思想的影響,是典型的種族主義極端分子,在他的意識中,黑人就像是“黑色的野獸”。與“第四巡邏區人”略有不同的傑弗森鎮民對鎮上的黑色沒有前者那麼刻骨的仇恨之感,但是,在種族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他同樣對黑人有著偏見,他稱黑人為“黑鬼”。在鎮民們的眼中,這些“黑鬼”不僅奴性十足,還很狡猾和野蠻。而從小在鎮子裏長大的契克在大人們的影響下一度也認為黑人就是“黑鬼”。而真正與這些人的觀念不同的則是律師加文·史蒂文斯,他的內心充滿正義感,對黑人沒有偏見,而是表現出同情心。這也是這個傑弗森鎮上少數對黑人持有開明思想的人。但是,即使是加文這樣的人也同樣受到了種族主義的“質詢”,他的種族刻板印象表現為“桑博”。總的來說,這四類人都在種族主義意識形態的“質詢”下表現出對黑人種族的刻板印象。

在作品中,作者所展示出的白人的種族刻板印象並不是一次就可以形成的,他們接受種族刻板意識之後,通過不斷地“選擇性感知”讓這種意識加強,小說中通過對傑弗森鎮民的描寫來突出這種現象。在這個鎮子上有一家雜貨店,而老板利勒先生就是這種現象的典型代表。與其他的鎮民一樣,利勒對黑人有著“黑鬼”的意識,有些黑人經常從他的店裏偷走一些小東西,這些不值錢的東西沒有讓利勒與他們發生激烈的衝突,但是在內心深處,利勒對這些事都記憶深刻。但是從本質上來說,這些黑人並不是天生就是偷竊的本性,他們是在種族壓迫的環境下被艱難的生活所逼迫的。但是在利勒先生看來,這些黑人,即所謂的“黑鬼”骨子裏就是做小偷的命,是與生俱來的。正是這種不斷選擇性地強化,讓利勒老板心中對黑人的刻板印象越來越強烈,乃至根深蒂固。整個傑弗森小鎮的鎮民也和利勒一樣,通過這種選擇性的感知來不斷強化對黑人的刻板印象。最後在種族主義的麻痹下,變成一個充滿種族刻板印象意識的群體。作品中還描寫了路喀斯受私刑的場麵,鎮民們圍在外麵等著看這個震撼的場麵,而這個時候,仿佛那些原本各具特色的鎮民們在一瞬間都統一了起來,“那些許許多多的麵孔仿佛變成了一張臉,一張沒有變化,沒有雜亂的大臉:在這張臉上看不出激動或者是貪婪甚至是滿足,他們隻是在那木然地活動者,仿佛沒有思想與感情的機器”。這個場景也表現出傑弗森鎮民對黑人的刻板印象可謂積重難返。這種無意識的抑或是自然狀態的刻板意識才是最令人痛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