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凡是和一個“打”字結下不解之緣的人,一定會把“打遍天下無敵手”作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因為,隻有如此,他們才算得上真正的英雄豪傑。
就有這麼一批英雄豪傑,他們不是武林高手,他們也不是特種作戰部隊,他們卻憑著報效祖國、報恩山東的理想信念,憑著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優良作風,從省內“打”到省外,從省外“打”到國外,劍鋒所指,所向披靡,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同行刮目、讓社會稱道、讓世界為之歎服的奇跡。他們就是“打”遍天下,無往不勝的山東地礦小口徑探礦隊伍。
1
在2011年2月22日召開的全省地礦經濟工作會議上,有10名機長被地礦局黨委授予勞動模範稱號。
他們被譽為站得最高的人,打得最深的人,具有鋼鐵般意誌,具有無往而不勝的勇氣。多年來,他們戰鬥在生產的第一線,發揚地礦人特有的“以艱苦奮鬥為榮、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傳統,以打遍天下舍我其誰的勇氣和敢打善拚的作風,完成鑽探工作量連續三年突破百萬米大關,先後六次創造了岩心鑽探孔深全國紀錄。他們以過硬的本領,敢為人先的精神,熠熠閃光的業績,提升了山東地礦形象,樹立了山東鑽探品牌,為地質找礦、為資源山東建設、為地礦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地礦局黨委號召全局廣大幹部職工,以勞動模範為榜樣,學習他們艱苦奮鬥、不畏艱難、勇於奉獻的高貴品質,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有第一就爭,有紅旗就扛,以新的成績為山東資源山東建設做出卓著貢獻。
受表彰的模範機長有:第一地質勘查院104機台機長劉領善,第三地質勘查院306機台機長劉峰,第三地質勘查院316機台機長楊懷俊,第四地質勘查院405機台機長丁磊明,第六地質勘查院612機台機長鄭彩兵,第六地質勘查院626機台機長郭永恩,第八地質勘查院806機台機長範中軍,地礦工程勘察院112機台機長潘光輝,魯北地質工程勘察院201機台機長楊厚勇,魯南地質勘查院209機台機長王健。
他們的年齡不同,他們的性格各異,但他們卻有著一種共同的金子般的品質。麵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艱苦的工作環境,他們敢於挑戰生存極限,敢於衝擊生命禁區,是不怕流血流汗的英雄;他們精明強幹、富有創業激情,是身懷絕技、點石成金的精英;他們堅忍不拔,追求卓越,省內會戰、西部開發、國外探寶,是出奇製勝的雄師。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是他們秉性。正是有了他們,資源山東建設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大成果,山東地礦才迎來了蒸蒸日上的今天。
2
省地礦黨委書記、局長鄭金蘭鄭重地對我們說:這些機長是一線英雄,功勳卓著,應該好好寫寫他們。
是應該好好寫寫他們。然而,采訪他們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為他們散落在離城市最遠的大山裏,整年累月的在野外,要想謀麵,實在困難。
這次省地礦經濟工作會議為采訪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
劉領善、劉峰、楊懷俊、丁磊明、鄭彩兵、郭永恩、範中軍、潘光輝、楊厚勇、王健十名隊長就坐在我們的麵前。他們或高或矮,或胖或瘦,但有著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是黑,麵龐黑得發亮,黑得樸實無華,像一塊塊璞玉;二是訥,他們談話有些木訥,身上似乎也缺乏那種想象中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三是“傻”,他們和當今的“社會人”有著迥然不同的特性,有了榮譽不爭搶,做了大事不聲張。
——有啥好說的?
——苦點累點也是正常的。
實在逼急了,就給你講,給你講很多的故事。可那些都是別人。套用平時新聞報道中的一句名言,那就是“他們心裏隻有別人,唯獨沒有他自己”。在他們看來,自己做出的成績再大,也不過是幹了自己所應該幹的事。有什麼好說的?人們曾斷言:這是一個非英雄時代。可我堅信:在這個看似無英雄的時代裏,真正的英雄的的確確存在著。隻不過這些真正的英雄,因為他們“訥”,他們“傻”,因為他們固有的品性,被淡漠在焦點之外罷了。
人們都希望能臉上貼金。而用金子做成的人,再貼金似乎就成為一種累贅。這,也許正是采訪地礦人很難,采訪我們的機長們特別“累”的原因所在。
陪同采訪的局政工處調研員李國宏因此開玩笑地說:我們的英雄是一群“君子動手不動口”的真正“打手”,別看他們不言不語,但他們個個“打功”高超,業績卓著。
3
那就讓我們看看他們的戰績吧:
“封王”劉領善。劉領善可謂鑽探隊的一員虎將。“幹就幹最好,爭就爭冠軍。”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在山西盂縣潘家會鐵、銅、鎳、鈷礦普查鑽探施工中,ZKl35—3孔終孔2189.55米,打破了地礦局2009年度創造的2188.28米的最深孔記錄,成為名副其實的鑽探“冠軍”。
2008—2009年度,劉領善在安徽楊莊鐵礦施工中,由於地層複雜,衝洗液漏失嚴重。如果不及時克服,不僅會給單位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還會有損地礦聲望。經濟損失是有價的,聲望損失是無價的。於是,劉善領憑借多年的鑽探經驗和豐富的理論知識,想了多種方法,采取了多種措施,經過十多個晝夜的實踐摸索,終於解決了難題。他的方法屬於國內首創,技術含量高,效果好,在解決衝洗液漏失上屢試不爽。由此,劉領善得了一個“封王”的雅號。
“雪獅”劉峰。劉峰稱得上青藏高原上的“雪獅”。他帶領的西藏科學鑽探項目組,是一支國內小口徑鑽探領域的一支勁旅。在新一輪的地質找礦熱潮中,306機台發揚老傳統,實現新發展,屢創佳績。2009—2010兩年間,共完成鑽探工作量12000多米。其中1000米以上鑽孔9個,1500以上鑽孔4個,1800米以上鑽孔2個。由他帶領機組完成的牟平金礦斜孔鑽探,堪稱一絕。該孔傾斜65度角,設計孔深600米。從鑽探設備進駐現場到開鑽,在不到20天的時間裏,機組人員克服孔內阻力大、孔壁易坍塌等種種不利因素,利用過硬的鑽探施工技術,順利完成了600米的鑽探任務,成為省內首個超斜、超深鑽孔,在“超深、超斜、超難”鑽探施工方麵屢創國內鑽探紀錄。
“鐵人”範中軍。在模範機長行列裏,範中軍又瘦又小,甚至有幾分贏弱。但在同行們和業主眼裏,他就是一個擊不垮、打不散的“鐵人”。範中軍帶領的第八地質勘查院806機台,施工礦區海拔5300米,位於格爾木市南西約425km處的唐古拉山北坡,屬於藏北無人區,是典型的內陸高寒山區氣候。高寒缺氧,氣候變化無常,四季不明,冰凍期長,凍土遍布。在山東,人間五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季節,這裏卻仍處於極度寒冷之中。白天,最高氣溫15℃,夜裏最低氣溫達零下30℃,晝夜溫差大。當到達工區以後,GPS顯示當地的實際高度為5300米。他們一踏上這片土地,就遭遇到極度的高原反應……疲勞,昏昏欲睡;胸悶,大口大口地喘氣;耳鳴,頭疼,頭疼欲裂;嘔吐,腹腔內像翻江倒海,吐得不能抬頭……這群曾經走南闖北,曾經征服無數複雜地質條件下的礦床,曾經數年鏖戰青藏高原的鐵打的漢子們,堅持不住了。全機台15人,一個一個全都倒下了。範中軍也受到高原反應的嚴重威脅:飯不能進,有時候就連口服葡萄糖液體也要吐出來……公司派去了治療高寒缺氧方麵的醫療專業人員,輸氧、輸液……總部怕出什麼問題,要他們撤下來,範中軍斷言謝絕了。他說:我們最需要的是信念,是堅持。一天、兩天、三天,整整一個星期,範中軍和他的戰友們終於挺過來了。2009年,在範中軍的帶領下,全體職工努力拚搏,克服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了承攬的鑽探任務。全年共完成鑽探工作量42000米,占青海地勘單位鑽探工作量的l/3,被當地領導稱為“齊魯鐵軍”。
“常勝將軍”郭永恩。第六地質勘查院626機台,在機長郭永恩的帶領下,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英雄氣概聞名於世。幾年來,他們轉戰於山東萊州,河南濟源,山東招遠、龍口、棲霞等地十幾個礦區,參加了沂南、新城、寺莊、焦家勘探大會戰,該機台技術過硬、善打硬仗,有很強的戰鬥力。在複雜地層以及深孔、斜孔、水文孔施工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法,取得了非凡的業績。2007年,分別在棲霞尚家莊、招遠辛莊、龍口姚家、沂南金礦完工鑽孔12個,完成鑽探工作量6086.12米,實現產值221.7萬元。其中完成尚家莊礦區水文孔兩個,孔深分別為543.32米和501.63米。完成辛莊礦區65°斜孔6個,最深孔達530米。2008年,參加沂南金礦金龍礦區、焦家深部勘探會戰和澳華公司焦家南延項目施工,完成鑽孔13個,工作量8743.87米,實現產值399萬元。其中,沂南金礦水文孔一個,孔深719.54米,焦家南延項目60°一65°斜孔7個,最大孔深584.96米。2009年,該機台在招遠水旺莊、萊州新城深部施工,完工鑽孔5個,工作量5709.49米,產值299萬元,其中,焦家深部水文孔一個,孔深972.8米,82°一84°斜孔3個,孔深均在一千米以上,最深達1330米。在人們眼裏,郭永恩就是《三國演義》中趙子龍,有著攻無不克的致勝法寶,被人稱作常勝將軍。他帶領的這支機台,被人譽為“常勝之師”。
“小諸葛”丁磊明。丁磊明很年輕,但很能幹,也更聰明。為帶好第四地質勘查院405機台,他采取了好多行之有效的辦法。他的口號是“向管理要效益,向技術要質量”。在他的帶領下,405機台成為一支技術過硬、作風過硬、水平過硬的地礦“精銳之師”。405機台共有職工14名,其中正式職工6名,合同工8名。2008年和2009兩年來,他們轉戰單縣、兗州兩個礦區,共完成鑽孔8個,鑽探工作量近萬米,鑽孔合格率達到100%,實現產值近700萬元。特別是2009年,在兗州顏店鐵礦區施工的ZK3902孔終孔孔深2082.80米,刷新地礦局2008年小口徑鑽探的單孔孔深記錄,單孔產值218.55萬元。
2008年,在單縣鐵礦區施工中,發現基岩埋藏較深,第四係厚度均在500米以上,300米以下多處縮徑,下人套管非常困難,這給機台全體人員提出了一個技術難題,套管下不去鑽孔就不能順利施工。丁磊明迎難而上,通過改進技術工藝,使第四係鑽進及下入¢89套管的工作周期由原來的20餘天縮短到7天,終孔起拔套管由原來隻能起拔六七十米提高到近200米,縮短了生產周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鑽進生產效率。2009年5月,機台遷入顏店礦區施工,麵對鑽孔深度大,地層極易造斜等因素,該機台虛心學習礦區施工經驗,製定了科學的施工技術方案,認真操作,順利完成了zk3902的施工,該孔終孔深度2082.8米,頂角僅為14°,各項質量指標創造了該礦區最好成績,得到業主和行業人員的交口稱讚。
今年春節,多年沒有回家過節的丁磊明,在隊友的“逼迫”下,要回家過年了。可是,臨走前,他來到鑽台時,發現了異常,過不多久,機器就不轉了。這天已是臘月二十八,修理工早已回家過年了。怎麼辦?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益。他決定自己修理。丁磊明不是修理工,隻給修理工打過一次下手。但是,丁磊明是個極其聰明的人,他拆開變速箱一看,是兩盤軸承壞了。他當機立斷,開車去了平度,找到一個老客戶。等把零件買回來,已是深夜十點多了。他疲乏至極,卻一刻也沒有停頓,至第二天早上總算把變速箱裝好了。丁磊明剛舒口氣,機器又出了毛病。於是,又接著修。從動手拆變速箱,直到機器完全正常,丁磊明一直幹到了大年夜。終於,他躺到床上酣然入睡,遠遠近近劈劈啪啪的鞭炮聲和連續響個不停的手機鈴聲愣是沒把他驚醒。第二天一看手機,家人打來的二十八個未接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