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女皇”——英迪拉·甘地(1 / 3)

“印度女皇”——英迪拉·甘地

“印度女皇”

——英迪拉·甘地

點評:

勞迪拉·甘地在青少年時,就參加爭取印度獨立的反英鬥爭,印度獨立後她成了她父親尼赫魯總理的得力助手,尼赫魯死後她出任印度總理長達十五年,其一生幾十年活躍於印度政治舞台上,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國際風雲人物!對於這位“印度女皇”的所作所為,世人眾說紛壇。

反對她的人說,英迪拉·甘地霸花獨斷專行、剛愎自用、反複無常、殘酷無情、老謀深算。她的政治敵人攻擊她沒有受過係統教育,不配當一個大國總理、領袖。

推崇她的人,說她沉著、勇敢、倔強、果斷。它有想象力,給印度人民帶來勝利和希望,尊她為敬愛的領袖、偉大的政治家、印度人民的母親。

恨也罷,愛也罷,然而她作為一個傳統上被視為弱者的女輩,競能統治一個7億多人口的泱泱大國,而且還是種姓、語言、教派、民族矛盾重重的而又貧困不堪的大國,長達15年之久,的確是十分了不起的,在世界史上也屬鳳毛長均。她為印度的獨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當之不愧的世界政壇女傑。

搞政治天生良胚

1917年11月19日,印度曆史上第一位女總理、傑出的政治家、國際風雲人物英迪拉·甘地在阿拉巴哈德的阿南德宮裏誕生了。

阿拉哈巴德有一著名的聖地叫巴拉德華古寺。這一古寺得名於一位信仰虔誠和學問淵博而受崇敬的哲人,他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人物,據說史詩中的英雄羅摩在渡河前往印度南方遊曆前在這個地方遇到了他。巴拉德華古寺對麵有一幢美麗的占地很廣的建築物。這就是潘迪特·莫蒂拉爾·尼赫魯的阿南德宮萬「歡喜宮)。

潘迪特·莫蒂拉爾·尼赫魯的祖先原是克什米爾的婆羅門和潘迪特,印度教中的最高種姓和印度最有名的學者,精通梵文、法律和印度宗教教義,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克什米爾人一般膚色白皙,有一雙藍色大眼睛,具有雅和安的特征和血統,同歐洲人、中亞細亞人相近,容易為白種人接納,也被那些偏愛西洋人白皮膚的印度人喜歡和敬仰。而克什米爾人也往往自認為是屬於比較高等社會的。他們當中幾乎沒有一個文盲;婦女不屑於獨處深閨,他們當中出了大批的土邦王首相和知名學者。

播迪特漠蒂拉爾·尼赫魯的兒子,也即是英迪拉的父親潘迪特·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賈瓦哈拉爾,是一位堅定的民族主義者。早在哈羅公學讀書時,就對英國人的專橫跋扈,表示憤慨,反其救國的熱血沸騰。他在《自傳》中寫道,他夢想“手持利劍,為保衛和解放印度而戰鬥。”他回國後在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任職,同時積極從事國大黨的活動。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對甘地的非暴力思想非常讚賞。國大黨於1916年在勒克瑞召開年會,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第一次會見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回憶說:他對甘地“完全傾倒”。他覺得甘地“象一股強大的電流一又象一片閃光,它劃破了黑暗,清除了我們眼睛上的規障。”甘地對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以及對他的一家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仿佛在一夜之間就把他從一個西方的知識分子和少爺轉變成為一個真正的印度人、民族民主主義革命戰士。

莫蒂拉爾給孫女起名為“英迪拉”,以後英迪拉的父母又在英迪拉的名字後麵加上普裏雅達希妮,即“好看”的意思。因此她的全名為英迪拉·普裏雅達希妮,家裏人叫她“英杜”。

英杜確實很美,一雙閃亮的藍色大眼睛,頭發卷曲皮除白皙,具有明顯的雅利安人的特征。

作為一家之主的莫蒂拉爾,對英迪拉寵愛備至。他自稱自己“念念不忘英迪拉”,把她看成天真無邪的化身,一想到了她就感到安慰。他給她買了許許多多禮物。英迪拉自己也承認,“他完全把我慣壞了”。有一年夏天;莫蒂拉爾帶家裏人到達爾家謝避暑,忽然發了一封急信給留在阿拉哈巴德的賈瓦哈拉爾,要他立刻從家裏送一副好馬鞍於去,因為他給小英迪拉預備的那匹小馬鞍固然“相當不錯”,但她覺得不舒服。英迪拉對祖父也懷有同樣的感情。她非常愛莫蒂拉爾,並且欽佩他。他的個性以及他“對生活的無比熱情”,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甚至喜愛他那樣的大笑。一次接見來訪者時她說:莫蒂拉爾的形象仿佛永遠充滿了整個屋子。我現在意識到他身材並不那麼高,然而那時候我感到他非常高、非常大。他似乎可以擁抱整個世界。

尼赫魯夫婦雖然對家人縱容、嬌慣英迪拉很不滿意,夫婦又時常因政治鬥爭而人獄,不能親自撫養英迪拉,但他們對她的關心和愛護是無限的。尼赫魯給英迪拉寫過Zb。多封信,關心她的成長和學習,鼓勵她要永遠勇敢,無所畏懼。卡麥拉經常讓英迪拉跟她作祈禱,教育她要有信心和勇氣。卡麥拉熟悉印度教的教義,但不狂熱和死板,她教英迪拉懂得一些教義的精神,不要拘泥於印度教的儀式,特別在政治上她給英迪拉很好的啟發和教育。

尼赫魯一家對英迪拉的教育,可謂煞費苦心。賈瓦哈拉爾在英迪拉很小的時候,便希望要“把她教育好”。他在獄中還先後給英迪拉寫了200多封信,對她進行啟蒙教育。莫蒂拉爾更心疼這個唯一的孫女他想讓英迪拉受到良好的、歐化教育,於是他決定把她送到英國人辦的學校讀書。

但是,英迪拉的學生時代,正是印度處於激烈動蕩、印度人民和英帝國主義生死搏鬥和決定印度命運的時代,尼赫魯一家深深卷人爭取獨立自由的鬥爭中,他們時常東奔西走遠離家鄉;或是被捕,關在獄牢裏。

在那樣的生長環境下,她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變得不連貫、不規則,也不穩定。她父親由於經常蹲監獄,無法承擔起責任,十分擔心。當他從妻子那兒得知英迪拉“越來越不聽管教,對任何學習都不重視”時,這種擔心變成了驚訝。1922年在寫給父親莫蒂拉爾的一封信中,他要求對女兒的教育問題采取一些辦法。

但是說說容易,做起來就難多了。莫蒂拉爾送英迪拉就讀的阿拉哈巴德現代學校,是一所民族主義者的學院,該院師資力量明顯缺乏。這位祖父認為孫女在這裏學習不太合適,便將她送到聖塞西莉亞學校,它由3位英國婦女十梅倫姐妹經管。但這一舉動導致了他和兒子之間一場激烈的口角,小尼赫魯認為聖塞西莉亞也包含在甘地抵製的英國學校之列,發誓決不容許自己的女兒被卡梅倫3姐妹教養成典型的馬菲特小姐。但莫蒂拉爾卻激烈反對,於是甘地被請來調解,他站在賈瓦哈拉爾一邊。英迪拉便又從這個學校退學,由私人家庭教師在家裏教她,她就徹底地與同齡孩子們脫離了。

但是,她的孤獨與不安全感很快被另一個更加煩擾人的擔心所代替:她母親的健康。卡麥拉身體一直很脆弱,以前也生過病,後來恢複得很好,投身政治活動以後,她的身體狀況更加好起來。但是,參加自由鬥爭的興奮並沒有持續多久,她就患上了肺結核,這在當時還是不治之症。醫生們建議她去瑞士療養,這是1926年所有被肺結核病折磨又付得起旅費的病人的最佳去處了。英迪拉陪伴父母到了日內瓦。

經過一年多的治療,醫生宣布卡麥拉痊愈了。這期間英迪拉就讀於貝克斯的學聞學校,盡管她仍與其他同學格格不人,但過得無比快活。母親正漸漸恢複健康,這也是9年來她第一次與父母單獨相處。她的法語學得很快,能自由地四處活動,她還選修了音樂,學會了滑雪。

1927年12月回到阿拉哈巴德以後,英迪拉來到聖瑪麗亞教會學校就讀。父親此時又被抓進了監獄,很明顯他已放棄了反對傳教士學校的觀點。但作為妥協的條件,他堅持雇傭一名家庭教師在家裏教英迪拉印地語。這顯然有些多餘,因為卡麥拉一直努力不間斷地教女兒印地語和印度教。

按照印度教日曆(它與公曆紀元相差幾個星期),英迪拉13歲時;父親覺得有必要對她的教育做些貢獻。1930年10日26日,他開始從與家鄉僅一河之隔的奈尼監獄給女兒寫信,這些信件很快就變成了“從人類早期至現代文明”的獨特的世界曆史通汛課程。盡管監獄裏資料缺乏,寫作艱難,難免有疏漏錯誤,但當它以《世界曆史一瞥》為題出版時,被一致認為是尼赫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最顯著的優點是精選了人類曆史長河中的著名事件,文理清晰,即使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讀起來也能通曉。而巨它獨辟跟徑以亞洲為中心探討問題,這在當時還不為曆史學家們所知。

年幼而孤獨的英迫拉雖然認真地讀了,但隻覺得它們“僅僅是信件”而已。即使後來她從書本L學到這些,仍然覺得“許多事情都不懂,記住了許多,也忘了不少。對其它書也是如此”。然而在榮任總理以後,她這樣寫道;‘現在我意識到,這些信件有助於我正確地看待事物,幫助我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這是其它任何教育都無法做到的。”

但是,早在接到父親的第一封信之前,英迪拉已經開始經曆了一種計她忘乎所以的興奮:目睹自己國家曆史的形成,實際上也等於目睹了自己家族曆史的形成。

1928年12月,莫蒂拉爾在加爾各答主持了暴風驟雨般的國大黨例會後,父子之間在自治領地位問題上由來已久的分歧又一次爆發。老尼赫魯和國大黨元老們主張自治領而反對完全的獨立,尼赫魯及年輕的激進分子們則堅持完全獨立的觀點。又是甘地以其崇高的威望調停於兩派之間,達成了一年左右的休戰c當休戰狀態行將結束時,國大黨已經決定性地倒向了年輕的激進主義分子一邊。照例下屆大會應該於1929年底在旁遮普首府拉哈爾(現為巴基斯坦一城市)舉行。在莫蒂拉爾的建議下,由甘地全力支持,賈瓦哈拉爾被推舉為拉哈爾會議的主席。這是第一次由兒子繼承父親擔任這個職位,至今也是唯一的一次。

12歲的英迪拉站在數以萬計的人群中,目睹著莫蒂拉爾伊然以一副帝下的姿態將議會“皇冠”傳給他所深愛的兒子,盡管他們之間存在頗多齦齲。

1930年1月26日在流經拉合爾的拉維河畔,英迪拉又一次目睹了一個盛大場麵:父親帶領成千上萬的人們宣誓,不獲得完全獨立誓不罷休。同樣的場麵在全國各地不斷重複著。這一次,祖父開始站在父親的後麵,而不再是前麵了。這位異常興奮又很靦腆的女孩並沒有意識到,她當時目睹的正是她所繼承的遺產的一部分。

英國人完全不理睬印度人要求獨立的呼聲。於是,甘地計劃采取行動,還擊英國人的冷漠,這計劃使得朋友和敵人都大吃一驚。他宣布,英國人強加的食鹽稅使最下層人民的日常所需也不能幸免,他將帶頭抵製這一稅法。為了保證在食鹽不合作運動中不發生任何暴力衝突,甘地將帶領親自挑選的追隨者們從艾哈邁達巴德的隱修地行軍近240公裏到達海邊的丹迪,在那兒他將不向任何人交稅而取得食鹽。

和許多人一樣,賈瓦哈拉爾也認為該計劃是“導致政治衝突的荒謬方式”。但是,局勢的發展又一次證明了甘地使自己的戰術適應了老百姓的心理,抓住了大多數人的心態。行軍從1930年3月12日開始,23天後才到達丹迪。一路上,每天都有更多的人加人進來,宛如一條條涓涓小溪,彙成奔騰的洪流。它不僅震動了沿途的鄉村,也使全國為之振奮。一時間,食鹽一詞變得富有魔力。英國人以可以想見的大規模逮捕方式鎮壓這次驚人的運動,英迪拉的父親也在第一批被逮捕監禁的人們的行列。

當成千上萬的男人走進監獄時,婦女們也決定走出家門,甚至揭去麵紗,泰然麵對被捕的危險,迎著警察的棍棒和子彈向前。英迪拉的母親卡麥拉也毅然於1931年元旦行動起來。她為能“沿著丈夫的足跡”前進而深感自豪,隻是放心不下尚未成年的女兒,但女兒卻要她放心,說自己“會非常快樂,照顧好自己。”

由於年紀太小,不能隨母親一起邁向監獄的大門,英迪拉便加人了尼赫魯家族其他女性們的行列,照顧護理被警察的子彈和長木棒打傷了的人們。他們被抬到斯沃拉伊宮(即前阿南德宮),後來這裏成了印度國大黨的指揮部,尼赫魯家則搬至另一處,也稱阿南德宮。莫蒂拉爾本計劃將這裏建為最樸素的小型住宅,但後來卻仍與第一個阿南德宮一樣奢華無比。當長輩們說,她隻有12歲,還不能參加國大黨時,英迪拉非常憤怒,便組成了自己的組織,這就是猴子旅。它以幫助羅摩(《羅摩衍那》史詩中的英雄)征服斯裏蘭卡的神奇的猴子軍為模型組成,附屬於國大黨,負責張貼標語,書寫通知,寄發郵件,以及在毫不懷疑的警察鼻子底下傳遞消息。總之,用英迪拉的話來說,猴子旅就像“猴子一樣”’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