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1 / 1)

一架運輸機飛臨“三線”基地上空盤旋。駕駛員看得很清楚:大山溝裏一片汪洋,隻有一些樹梢和屋頂露出水麵。兩邊山坡上聚集著一群群職工和家屬。運輸機降低高度,向兩麵山坡的人群投下一串又一串帶降落傘的箱包。

職工們打開箱包,是罐頭、麵包、餅幹、礦泉水,還有藥品。李明哲、張繼業等幹部走來察看,隨時發話,“食品交管理員,優先發給老人、兒童。”“大夫呢?把藥品管好!還有防疫針,好哇,今天就要普遍注射。”

有幾大包是帳篷和橡皮船,李明哲很高興,“馬上給橡皮船打氣,咱們‘黃河’兩岸就可以通航啦!帳篷也支起來,給傷病員住。”

天空出現三架直升飛機。李明哲他們立即商定:“先把傷病員送走。”

“有兩個產婦,本來明天要送醫院的,也先送走。”

張繼業提醒,“北京還缺兩套發動機的備份部件,有成品嗎?”

“有。我們首先就把備件搶出來了。”李明哲指定,“周工程師,你帶三個同誌,抱著備件上直升機,然後轉飛機,負責送到北京總裝廠去。分頭行動!”

第一架直升飛機降落在山坡較為平坦的一塊坪壩上。這裏聚集著許多家屬,沒人爭上飛機,而是秩序井然地看著職工們把傷病員和產婦攙上去。

伊凡一家人和王淑英、大剛也在這裏。有人給他們送來麵包和礦泉水。

直升機起飛。第二架也降落在這塊坪壩上。先上傷病員,李明哲和張繼業趕來,把抱著鐵皮箱子的周工程師四人也送上去。

這邊,一位婦女幹部找到王淑英說,“明天高考,咱們基地一共有十二個孩子要到縣城去,我想,能不能讓直升飛機……”

“別這樣想。”王淑英指著背後的大山說,“我走過這條山路,翻過山去,走三十公裏就是縣城。咱們作母親的悄悄把孩子送到縣城去吧,現在就走,半夜能到,誤不了進考場。別幹擾他們的父親啦。”

“好吧,我去叫他們,現在就得走。”

王淑英拉著大剛起身,向艾琳娜他們告別,“真抱歉……”艾琳娜說,“我都聽見了。考大學是很重要的事情……再見!”

第三架直升機降落,誰也沒想到,白發蒼蒼的譚鐵矛走下了飛機。大家驚喜地迎上去,伊凡一家也擠上前跟譚老握手。

“同誌們辛苦啦!”譚老誠懇地說,“是我讓大家受了委屈。”

李明哲難以理解,“首長,這是天災,怎麼能怨您呢!”

“你們不知道,這條山溝是倉促選定的,當年沒作水文調查--我在飛機上轉了幾圈兒就拍板兒決定了。所以我今天必須走下飛機,補上這一課!”譚老越說越激動,大家屏氣靜聽,艾琳娜小聲給伊凡翻譯著,“我雖然離休了,還有義務來作一次實地調查。回去給中央寫報告,看來,‘三線’工廠和科研單位,應該盡早搬出大山溝了。”

大家深受感動。伊凡說,“我沒見過哪位領導幹部這樣坦誠地談問題。我不明白,你們當年選址,為什麼那樣倉促?”

譚老告訴他,“當年,戰爭威脅是真實的!不趕快把工業分散,毛主席都睡不著覺啊。”

李明哲招呼伊凡一家人,“請上飛機吧!”

伊凡夫婦和大家握別,“謝謝你們!再見。”劉芭對張繼業說,“我知道,你不會離開這裏……”

“是的。這裏要抗災,恢複生產。劉芭,後會有期!”

直升機起飛了。伊凡還看得見譚鐵矛和張繼業在朝飛機揮手,還看得見這條“黃河”,和水麵上露出來的屋頂、樹梢,他對妻子說,“我終於明白了,中國的航天工業在外界封鎖的困難條件下也能發展的原因--他們有一種自強不息的戰鬥精神!”

艾琳娜也看見了,王淑英這些母親正領著十幾個男孩和女孩,沿著羊腸小道在爬大山,“伊凡你看,李明哲他們的孩子,是去考大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