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作文閱卷手記之——安徽卷
考試加油站
作者:江紅波
真題回放
閱讀下麵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經發生的事情,問:“為什麼會這樣?”
我卻夢想從未發生的事情,然後追問:“為什麼不能這樣?”
——蕭伯納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
考題解析
考題材料是因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得192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的一句名言:“一般人隻看到已經發生的事情而說為什麼如此呢?我卻夢想從未有過的事物,並問自己為什麼不能呢?”。在此,筆者結合高考作文閱卷的評分細則,來做一點分析。
材料第一句是反思過去,對發生的事情的總結;第二句是夢想未來,“為什麼不能這樣”,是對“從未發生的事情”的探索與追問,強調的是實現“從未發生的事情”的條件,“卻”說明重點應在最後一句。
做到全麵把握材料,既有“反思過去”,更有對“夢想、未來”的追問,客觀的條件是“探索、創造”材料是否突出;或緊扣第二句,寫“夢想+追夢”是實現的條件;由材料自然落到探索創造上,突出其意義和作用,扣緊材料。若隻緊扣第二句,落在“夢想、未來”,點到追問,談到條件,緊扣材料第一句;扣材料第一句寫作,突出反思;提出“敢於質疑”“敢於探索”(不提材料)“敢於創新”(要提材料),則屬於二類文。
如果能從正確的分析角度立意,寫作的材料是比較好找的,現在很多媒體都在討論“夢想”這個熱詞,廣大考生隻要平時稍加留意便不會陌生,問題是要讓自己的材料與眾不同,有亮點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考生能夠做到“熟例略說”“生例詳述”“以小見大”“貼近自身”這四個方麵,即大家都熟悉的材料要少說略說最好不說;大家相對陌生的材料則可以敘述得比較詳盡;運用材料時最好能小中見大,小切口深分析;所用材料要符合自己的年齡身份和生活實際等,如此,才會讓自己的作文脫穎而出。
例文
探索——永不止步
□安徽一考生
遲子建曾經說,泥濘誕生了跋涉者。探索,就像一顆沉睡的種子,人類在文明的孕育中蘇醒。宇宙大爆炸誕生出新的生命,這似乎賦予了人類開拓、創新的天性。我們在探索中成熟,我們更在探索中前進。
從一枚蘋果砸中牛頓的頭開始,我們的文明進程正向著真諦一步步前行,牛頓否定了亞裏士多德的闡釋,以更加科學的態度,第一次探尋了物理的世界,由此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後來,普朗克深入涉及了牛頓未曾踏過的天地,以微觀領域的學說證明並完善了牛頓定律的局限性。倘若我們一直處於聆聽與接受的地位,從不涉獵未知領域,那我們隻會一味地受製於愚昧和無知,人類的文明發展也會從此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