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九、流傳千古——嶽飛7
24.揮師北上直搗中原
1135年夏天,這半年多來,是趙構登基後最舒心的日子,去年秋冬,金偽聯軍大舉進犯淮西,春天被嶽飛、韓世忠等擊退。
可以說,內憂外患都得到暫時的緩和。他心裏高興,特地發布了一道很長的詔書,以表彰嶽家軍這一新的“功勞”,並特授嶽飛為檢校少保,加食邑500戶,食實封200戶,進封開國公。
嶽飛白衣起家,列校出身,10來年間竟官至檢校少保、開國公。這在一般世俗的人看來,真是飛黃騰達,青雲直上了。
然而,對嶽飛來說,他多年來夢寐以求的並不是這高官厚祿,而是誓師北伐,喋血沙場,“迎二聖還以京師,取故地再上版籍。”
嶽飛上書表達了自己的夙願,其他主戰派大臣也紛紛提出這樣的建議,可是他們不知道趙構內心的苦衷。
趙構一直記得秦檜南歸後曾對他說過的話:“要是恢複大功告成,淵聖必將南返,陛下將何以自處?”趙構怎麼舍得放棄已經坐定的皇帝寶座?
趙構一向以孝悌之君自我標榜,這一苦衷自然不便和盤托出,因此,他不得不屈從公論,由主戰派大臣們去研究對付金、偽的軍事的規劃,並命參知政事沈與求代擬手詔,假惺惺地表示:“腹心之患既除,進取之圖可議。”
嶽飛奉到這樣的手詔後,立即致力於休兵養卒,蓄銳待敵,並廣泛聯絡中原的豪傑忠義之士,積極籌劃北伐中原的大計。
當年冬天,一直在太行山堅持敵後抗金的忠義保社首領梁興等,率領一百多名驍勇的騎士,渡過黃河,越過長江,來到鄂州晉見嶽飛。
嶽飛就像對久別重逢的老友一般,熱情地接待這位遠近聞名的抗金英雄梁小哥。梁興等向嶽飛報告了淪陷區的情況和那裏百姓盼望嶽家軍北伐的迫切心情。
嶽飛告訴梁興,北伐的時機看來已經成熟,皇上不久前已接受了主戰派大臣們的意見,準備進取中原,並且把全國軍隊一律改為“行營護軍”;韓世忠部駐屯承州,為“前護軍”;劉光世部駐屯太平州,為“左護軍”;吳新部駐屯川、陝甘地區,為“右護軍”;張俊部駐屯建康,為“中護軍”;嶽飛部駐屯鄂州,為“後護軍”;王彥所率領的八字軍駐屯荊南,嶽飛為“前護副軍”。
宰相張浚兼任都督諸路軍馬事,已經把都督行府設置在平江府,最近將要召集各路大將,共同商討恢複計劃。
梁興等人聽了,大為振奮。
嶽飛為了增強趙構的決心和信心,立即將梁興等率部渡河來歸的事情及河北的情況,奏報了朝廷。
接著,嶽飛派梁興等潛伏敵占區,聯係兩河民間抗金組織首領,招募鄉勇,加固堡壘,以待宋軍北伐。當時的抗金領袖李通、胡興、李興等率兵投靠,將金軍的活動情況,以及山川關隘俱實以告。
1136年正月,嶽飛從鄂州防地趕往平江府,參加由張浚主持的軍事會議。
南宋朝廷任命嶽飛為北伐西路軍的統帥,從襄陽出發,直搗中原。
多年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嶽飛興奮的心情可想而知,正當他厲兵秣馬,準備出發時,他70歲的老母突然病逝了。
嶽飛悲痛至極,他對母親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母親雖然是一個普通的農婦,卻深明大義,正是她老人家在自己背上刺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激勵他走上抗金救國的戰場。
他離開家鄉以後,原配妻子劉氏改嫁,是母親在戰亂之中帶著自己兩個年幼的兒子嶽雲、嶽雷輾轉流離。
來到南方以後,生活也一直不安定,有時連飯都吃不上,母親也毫無怨言,最困難的時候,母親還捐出自己的一點家私支援軍隊。
嶽飛對母親也是極為孝順的,隻要軍務得閑,他總是侍奉在母親身邊,端茶送水,無微不至。母親年事已高,又不服南方水土,這幾年來一直多病,嶽飛親自煎藥喂藥,在母親身邊連走路咳嗽都不敢出聲。
母親的去世,使嶽飛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一連3天,米水不曾入口,兩隻眼睛哭得又紅又腫。他立即奏報朝廷,請求解除軍職,以料理母親的後事,不等朝廷回報,便帶了嶽雲,扶著老人的靈柩,由鄂州西上,送往廬山安葬。
一路上,嶽飛光著腳,徒步撫棺而行,沿途的官民,無不為嶽飛的孝行所感動。
嶽飛隆重地安葬了母親,便留在廬山古廟東林寺裏為母親守喪。按照封建社會的規矩,父母死後,大臣必須解除職務回家,守喪三年。
可是,當時南宋的大兵已集中在江淮之間,與敵人的戰爭一觸即發。朝廷正急盼著嶽飛盡快從西路出發,糧草也都集中到了鄂州,在這樣的緊急時刻,怎麼能允許嶽飛在家中守喪呢!
趙構一麵賜給嶽飛銀1000兩,絹1000匹,作為葬儀,一麵又連發金牌諭旨,並派東宮使臣,前往東林寺,敦促嶽飛立刻返回前線。同時降旨嶽家軍全體官兵,令他們一同促請,如果嶽飛不能及時返回前線,延誤軍機,他們也都要受到流放的處分。
嶽飛為難了,他怎麼能忍心讓母親孤獨地長眠在他鄉異土呢!他是唯一的兒子,他不盡孝道誰盡孝道?可是國難當頭,戰事急迫,他作為一軍的統帥,又怎麼能離開戰場而置身在這深山古寺中呢?
嶽飛終於下定了決心。他來到了母親的新墳前,在墳頭上再添了幾捧土,在靈前再燒了幾張紙,焚了幾炷香,跪拜道:“娘啊!兒盡忠便不能盡孝,盡孝便不能盡忠,娘給兒刺字要精忠報國,兒就按娘的話去做,多殺敵人,以報答娘對兒的養育大恩吧!”
就這樣,嶽飛又匆忙趕回前線。當嶽飛於7月份趕到前線時,戰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韓世忠任統帥的東路軍嚴重受挫,停滯不前,負責全麵指揮這一次軍事行動的宰相張浚隻好改變原來的計劃,由進攻轉為防禦。
嶽飛首先派牛皋率兵去攻打偽齊的鎮汝軍。偽齊所派守鎮汝軍的薛亨素有驍勇之稱,牛皋在出發之前卻表示一定要把他活捉了來,獻俘於朝廷。到牛皋從鎮汝軍勝利歸來時,果然就帶來了一個活的薛亨,並全殲了他的部隊,隻有偽齊的五大王劉複僥幸逃脫。到11月內,薛亨被押往杭州的南宋王朝。
自燕京以南的地區,金人號令不行,無法控製。完顏兀術強行征召“簽軍”以對付嶽飛,卻沒人響應。一貫驕橫的兀術不禁歎息道:“我從起軍以來,從未受過這種打擊!”
金大將烏陵思謀以凶悍狡詐著稱,對部下的恐慌浮動也毫無辦法,隻能告誡他們道:“你們不要輕舉妄動,等嶽飛來時立刻就投降。”
金軍統製、統領崔慶,將官李覬、崔虎、華旺等率領部眾,密製“嶽”字旗幟,從北方來投降。金朝將軍韓常也打算率五萬眾歸降。
牛皋繼續揮師東進,橫掃潁昌府,殺得偽齊兵馬潰不成軍,望風披靡。
在派遣牛皋的同時,嶽飛還派遣王貴、郝晸、董先等人去攻略偽齊統治的盧氏縣。董先等人以前曾在虢州地區內活動過,熟知當地的地理民情,所以能馬到成功,不但攻占了縣城,還獲得敵人存儲在那裏的穀物有15萬石之多。
占領了盧氏縣城的嶽家軍,以此作為基地,又分兵西去而攻取了商州,東由欒川縣、西碧潭、太和鎮而攻取了伊陽縣。伊陽與洛陽相距隻有50多公裏路程。
在分兵攻取商州和伊陽的同時,駐紮在盧氏縣的統製官王貴還委派第四副將楊再興等統率軍馬前去收複西京長水縣。
這支部隊於8月13日進抵長水縣界內的業陽,在那裏遭逢偽齊順州安撫使張宣讚部下孫都統和後軍統製滿在,擁兵數千前來拒戰。
楊再興當即分布軍馬,進行掩擊。當陣斬殺了孫都統及其士兵500餘人,活捉了後軍統製滿在和士兵100餘人,其餘殘部盡皆奔潰。
楊再興乘勝前進,於14日到達長水縣界的孫洪澗,在這裏又遇到張宣讚親率2000人馬隔河列陣,便又帶領人馬,把他們打敗,張宣讚的人馬四向潰散。
這天晚上二更時分,楊再興占領長水縣。他把奪到的上萬馬匹和10000餘石糧食,全部分散給當地的官兵和貧苦老百姓食用。
在嶽家軍從襄陽長驅直入偽齊的統治區內之後,南宋王朝的大臣們便又慫恿皇帝趙構移駕建康,借以振作江、淮間的軍事氣勢。
嶽飛的大軍既然已經出動,以張浚為首和主戰派大臣們,便竭力鼓勵趙構移駕建康,以鼓舞士氣。趙構沒有理由推辭,勉強答應在九月一日起程。這天早晨,他由張浚、趙鼎等陪同,前往天竺寺敬香,算是預祝北伐大軍的勝利。
皇宮門前,儀仗、車駕都已排列得整整齊齊。趙構緩步走出宮門,同張浚、趙鼎談著嶽飛兵馬出動的事。他一再強調說:“這是咱們第一次主動出兵,凡事都得謹慎小心,適可而止,不能操之過急。能拿下幾座城池,讓金、齊不至通入過甚,也就罷了。千萬不要戀戰,以免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正談著的,嶽飛部下的武翼郎李遍前來報捷:“嶽宣撫的大軍旗開得勝,已經拿下了盧氏、長水等縣,繳獲了敵人大批馬匹和糧草。”
趙構聽到了嶽家軍新立的這次戰功,雖很興奮,但他卻又擔心這捷報有誇張失實之處。他在途中與宰相執政官們談論此事,說道:
“嶽飛的捷報,恐怕不無兵家緣飾之處。卿等可寫信給嶽飛的幕屬,仔細叩問實情。這並非吝惜爵賞,隻是要了解真相和措置機宜罷了。”
張浚為要證實嶽飛取得的這次勝利,乃是他長時期經營的結果,便答複趙構說:
“嶽飛雄心甚大。現今既已到達伊、洛,則太行山一帶山寨首領必更易通謀。自從梁興等歸命以來,嶽飛的意誌就已十分堅決,就已著手經營進取的事了。”
趙鼎也接著說道:
“河東山寨首領,如韋銓忠等人,雖因力屈暫就金人招安,然還都據險自保,未嚐下山。器甲如故,耕種自如。金人隻是加以防備,實際上卻對他們無可奈何。一旦嶽飛能率王師渡河,那麼這些人必為我用。”
從張浚、趙鼎所說的這些話語,可知他們對嶽飛聯結河朔的戰略決策實際上還都不甚了然。
嶽飛這時已對河北相州一帶的民戶作了很多聯絡工作:凡是那地區中的關隘、渡口上的車夫、舵手,以至食宿店鋪中人,大都已與嶽家軍建立了聯係,因而一切從事於反抗女真統治者的軍事活動人員,在那一地區都可以“往來無礙,食宿有所”。一些出賣彩帛的鋪子以及成衣鋪的人,也同樣有所聯係,隻要一朝有了實際軍事行動,他們便要拿出彩帛來縫製旗幟。
趙構聽了大臣們的話,遂相信嶽家軍所立戰功,並即下了一道《撫問詔》給嶽飛說:
敕:叛臣逆命,屢寇邊陲。長策待時,始行天討。卿義不避敵,智能察微,密布銳兵,指蹤稗將。陳師鞠旅,迸貔虎以憑陵;斬馘執俘,戮鯨鯢於頃刻。遂複商於之地,盡收虢略之城。夫瑕叔盈麾蟊弧以登,勇聞舊許;公子偃蒙皋比而犯,功止乘邱;猶能著在遺編,名垂後世。有如卿者,抑又過之:長驅將入於三川,震響回驚於五路。握兵之要,坐圄累捷之功;奪人之心,已懾群凶之氣。精忠若此,嘉歎不忘。故茲撫問,想宜知悉。
在南宋王朝作諫官的陳公輔,聞知嶽家軍所取得的這些勝利,也向趙構上了一道《論已破汝、潁、商、虢、伊陽、長水,乞預防虜、叛會合之計奏劄》,其中有雲:
恭維陛下以九月初吉鑾輿順動,將撫巡江上之師,六軍已行,而京西嶽飛先已蕩平汝、潁,既而連破商、虢,又取伊陽、長水,捷音五至,中外稱快。
做江西安撫大使的李綱,在接到嶽飛幾次告捷的書信之後,也在寫給嶽飛的一封信中說道:
綱谘目,再拜宣撫少保麾下:自聞大旅進討,不果通記室之問。層承移文,垂示捷音,10餘年來,所未曾有,良用欣快!伊、洛、商、虢間不見漢官威儀久矣,王靈乍及,所以撫循之者無所不至,想見人情之歡悅也。所願上體眷注,乘此機會,早建不世之勳,輔成中興之業,深所望於左右也。
嶽家軍這次進軍所獲得的勝利果實,確實是“中外稱快”,將士們的士氣也十分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