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鏟除網絡謠言的毒瘤(2 / 2)

信息公開與網絡謠言的博弈態勢

近年來的多數網絡輿情熱點,一旦涉及貪汙腐敗、“官二代”、“富二代”等敏感話題,一些未經證實的猜測,就會導致更多人信以為真,如河北大學交通肇事案、郭美美事件、“7·23”甬溫線動車事故中等均出現過大量未經證實的信息。這一方麵說明,在社會轉型期我國改革發展中麵臨很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另一方麵,信息不透明和網絡傳播能力從不同方麵放大了社會矛盾隔閡。

另外,一些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由於權威信息發布不及時,網絡謠言隨即滋生蔓延,混淆公眾視聽,誤導受眾,甚至可能造成社會恐慌,如非典疫情、河南鈷60事件、雲南曲靖鉻汙染事件等。

近年來,不少網絡謠言和炒作還來自於“網絡推手”的一手包辦和策劃。網絡推手、網絡打手和網絡公關善於策劃和包裝,通曉網絡的操作規則,熟悉大眾的接受心理,利用網民人氣和把關力量對網絡輿論產生影響,並逐漸走向組織化、規模化和商業化。如“以醜為美”,打造各種網絡紅人、製造熱點話題等。網絡推手還巧妙地借用我國現階段的社會心理環境,急功近利地以透支公信力為代價,有目的地實施短期行為,如2010年農夫果園砒霜門事件、霸王洗發水致癌事件、章光101事件等,都被媒體指出疑似競爭對手在幕後攻擊。

今年以來,在全國範圍產生影響的網絡輿情和網絡謠言多發地區分布也不平衡。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網絡輿情與謠言多發並存,在一些突發事件信息中,還出現很多無效、甚至適得其反的信息發布,激化了矛盾。因之而起的謠言本身就反映出對相關部門的長期不滿。另外,近年來,涉外輿情在互聯網上多發,一些未證實消息“出口轉內銷”,也引起輿論關注。

隨著網絡影響進一步擴大,互聯網環境逐步得到治理,政府部門和企業對於網絡輿情的逐步重視以及新聞發言人製度的建立,促進了信息公開。盡管網絡謠言仍時有發生,局部領域和地區仍然很嚴重,但整體局麵有所改觀,在涉警輿情和黨政機構方麵跡象最為明顯。

信息透明的常態化趨勢

近年來,網民通過自媒體發布各種信息和言論,涉及有關部門、企業、組織和媒體,隨即對消息真實性進行驗證、調查或“辟謠”,已經成為並將長期成為社會監督的現象。這種趨勢也改變了過去傳統媒體時代的社會輿論格局。

在新時期,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和參與權將受到更充分的尊重和保障。與之相對,權利與義務也要實現法律上的對等,如果網民的自由表達可能傷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甚至嚴重傷害了公共利益,這種自由就應該受到法律的製約。值得肯定的是,我們也從近年來的大量案例中看到政府和企業信息公開透明化的努力。

網絡輿情應對和突發事件處置相結合,網上問題在網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妥善解決,理順信息發布和輿情溝通機製,將從根本上改善我國互聯網生態,避免網絡謠言的危害,進一步提升創新社會管理水平。

為防控網絡謠言的不利影響,政府和媒體機構主要通過加強輿情監測和預警機製,密切跟進網絡熱點議題;針對可能引發社會恐慌的謠言,及時發布官方權威信息,消解公眾的疑惑和不安等。但整治網絡謠言又往往是一個係統的社會工程,社會各界隻有通過不斷的努力,在互聯網製度建設、媒體自律、法律監管、各種新技術手段和公民媒介素養教育等方麵共同加大力度,才能有效預防網絡謠言的產生,防止其對社會造成巨大的負麵影響,營造和維護更加規範有序的互聯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