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從一妻多夫製說開去——婚姻製度的變遷(1 / 2)

婚姻其實也是一個經濟實體的組織形式,所以和其他的經濟實體一樣,它的組織形式也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對婚姻市場的分析也離不開對社會經濟現實的分析。

在原始的母係社會裏,為什麼實行的是一妻多夫製呢?因為受當時認識條件的限製,人們還不知道生育的秘密,人們隻知其母不知其父,女人有子女,男人沒有子女。女人們很容易以她為中心組成一個集體,在生產力非常低下的當時,脫離集體的個體是很難獨立生存的。所以,當時的女人由於兒女多,她們就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具有生存的優勢,她們在原始社會的氏族中因此而占據統治的地位。而男人隻能依附於一個女人才能生存下來。所以在那個女人占統治地位的時期,實行的是一妻多夫的製度。這是由當時男人和女人不同的社會地位決定的。

到了原始社會的後期,封建社會的初期,人們逐漸認識到了生兒育女的秘密,不僅知道母親而且知道父親,這個時候由於避孕技術根本就不存在,女人受到月經、懷孕問題的困擾,根本不能從事野外的一些艱苦勞動,獲取生活物質的勞動主要是依靠男人,所以在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組成的家庭裏,男人成了生存的支柱,因而男人也成為社會的主宰者。隨著社會的發展,男人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女人的社會地位越來越低,甚至女人已經成為了男人的附庸,離開了男人女人根本不能單獨在社會上生存。在這個社會條件下,有能力的男人開始娶一個以上的女人,開始了一夫多妻的製度。因為很多家庭中的女人沒有生存的能力,而很多社會上有地位、有能力、有金錢的男人有能力養活一個以上的女人,所以這個時候社會對一夫多妻的製度也是認可的,畢竟它解決了當時難以解決的一個社會問題。

到了近代和現代,婦女解放的浪潮已經席卷了世界,還由於社會勞動生產條件的逐漸改善,現代化水平的提高,避孕技術的普及,女人已經從“生育機器”的桎梏中解脫出來,能夠在社會中從事很多勞動,尤其是在發達國家,男人和女人在社會、政治、經濟等等方麵已經取得了和男人相同的地位,女人依靠自己的勞動完全能夠獨立生存,經濟上已經獨立,而不需要依附於一個男人。這個時候,一個男人想要找兩個老婆就比較困難了,因為女人不希望和另外的女人共同擁有一個男人。所以一夫一妻的製度開始在市場經濟社會裏成為了主流。其實並不是什麼文明程度提高的問題,而是由經濟發展所決定的一種必然結果。

那麼既然男人和女人都能夠獨立生存了,為什麼還會有婚姻和家庭的需要呢?其實這還是由現代的經濟狀況所決定的。

首先,分工和協作能提高家庭的勞動生產率。人的生活本領各不相同,尤其是男人和女人由於生理特點的不同,由於社會發展過程中約定俗成的分工,使男人和女人的勞動形成了非常分明的社會分工。女人更適合做家務,男人更適合幹重體力工作。在市場經濟不夠發達的社會狀況下,如果一個人單獨生活,所有的工作都一個人完成,就會增加社會的交易成本,浪費社會資源,降低社會生產效率。所以男女組成家庭符合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經濟的需要。即使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現在,我們仍然不可能將所有的商品、服務都從市場上取得,就是說男女分工協作仍然是社會的必然選擇。

第二,男女結婚,組成家庭也符合經濟學中的契約理論。婚姻其實也是兩個人簽定的一個永久性的契約。雙方在契約的約束下為對方提供服務,一是滿足對方性生活的要求,二是陪伴對方,減少彼此的孤獨,給對方帶來快樂。雖然這些東西人們在婚姻以外的市場上也能夠得到滿足,但是不斷地變換交易對象,就需要不斷地進行尋找交易對象的過程,就需要不斷地進行談判,這樣會增加很多風險,增加很多成本,不如一個永久的、長期的契約更安全、方便、節約。所以社會中的男男女女選擇了婚姻,社會的成文法還是不成文法也都認可人們的這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