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GDP並不能說明一切——核算財富的新方法(2 / 2)

1995年,世界銀行曾經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評估各國財富製定了一套新的計算方法。它從自然資本、產出資本、人力資本三個方麵來綜合計算。按著這種計算體係計算,我國在192個國家中排在倒數第31位,主要是因為我國自然資源匱乏、人口數量龐大。而且,我們的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比較嚴重。1999年3月,中國科學院作出了《199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我們震驚地看到,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國的人類活動強度具有明顯的破壞性,甚至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至4.5倍;平均每人每年搬動土石方數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4倍。從隋代至今的1300年間,中國的人口從約4600萬增加到12億(1999年數據),而每年平均災害的次數也從0.6增至3.9,為原來的6.5倍;我們的農林牧礦等12個大類行業的發展成本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本來花1美元可辦成的事,在中國要花費1.25美元。為什麼?因為我們還很窮,我們手中缺少金錢,我們的人口太多,我們的資源人均水平太低,我們的人口素質太低,人們要生存,就隻有采取最落後的方式向大自然索取,對大自然進行掠奪性的開發。惡性循環,導致我們的資源環境每況愈下,國家的財富越來越少。

一些發達國家仰仗手中有錢,他們寧願花錢向國外購買他們需要的資源,也不去破壞自己的環境。因為他們知道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等的存在對自然環境所起到的調節作用、所創造的財富,比之將它們簡單地作為資源使用掉不知要高出多少倍。環境被破壞之後,要想恢複原來的水平,我們往往要付出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代價,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然而,當貧窮困擾著人們生存的時候,人們想到的隻能是眼前。

所以,當我們陶醉在GDP增長率達到9.5%這種美好的情景中的時候,不要忘記,9.5%的背後還有很多對環境的汙染和對生態的破壞並沒有計算在裏麵。我們的發展,我們的經濟增長有一部分其實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它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以“保持自然,崇尚自然,促進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綠色時代,GDP的綠色測算方法將使人們進入一個對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的時代。

相信,綠色GDP也必將成為測算國家或地區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財富的新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