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九州新客(1 / 1)

《月都花落,滄海花開》整部書的靈感,最初來自於深夜的一滴水。

可能你聽了會覺得匪夷所思:看見一滴水,也可以寫成一本書?說來有些詭譎,我所有幻想小說的構思,都是從一個很普通的事物開始的。記得那個晚上我坐在房間裏看書喝水,正巧讀到《初月賦》裏那一句:“無笥篋之團扇,有虛空之半輪。”這滴水滴落在桌上,我打開窗子,又剛好看見窗外有一輪明月,和書中描寫的一模一樣。當時我就跟一酸秀才一樣,感慨了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隻是月常不老,人愁老。相比遙遠的月亮,這滴水和人一樣,都是如此渺小。但若水滴不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海,恐怕就不會再畏懼月的遙遠與偉大。月與海,日與天,江山川河,才是永恒的東西。隻是這些東西往往都沒有感情,就如明月與滄海,它們兩兩相望,卻永無交集。大海廣袤無邊,卻不論在哪裏,都得仰望月色。月光照著海,灑下銀輝,卻永遠也無法探索海的深邃,如此一來,似乎是一件有些傷感的事,就好像兩個相望不相交的人一樣……

想到這裏,一個故事在我腦中開始嗖嗖成型:月亮,月都。大水,滄海。小水,洛水。大海,司海的神靈。水滴,眼淚。相望不相交,跨越千年的思念。不到五分鍾,《月都花落,滄海花開》的最初構思就有了雛形。

當然,初步構思到寫完一個故事,需要很長時間積累、構架、書寫、修改。寫《月都花落,滄海花開》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想就是:中國有這麼長的曆史、這麼多文獻,真是太好了。能完成這本書,也要非常幸運我是個中國人,能讀懂《山海經》《神仙傳》《史記》。

記得以前,我在讀曹丕詩集的時候,發現那本書的出版社還出了上百本經子史集,在這些書目裏,我看見了杜牧、王安石、柳永、唐伯虎、李賀等名字,還有高中時就很愛讀的經典文獻,諸如《左傳》《尚書》《詩經》等等。當時真是激動壞了,跟朋友說這裏的書我全部都要買下來。朋友說,你啊,不生在古代真是可惜。我想了想說,不行,古代沒有網絡,沒有抽水馬桶,重點是,回去以後古籍就沒現在這麼多。對方立刻被我打敗,扶額說你當我沒說過。

一直以來喜歡讀古書,很大程度上,我是受到了父親的感染。從記事起,我就記得家裏書櫃裏有完整的《資治通鑒》和《史記》。隻要父親一閑下來,就會去讀這些書。他還喜歡跟我講很多曆史故事。他最喜歡的曆史人物是曹操和康熙,從而也影響了我。所以,古風小說也一直是我的心頭愛。從2011年寫完了《奈何》到現在,也有三年多的時間,沒有再寫下一本完整的古風作品。這一部《月都花落,滄海花開》又剛好與《奈何》息息相關,是屬於同一個係列“碧落華緣”的故事,不過劇情更長一些,時間跨度也很大。最初這份稿子有三十萬字,被我刪刪改改,修成了二十多萬。在這方麵,我經常被朋友說是“可怕的處女座”,對自己的文章下手都這麼狠。

最開始,這部小說的名字是《溯昭辭》。溯昭指的是主角洛薇的家鄉,被上古之神創建的洛水之都,所以結局裏才會有一句“人麵桃花辭溯昭”。但經過與編輯商量,覺得另一個選擇《月都花落,滄海花開》會更貼切,因為月都指的是我們可愛的青發雪膚小王姬,滄海指的是青袍黑發胤澤神尊,剛好洛薇篇和胤澤篇分別代表這逗號前後的四個字,這個名字似乎也確實更加貼切。不過,沒有看完前文,不可以偷偷跳到胤澤篇看劇透哦。因為我知道,看完胤澤篇你肯定還會回來翻看正文的。笑。

最後,謝謝你選擇了這本書。與《奈何》的陰間鬼界不同,這一本的背景主要發生在靈界、九州與仙界,希望它能帶給你不同的感受。同時,還要感謝華夏文化曆史,給我們提供了那麼多靈感與素材,讓我們這群熱愛文字的人,享受到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快樂。

君子以澤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