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新台幣雲門舞集和韓舞麟(1)(1 / 3)

接近歲末,遇到兩件快事。一是經過台灣同行們的熱心奔走,我赴台的心願即將實現;二是“雲門舞集”在京滬演出“新傳”,引起轟動。兩件事接踵而來,使我更信宿命論。並覺得曆史運行自有其軌道和速度,興衰分合,常出乎人們意料。

數年前我在香港時,施叔青熱心的把我一篇小說拿到台灣“中國時報”上發表了,她問我:“稿費要什麼錢?要美元還是港幣”?我說:“要新台幣”。她奇怪地說:“你要它怎麼用”?我說:“我相信總有一天會到台灣去,總會有用到新台幣的時候!”她笑著罵了我一句廣東話:“氣性!”也就是精神病。我一笑。本來我就沒當真,在我心中去台灣不比上月球的機會多。

我看“雲門舞集”演“新傳”,是8年前在香港。天天在商業文化、租界風俗中呼吸,突然看到台上的人穿著祖傳的中國衣服跳紅綢舞,扭秧歌,令我激動流淚。閑幕後我隨詩人戴天到休息室去看林懷民先生。我說:“真可惜,這麼好的演出。我隻能在香港看到,我希望你們到大陸演出。在大陸你一定會找到知音。”林先生說:“我也想去大陸演出,誰知要等到哪一年呢?”後來聽說因為經費困難“雲門舞集”停辦,林先生去了美國。我認為大陸觀眾永無機會再看到“新傳”,著實為此歎息了幾天。

兩件事情突然都成為事實,我懷疑地球的轉速加快了。回想起第一次台灣作家戲劇性地見麵,就像發生在昨天。

9年前,我去東京參加國際書會。臨行前聽說台灣作家也去參加,我好緊張。既不知該與他們怎樣相處,又很想和他們見麵交談,為我關切的兩件事尋找答案。

一件是私事,我太太兄弟姐妹叫舞鳳、舞鶯,哥哥叫舞鷹。這一年大陸某雜誌發表一幅台灣畫家的油畫,署名是“韓舞麟”。同事指著這名字跟內子開玩笑說:“這是你哥哥吧!你不是隱瞞了台灣關係吧?”“文化大革命”期間,有親屬在台灣者,有說不清的麻煩。她一聽嚇得連連搖頭說:“無冤無仇,這玩笑可開不得。”回家後她把此事講給家人聽,我嶽母聽了大驚。悄悄說:“你是有個堂兄叫舞麟呀!抗戰時二叔與你爸一同離家,途中失散,多年沒有消息。也許他們真到了台灣吧”?她就叫我見到台灣作家時打聽一下。

另一件事就帶點公事的味道了。70年代末我寫了篇小說叫《尋訪畫兒韓》發表在“人民日報”。不久舉行評獎,取得了預選資格,後來卻又被撤掉了。我找熟人打聽落榜原因,才知道(傳說)該作品有“抄襲之嫌”。我說抄襲之作敢登在《人民日報》上嗎?答曰“抄的是台灣作品。大陸人沒機會看到,故存僥幸之心”。“文化大革命”中連偷聽海外廣播都要治罪,我把台灣作品抄來公開發表,這麻煩怕小不了。便深居簡出作聽候發落狀。誰知此後倒也再無人提起。我又找朋友打聽。朋友告訴我:“經過研究,認為你這些年被監督勞動,不會有機會讀到台灣書刊。這題材帶有傳奇性,兩岸都是中國人,聽到相同的傳說,寫成撞車的作品也是可能的。不過為了省點麻煩,以不給獎為好……”我問是和誰的作品撞了車?那作品什麼名字,朋友說他也不知道。

這筆糊塗官司反引起我要讀台灣作品的興致。女作家韓秀來北京。聽我有些願望,送我一堆台灣小說,我才找到被我“抄襲”過的《紅絲鳳》。也才領悟了林海音、陳映真、朱西寧、餘光中、洛夫等作家的風采。讀林海音的作品像聽姐姐講往事,陳映真又使我進入了一個即相似又陌生的環境,而朱西寧和司馬中原,頗有一見如故,似曾相識之感。最大的收獲是我不再為“抄襲之嫌”感到委屆,因為我發現兩岸作品,不論是內容上、寫法上,以至某種心態上,有“抄襲嫌疑”者,絕非惟我一家。一個祖宗的子孫,一個科班的徒弟,許多思維模式,觀念心態,措辭用語,甚至連弱點、毛病,也像一個師傅教出來的。

為此,我願有機會和台灣同行見麵,增長一些對台灣文學的了解。但真的有機會見麵了。卻又緊張起來。甚至有種說不明白的顧慮。

到達東京後,東道主舉行盛大招待會,歡迎全體客人。我就趁機會找台灣同行。在一片西裝革履,歐衫美裙,中國人、日本人,朝鮮人,蒙古人鼻子都一般高,皮膚一樣黃,要分辯出那一位來自台灣,得有點福爾摩斯的本事。正感絕望之際,遠處人影一閃,竟看到一件中國對襟小褂,在西裝堆裏鶴立雞群。這是台灣來客不會錯了,想前去打招呼卻又怕討沒趣,遲疑間就碰著了一位小姐後背,我忙用日語道歉,女士一笑,用標準國語說:“別客氣。”我聽了一愣,她又笑笑說:“我是華嚴。”久聞大名的華嚴就這麼突然出現在麵前,兩岸作家就這麼開始交談了?我還有點轉不過勁來。她看出我的窘相,指著我胸前名牌打趣道:“您不必自我介紹,鄧先生,這寫著呢。”這時,穿對襟小褂的朋友正湊了過來。華嚴向我介紹說:“這是羅青。”羅青的詩和畫我在一位美國外交官家見過,印象極佳。我說:“老遠看到這身褲褂,就知道是中國人,沒想到你就是羅青。”華嚴說:“你在遠處鄧先生就看見了,我就站在他身邊,他卻目中無人。”說得三人都笑起來,這一笑,折磨我多天的疑慮和緊張就打消一半。

我跟羅青談得滿投緣,他約我第二天共進早餐。在餐桌上閑談起自己人之間的話題。羅青熱情真誠,沒有我那麼多疑慮,談到和大陸作家在海外相遇,發生過不不愉快的事時,他很動情的說:“在外國人眼中我們都是中國人。多一點商量少一點誤解和爭吵不好嗎,何必叫外國人看笑話?”他叫我原諒他的直爽,其實正是他的直爽使我感動。回到房間,我和老作家柯靈談了我的看法:兩岸隔離太久,有點誤解難免,某些觀點不同也屬正常。但同胞之情高於歧見。應當以誠相待,求同存異,以和為貴。柯靈說:“我同意。大家見麵的機會難得,要互相多尊重。我們倆從自己做起好了。”

這天到金閣寺參觀,我正一個人順湖邊散步,後邊追上一個戴貝雷帽。叼著煙鬥的藝術家。他走近我身旁時問道……“你是鄧友梅先生吧?”我說:“是啊,您是……”他伸出手說:“我是王藍。羅青跟我談到了您。”我趕緊說:“我跟他打聽過你。我看過您畫龍點睛京劇人物,非常喜愛,跟關良是兩種風格。”他說:“謝謝。我看過名單上對您的介紹。原來您也是天津出生,咱們老鄉!”我說:“是嗎,您什麼時候離開天津的?”他說:“上完中學走的,我是究真中學的學生。”我忘形地拉住他的手說:“有這麼巧的事!我也是究真的,我上附小,跟中學走一個大門……”他也感到意外,高興的又裝上一袋煙,並問我:“你抽不抽煙?”我說:“以前抽,現在忌了。”他聽完大笑:“沒錯,就咱們天津人管戒煙叫忌煙!外邊人想冒充都辦不到。”我倆聊得熱乎,把猜疑、禁忌全扔到了九霄雲外。到看歌舞伎時產我幹脆隨他坐在台灣作家中間,沒有初見麵時那別扭勁了。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跟王藍談話引得我掉了淚。我問他:“你既是作家又是畫家,跟您打聽個人知道嗎”?他說:“誰?”我說:“台灣有位畫家叫韓舞麟嗎?”他說:“韓舞麟,還算是我的學生呢,羅青也認識他廠我問:“他的原籍是不是揚州人?”他說:“好像是的。”我說:“他父母都健在嗎?”他說:“他健在。對了,他家是揚州人。父親是位美術教員。母親是演員,現在還常常拍電視劇呢。”我壓低聲音說:“這麼說,他確是我的內堂兄了,你回台灣替我傳個話,他伯母一直惦記著二叔全家,要我打聽他們的地址。我嶽父叫韓北屏,是位詩人,已經不在了,嶽母還健在……”王藍聽了很動情。回過頭對羅青說:“鄧先生是韓舞麟的妹夫,一定把這話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