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新台幣雲門舞集和韓舞麟(4)(3 / 3)

新中國成立,換了製度。我國交通事業完全以為人民服務目的,工作人員都無私奉獻。鐵路加了許多條,公路擴展了許多裏。民航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連普通勞動人民也能空中旅行,用老北京的話說叫“老媽坐飛機,抖起來了”!中國人的“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不過,若拿樹來作比方,光是“根本”變化,樹梢上缺枝少葉,怕是不好乘涼的。我們這棵“行”的大樹,枝枝節節大部分都好。隻是還有“個別”,缺枝少葉的地方。雖然隻是“個別”,可就夠老百姓喝一壺的。

前兩天單位有兩位領導從南邊回京,啟程時是請當地機關從火車站買的軟臥車票。到北京一出站,被查出票是假的!不僅被罰款,而且受了頓教訓。雖然買票的錢被罰的錢全由國家報銷,公家罰公家,互通有無。但叫人想不明白:憑手續,拿證明由辦事機關從車站買來的票都假,此地車站買票到彼地車站挨罰,這錯誤叫乘客怎麼改正法呢?

去年到老撾訪問,同行的是兩位某省老作家,都是鶴發童顏的老人了。不知什麼原因,其候機室與別的國際航線不同,是在樓下一處小廳中。連水也無處喝。這也沒什麼,大家說閑話解悶就是,我就利用這時間跟大家談有關出訪事項。正談到要維護國家尊嚴的問題,忽然一位比我兒輩還年輕的工作人員厲聲喊道:“別聊了,到樓上找人去!”我奇怪地問:“我們的人都在這兒,去找誰?”他說:“你們的人齊就行了?還有別人呢?去,到樓上喊一下,把坐這班飛機的旅客都招呼下來,我要清點人數”!一刹那間我真以為又回到了紅衛兵專政的時期。兩個小時候到達萬象,看到老撾有關領導人和我國大使都來迎接,有人就感歎地說:“都說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咱們相反,一離開家就值錢了!”

可見光有交通工具,不等於中國人的“行”就進入了先進時代。在“行”的事情上,也得兩個文明一起抓,而且兩手都要硬。我還要說我們的交通業“根本”是好的“這隻是枝節。

枝節好的我也見過。有次我送日本作家水上勉回日本,在上海候機。正坐著談話,從外邊走進四個穿著航空製服的“全日空”工作人員,手裏捧著鮮花,直走到水上勉麵前,啪的一聲集體行禮,把花獻到他麵前說:“聽說先生要乘我們飛機回國,我們感到非常榮幸。請接受我們的敬意……”水上勉馬上眼圈都紅了!連說:“從你們身上我感到祖國的溫暖!”

我不是專找外國例子來貶低我們自己。我沒有那麼崇洋媚外。我不會忘記論根本還是我們好。隻想說若枝節也好,會讓人更愉快。

我們的民航也確實在改進。今年開政協會時,有位女委員發言給民航提了點意見,第二天民航部門的領導人就來了解情況,及時做了處理,不僅退了錢,還把那家公司領導也從外地召來賠禮道歉。這件事在政協委員中引起極大感動,大家為此增加了對民航業改進工作的信心。今天在這裏我想借機表示敬意,並相信這種負責精神並不隻是表現在政協委員身上,對所有乘客都一視同仁。

東安市場百年雜憶

遊客到北京一定要去王府井。這條街算得老北京商業大街代表。王府井所以成為取得此榮耀,因為它有個東安市場。是北京城最早出現的現代商場。要問東安市場開張多少年了?不多不少,到今年正好100年。

市場開張100周年,本是喜慶事,隻是要提起東安市場的產生過程又不得不聯係到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的恥辱,總讓人有點別扭。

本來北京東城的商業集中地是東華門大街。它的東邊是八旗兵的操練場,每天操練完畢,營官,管帶們逛到這兒順便買東西。往西走是紫禁城的東華門,文武官員上朝退班。騎馬坐轎由此經過,看見喜歡的物件隨手就買兩件。大點的商戶花錢送禮跟太監們套點關係,還可以混到塊“腰牌”,帶著商品到進宮去“串朝房”。太後老佛爺看上眼的東西,賜銀子是不打價的。可是庚子年一場橫禍,八國聯軍連燒帶搶,把個北京城砸把得牆倒屋塌,連練兵場都給徹底毀壞蹋平了。

到了1903年,也就是光緒二十九年,賣國條約上簽了字,換來了暫時和平,慈禧老佛爺從西安逃難回來,一看東華門大街已變成破磚爛瓦,作買賣就攤了幾個地攤,既心酸又掃興。不管割了多大地,賠了多少款,皇宮門口這點麵子總還得維持呀!別的事先不管,立刻傳旨修整京城市容。先把皇城根附近整修得像個樣子。

要施工就得把擺小攤買賣家趕走!可是全趕跑了,宮裏府裏要用點什麼東西找不到地方買也不行。最好把商販們集中到一個地方,商家也有生意作,用家也有地方買。可上哪兒找這麼大塊地皮呢?還是老佛爺英明,一眼就看到了金魚胡同南邊被鬼子大炮轟毀的《練兵場》:八旗兵在那裏練了幾百年,都沒經住洋槍洋炮,北京城被占了,《辛醜條約》也簽了,練兵場還修個什麼勁?再練也是白練。得了,幹脆在這兒擺攤做買賣吧!一道令下,就把皇城根前擺小攤做買賣的全趕進了練兵場。雖然隻是個市墟,可也要起個名字。地屬東城,又求平安,就這麼被逼出來個“東安市場”。

本來事出無奈,卻是歪打正著,帝國主義用兵船洋炮打開中國大門同時,也給這個封閉保守的帝國帶進來市場經濟之風,商品社會之氣。過了兩年,中國最後一任封建王朝垮台了,最早出現的“東安市場”卻旺盛了。

散落街頭的小攤點,湊成一堆就成了大集市。攤越多越招客,客越多越引商,不到十年,形成了南北一條正街,東西四條胡同為骨架,以“暢觀樓”,“丹桂茶園”,“東安樓”,“南花園”,“雜耍場”等商家為重點,有300多個行業,600多家商場和貨攤的大商場。要購物,布匹服裝、日用百貨、玉器古玩、珠寶鑽翠、應有盡有。想休閑,聽戲,有吉祥,丹桂兩家茶園,東西分立。老北京人泡上一壺茉莉香片,眼睛微閉,細品台上名角們的西皮二黃。丹桂的頭牌是梨園名宿譚鑫培,吉祥的挑班是藝壇新秀梅蘭芳。梅蘭芳排頭一次排時裝戲“孽海波瀾”,在這裏一炮打響,天天客滿。一時間吉祥的上座率竟超過了丹桂。譚老前輩既為梅的成功高興也多少有點失落感。有天梅蘭芳去西郊戒壇寺燒香,正好碰到譚鑫培在那裏閑遊,梅蘭芳趕上去請安,譚老先生笑著說,“好啊,你小子又趕到我這來了”!

老北京的普通人最早品嚐西餐,多半也是在東安市場。那裏最早開了兩家西餐廳。一家可能是跟天津聯號的叫“其士林”,名氣很大。一家本地創辦的叫“國強”。這“國強”卻有點洋為中用的勁頭,賣的雖是西餐,布置保持中國茶樓原狀。八仙桌,硬木椅,服務員穿白長衫,絕對保持民族風格。既然在這裏完全體會不到西餐館咖啡廳的風格情調,為什麼其生意還挺紅火呢?這可能跟中國人重視食品滋味多於餐飲環境有關。60年前在這裏掌灶有位師傅,做德國菜非常拿手,據說北洋政府時的黎元洪總統,都專門騎馬到這裏來吃它的“鐵排雞”,“鐵排雜伴”,飯後還加上一杯濃咖啡。

東安市場轉眼間開業滿百年了,外部建築造型,內部經營品類,隨時代改變,今天改建後已很難想象它當年的麵貌。但人們會記住這裏是北京人走向新潮生活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