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區O2O:看上去很美(1 / 1)

社區O2O:看上去很美

互聯網+

作者:葉玲莉

社區O2O解決了社區商業“最後一公裏”的問題,實現了線上商業和線下服務的互補,把消費送到居民家門口,但是當前的發展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人們對O2O已經不陌生。社區O2O,是以社區為中心展開的生活服務平台,涵蓋眾多門類,如快遞、社區信息、生鮮、外賣、家政、家教等。

從2003年開始,以大眾點評網、趕集網、58同城等為代表的一撥生活服務類網站啟動了O2O生活服務市場。據艾瑞統計,2013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達4.7萬億元,預計到2017年,市場規模將達7.3萬億元。

作為本地生活服務的“連接器”,社區O2O對家庭生活方式的滲透,在信息獲取、商品交易、服務實現、社交互動等方麵,將家庭與商業服務之間做一個“連接”,其商業模式的本質是B2F(Business to Family),目前已成為眾電商巨頭角逐的新戰場。

目前,參與社區O2O的企業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連鎖便利店為中心、服務於消費生活的企業,如順豐嘿店、貓屋、京東拍到家、蘇寧雲商。此外,由於零售市場開始縮水,傳統零售商也開始試水社區便利店O2O,如沃爾瑪、深圳天虹。此類企業以實物銷售為核心,因此貼近社區的便利店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還有一類是以物業和周邊生活信息服務為核心的企業,如萬科的“住這兒”,獲得天使投資1億元人民幣的叮咚小區,做大黃頁的小區無憂,主打技術流的小區管家,迅速上市的彩生活,以及家政垂直類企業雲家政、e家潔。對於此類企業來說,本地化服務在於將周邊零散商業整合到線上和對服務的長期把控。地產、物業對於此類服務有天然優勢,但需要完成傳統管理方式到線上整合的轉變,以及對周邊商業的整合。而互聯網公司專門做這個產品,則需要與物業公司、街道對接。

盡管社區O2O發展潛力巨大,但發展起來仍存在諸多問題:盈利模式不清晰。一般社區隻有500戶左右,用戶數量少,單個社區的市場價值不夠大。目前尚沒有一種模式可以提供穩定的收入,整個社區O2O尚處在摸索期。社區環境不同,無法標準化。每個社區的周邊環境都不同,居民屬性也存在差異,所以無法形成標準化,複製推廣難度較大、成本高。線上線下結合度不足。社區服務O2O還處在發展初期,目前還沒有一種模式的線上線下結合度可以滿足用戶需求。居民認可度不夠。如果企業規模小,知名度不高,則無法取得居民信任。在社區建設實體服務點時,經常遇到小區門難進、審批慢、多頭監管煩等難題。

雖然問題眾多,但不能否認社區O2O市場前景誘人。當有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入場之後,行業發展將會逐步邁入成長階段。我們認為,O2O行業當前最重要的是做好服務落地。

社區O2O,不管以何種模式切入,最後都要落到“服務”上,也就是說,企業能否切實給用戶帶來應有的價值。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建立自己的線下服務店,但這還遠遠不夠。服務店隻是一種運營形式,最重要的還是要完善的運營體係和服務流程。企業能否給用戶提供“實用、便捷,省心、信賴、安全”的服務,是衡量一個平台價值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