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企業大航海時代來臨?(1 / 1)

互聯網企業大航海時代來臨?

商業

作者:何懿文

在國內市場血拚過的BAT三巨頭,如今開始計劃將自己的核心業務“平移”到海外。“國際化成或不成,騰訊這輩子就這一個機會了。”馬化騰如此悲壯地說。

持有類似觀點的還有APUS創始人李濤。李濤認為,中國互聯網市場正迎來“第四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新浪、搜狐、網易的崛起和趨於平庸;第二次浪潮是騰訊、百度、阿裏巴巴這樣的公司崛起;而像360、獵豹等一係列市值和估值在百億美元和數十億美元、體量更小、業務更靈活的互聯網公司則可以看做是“第三次浪潮”;至於中國互聯網的第四次浪潮,從本土市場角度看,是“打通線上與線下流量”的O2O,從全球視角來看,則是中國互聯網國際化。

為什麼中國的互聯網企業認為國際化時機已然成熟?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中國互聯網企業開始膨脹的自信。中美互聯網產業的地位似乎在發生微妙的反轉:曾經是學生的中國企業正在從模仿變成超越,至少從中國市場看是如此。另一部分原因則來自於中國互聯網市場格局固化帶來的生存壓力。據奇虎360的統計,和美國相比,中國互聯網市場格局已趨近於“壟斷”態勢。數十萬家公司在這裏與BAT等巨頭爭奪8億用戶,整個行業已經到了白熱化階段。反觀美國,那裏的市場氛圍更為清淨、更為純淨,市場的利益格局也更為多元化。此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富人開始尋求在海外安置資產及獲取醫療、教育、旅遊等服務,這就為中國互聯網企業布局海外帶來了動力。

不過,中國互聯網企業的遠航卻未必一帆風順。雖然UC、獵豹、WeChat、APUS都說自己在異鄉的日子過得還行,但風光之下其實隱藏著不少心酸事。美國股票分析網站Seekingalpha近期的一篇文章稱,業界傳言微信在美國的推廣花費了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73億元),但由於沒有引起強烈反響這一計劃目前已被擱置。

看來,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想要在美國“吸粉”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文化隔閡、核心競爭力缺乏導致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缺乏後勁。

雖然如此,中國企業還是以大無畏的精神奔赴美國市場。奇虎360開始在美國市場推廣其安全軟件,有消息透露,百度也正考慮參與美國安全軟件市場的競爭。為啥中國企業如此“任性”地要出海?或許原因正如馬化騰所說,國際化成或不成,“這輩子就這一個機會了”。這也許正是當前中國互聯網大咖們的主流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