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吳大師強於別人的並不是技術本身,而是他的開放性思維。他心目中的“棋理”不是傳統的“棋理”,而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棋理”。是時代造就了吳清源,就如同當年秀策的“黑先不敗”,吳清源在不貼目時代的高勝率提升了圍棋的理論水平,尤其是為白棋的爭勝打開了一條主動之路,而不是像之前的緊跟對方,等待緩手或失著。如果單論棋的技術,吳大師自然極為出色,但並沒有強到可以淩駕於所有同時代高手之上的地步。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貼目時代來臨後,吳大師的戰績反倒不及以前那麼醒目了。因為有了貼目,圍棋理論發生了重大變革,甚至可以說,貼目的圍棋與不貼目的圍棋就是兩種圍棋。白棋沒有必要再去走過分招法了,隻要按部就班布陣行棋,一樣可以保持局麵的均衡。而黑棋需要積極主動了,不然,“貼目不足”將是很現實的問題。不可否認,吳大師在貼目時代來臨時已經過了顛峰期,加上車禍等事件影響,還有原來被自己降格的對手如今要和自己平等分先對局所帶來的失落感,讓他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恣意縱橫。以吳大師的才能,讓他再創造出一套貼目時代的布局理論本非難事,但是畢竟歲月不饒人,加上身體狀況的原因,他隻能繼續堅持自己已經成型的圍棋觀,以此與龍精虎猛的對手們抗衡,勝率有所回落在所難免。不過吳大師在後十番棋時代的新聞棋戰中仍有相當出色的表現,隻是因為種種原因,他參加新聞棋戰的次數有限,風頭逐漸被阪田榮男蓋過,顯得不是那麼突出了。
逐漸淡出棋戰一線後,吳大師開始潛心於新的圍棋理論,“二十一世紀圍棋”就是他的心血結晶。不過此時的吳大師已經不是馳騁於疆場的鬥士,而是探索棋道與人生的哲人了。這套圍棋理論極富人文價值,但在實戰中的運用效果目前尚未達到最高高度。
說吳清源的技藝超越了所有同時代的高手,或者說他其實下的是一種“過分”的圍棋,這並不該成為矛盾的兩麵。可以超越同時代的對手,但誰也超越不了自己所處的時代。吳清源的圍棋同樣如此。
二、聶衛平大師
成長經曆
聶衛平九歲學棋,十歲時在北京市少年兒童圍棋賽上奪得冠軍。曾受張福田、雷簿華、過惕生、陳祖德、吳淞笙指導,棋藝大進,運思敏捷,算路精確,靈活善變。
文革時期聶衛平下放黑龍江插隊6年。雖然很少有機會下棋,但聶衛平認為是北大荒磨練出圍棋之道的“境界”。
聶衛平時代
1972年聶衛平回到北京。1974年日本圍棋代表團訪問中國,聶衛平戰勝了連勝6場銳氣逼人的宮本直毅九段而出露鋒芒。1975年、1977年、1978年、1979年、1981年在全國圍棋錦標賽中,五次獲得冠軍。1979年在第一屆“新體育”杯賽中獲冠軍(並保持“五連冠”),同年在第一屆世界業餘圍棋錦標賽中,獲冠軍。1976年在中日圍棋對抗賽中,率團訪日的聶衛平戰勝當時日本超一流選手石田芳夫九段,以6勝1負的成績在圍棋強國日本被稱為“聶旋風”。1974年~1980年間,先後與日本九段棋手對弈30局,勝17局、和2局、負11局。中國圍棋界一般將1975年-1979年稱為“聶衛平時代”。1979年聶衛平獲得國家體委頒發的“十佳”運動員稱號。1981年聶衛平晉級九段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