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節 唐堯遺風德以為本(1 / 2)

李元紅

太原大地,民風淳樸。尚德之風,源遠流長。早在上古時代,顓頊、堯舜、大禹,這些仁愛賢君,都曾在晉陽大地留下他們的德政,播撒下崇尚德行的文化基因。幾千年來,這種厚德重義、寬厚仁愛、堅韌真誠之風,如呂梁山太行山巍然屹立,像悠悠汾水長流不息。

太原曆史久遠。從已發現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來看,有著50萬年以上的人類史。從唐堯初都太原、大禹治水“既修太原”算起,有四五千年的曆史。據《左傳》記載,公元前497年趙簡子修築晉陽城,依此可見,太原建城史亦有2500多年了。

明嘉靖《太原府誌》載:(太原人)性淳儉,有陶唐遺風。縱觀太原幾千年的文明史,敬德、修德、立德,是一個貫穿始終的主線。或者可以說,“德以為本”,是所謂陶唐遺風的本質與內核。沒有這條主線,古老文明的傳承,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就不會有著如此強勁而鮮活的生命力。太原從悠悠的遠古走來,既古老又年輕,既厚重又有著無限的活力與激情,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堯舜禹時代,關於宣明和順的德行,宣揚德義、忠信、孝心、謹慎等美好品德的記載很多。幾乎每一篇每一章,都有“德”的論述和事跡。唐堯製曆,教化民眾、廣布德政,贏得百姓的廣泛愛戴。堯禪帝位於舜,28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內,各地沒有人演奏音樂,以此表達對堯的思念。大禹治水,為民解困,勞頓奔走,居外13年,過家門而不敢入。

舜帝的刑獄長官名叫皋陶,他治理民眾有方。他講到為官做事之道要有“九德”。即:從處理事情開始,要做到寬大而嚴密,柔和而有決斷,誠懇而恭敬,安穩而謹慎,順從而堅毅,正直而溫和,簡約而廉潔,果敢而實在,倔強而講理。這些關於建德立業的論述,今天讀來依然鮮活而生動。

應該說,遠古這些賢明帝君和臣子的德政與言行,建立起了厚實的德以為本的理論和實踐體係,為古老的太原文明開啟了尚德之源,構築了尚德的堅實基礎。

春秋時期的介子推,“割股奉君”,忠誠耿介。其“寧燒死不出山”,使古老的“寒食節”習俗得以深遠流傳。廉頗、藺相如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引出一段“負荊請罪”和“將相和”的千古佳話。明末清初的傅山,不僅詩、文、書、畫、醫皆精,特別是他寧死不仕清的錚錚鐵骨和民族氣節,贏得人們的推崇和愛戴。明清時期晉商崛起,誠信為本,彙通天下,鑄就舉世矚目的以進取精神、敬業精神、群體精神為主體的“晉商精神”。太原尚德之風薪火相傳,經久不息,盡可明見。

堯舜故地太原一脈相傳尚德之風,還孕育了一大批卓越的政治家。太原素有“龍潛”、“龍興”之說,曾經湧現出數十位帝王級別的人物。先有劉恒治代,進而開創了“文景之治”。後有李淵、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進而開創了“貞觀盛世”。中國曆史上的三大盛世,其中兩個與太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太原還湧現出一大批如竇犨、董安於、溫彥博、狄仁傑等傑出的政治人物。唐風晉韻,名不虛傳。風為尚德之風,韻即崇德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