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潮峰
太原這座具有2500年曆史的文化名城,在昂首闊步行進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將“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作為締造一流省會城市的核心價值觀,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這是勇敢、樸實的太原人民長期勞動生活的經驗總結和文化積澱,潛移默化地滲透於世代太原人的血液之中,尤其在轉型跨越的非常時期,更賦予她新的內容和生命,是立市之基,興市之本。包容作為太原城市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充分體現著太原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寬廣胸懷。
包容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對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對他人的體諒和理解之上。古往今來,此例舉不勝舉,戰國時期,趙襄子的包容成就了豫讓的義俠;太原公子李世民對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鮑叔牙對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諸侯,一匡無下”的壯舉;宋朝君主對士子學人的包容,則迎來了繼戰國之後中國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榮的高潮。包容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對他人的過失,耿耿於懷,睚眥必報帶來的是心靈的負累,真正仁者覺者會選擇一份包容,一份泰然。越王勾踐可忍十年的臥薪嚐膽之苦楚,滅吳之後誅盡吳國宗室,他隻懂隱忍,卻不知包容;齊王韓信發跡前既可忍胯下之辱,又可在勝利後仍不計前嫌任用當年汙辱他的人為巡城校尉,韓信人格比勾踐就很健全;一個連“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都無法容忍的社會,它注定是一個病態社會。包容具有開放性和多元性,像我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大型國家,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各組織以及眾多的個人,都有不同的信仰、追求、生活理想等等,如果沒有包容,又如何才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國家是這樣,一個城市也是如此。因此,包容是海納百川,包容是厚德載物,包容是淡泊明誌,包容是寧靜致遠。隻要人人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太原自古就是漢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的交彙之處,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融合之地,充分顯示出太原具有兼收並蓄、海納百川和多元融合的文化品質。改革開放後,太原更是以寬廣的胸懷接納著八方來客,四海賓朋,無論你是投資經商,還是務工觀光,各行各業都會為你提供寬鬆的環境和優質的服務,這充分彰顯了太原這座包容性城市的價值取向和優秀傳統。
然而,包容也是有限度的,隻有知道何為包容,何為不包容,才是真正的成熟。包容是有原則的,一味包容,不講事因,隻能是一錯再錯,最終釀成大患。你犯了錯一味包容,不批評不指正,隻能是錯上加錯,麵對日本軍國主義者對中國慘無人道的屠殺,豈能包容,隻有“勿忘國恥,振我中華”,以強者的身份立於世界之林,誰還敢任意妄為。我理解包容,是對不同觀點的包容,為的是取長補短,提高自我,而不是一味寬容,包容是有選擇的,不等於放任和縱容。人類社會是由潛在的規則加以維係的。無節製的縱容同樣會造成社會的畸形。包容也不等於隱忍不發,刻意的製怒和壓抑,遲早有爆發的一日。包容意味著不自知的恬靜和淡然,包容也不等於沉默和忘卻,因為“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真正的包容,正如伏爾泰對其政敵所講:“雖然不讚同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總之,太原城市核心價值觀中的包容是基礎,尚德是支撐,守法是要求,誠信是守則,卓越是追求,沒有基礎,其他無以談起,所以“包容既是對太原曆史文化精神的凝結,也是對未來發展的一種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