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春
在太原城市核心價值觀中,尚德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所謂尚,就是尊崇、注重;所謂德,就是道德、品行,亦即人們長期以來對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尚德,從本意上來講,就是敬畏和順應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按照人類客觀需要做事。在中國字眼中,德是一個很大很廣的道德範疇,應當說,人間所有順應曆史發展的真、善、美的品行,都是道德的內涵。長期以來,在太原人民的傳統道德中,向善厚德、重禮守節、勤儉務實、堅韌不拔、忠厚淳樸的品德深深凝聚在太原人民的精神品格之中,使太原人具有堅韌勇敢、厚道重義、勤勞節儉、甘於奉獻、勇於犧牲的優良品格,這些崇高的道德品格,在曆代先賢英烈身上都有突出表現。
在順應自然規律方麵,太原早有治水英雄台駘,他是距今五千多年前黃帝、顓頊時代的人。當時太原地區還是一片洪水,台駘率領著太原的先民,與洪水搏鬥。他總結前人經驗,因勢利導,運用既疏導又堵塞這兩種治水的辦法,“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城”,這才疏通了汾河,堵塞了大澤,肇始了太原,並以此業績傳名青史,成為太原曆史上的第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幾千年來,關於台駘的神話、故事廣為流傳,大家把順應規律、順應民意、為民造福的台駘奉為神靈,並以他為榜樣艱苦奮鬥,治理山河。直到今天,晉祠聖母殿的左畔和距晉祠數裏之遙的王郭村都還建有台駘的廟宇,世代受人祭奠。
在順應社會發展規律方麵,古代太原有代表人物趙鞅,就是趙簡子。那個時代正處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晉國的股肱之臣趙簡子順應曆史潮流,進行變革。他鼓勵百姓開荒,降低賦稅。就是他,最早實行了“均地分力”和“伍稅之”政策,即把土地分給奴隸們耕作,隻征收五分之一的實物稅,餘下歸奴隸自用。這樣就調動了奴隸的積極性,使奴隸製的基礎井田製得以瓦解,代之以農奴分耕、交納地租的分成製。實際上這是一種“責任製”,這種“責任製”的推廣,使一種嶄新的生產關係在奴隸製的母體中孕育成型。趙簡子的經濟改革,使生產力大幅度解放,趙氏實力逐步壯大,為日後三家分晉,最終建立趙國奠定了基礎。
在向善厚德、重禮守節方麵,太原古代有代表人物常惠。我們都知道蘇武牧羊的故事,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背信棄義扣留蘇武,逼其背叛,蘇武麵對威脅利誘,大義凜然,持節守誌,被匈奴流放北海19年。其實當時蘇武還有一位副手,就是我們太原人常惠。常惠堅決支持蘇武,當蘇武被囚於北海時,常惠被囚於牢獄,匈奴以繁重的苦役折磨他,妄圖以此使他們屈服。然而常惠始終不忘自己是堂堂大漢使節,苦愈重而誌愈堅。他嚴格恪守“士可殺而不可辱”的民族氣節和信念,挫敗匈奴威脅利誘和欺騙,堅持19年而不屈服。直至漢昭帝繼位,匈奴與漢重新和好,匈奴單於才將蘇武和常惠釋放,送回漢朝。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曆來被太原人民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