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無僅有的成像實驗
小孔成像是用一個帶有小孔的板遮擋在屏幕與物之間,屏幕上就會形成物的倒像的現象。如果前後移動中間的板,像的大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古代人民從大量的觀察事實中認識到光是沿直線傳播的,並通過小孔成像實驗證明了光這一性質。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在戰國末期的諸侯國韓國,有一個人請了一位畫匠為他畫一張畫。畫匠告訴他,這幅畫需要很長時間,因此讓他回家耐心地等候。
3年後的一天,畫匠終於告訴他,他要的畫現在畫成了。
這個人來到畫匠家一看,隻見8尺長的木板上隻塗了一層漆,什麼畫也沒有。於是,他非常氣憤,認為畫匠欺騙了他。
畫匠說:“請不要生氣,看這幅畫需要一座房子,房子要有一堵高大的牆,再在這堵牆對麵的牆上開一扇大窗戶,然後把木板放在窗上。每天早晨太陽一出來,你就會在對麵的牆上看到這幅圖畫了。”
這個人半信半疑,照畫匠的吩咐修了一座房子。果然,在屋子的牆壁上出現了亭台樓閣和往來車馬的圖像,好像一幅絢麗多彩的風景畫。
尤其奇怪的是,畫上的人和車還在動,不過都是倒著的!這個人端詳著這幅畫,一時間,不知是喜還是憂。
其實,對於倒像現象,此前的墨翟已經通過成像實驗,對之作出了合理的解釋。
墨翟是春秋末戰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也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來其弟子收集其語錄,完成《墨子》一書傳世。
墨翟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線進行的性質。這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墨家的小孔成倒像實驗非常有趣:在一間黑暗的小屋朝陽的牆上開一個小孔,人對著小孔站在屋外,屋裏相對的牆上就出現了一個倒立的人影。
為什麼會有這奇怪的現象呢?墨家解釋說,光穿過小孔如射筋一樣,是直線行進的,人的頭部遮住了上麵的光,成影在下邊,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麵的光,成影在上邊,就形成了倒立的影。這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
學解釋。
墨家還利用光的這一特性,解釋了物和影的關係。飛翔著的鳥兒,它的影也仿佛在飛動著。對此,墨家分析了光、鳥、影的關係,揭開了影子自身並不直接參加運動的秘密。
墨家指出,鳥影是由於直線行進的光線照在鳥身上被鳥遮住而形成的。當鳥在飛動中,前一瞬間光被遮住出現影子的地方,後一瞬間就被光所照射,影子便消失了;新出現的影子是後一瞬間光被遮住而形成的,已經不是前一瞬間的影子。因此,墨家認為影子不直接參加運動。因為鳥飛動的時候,前後瞬間影子會連續不斷地更新,並且變動著位置,看起來就覺得影是隨著鳥在飛動一樣。
在2000多年前,我國古人能這樣深入細致地研究光的性質,解釋影的動和不動的關係,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對於小孔成像現象,元代天文數學家趙友欽在他所著的《革象新書》中,進一步詳細考察了日光通過牆上孔隙所形成的像和孔隙之間的關係。
趙友欽發現,當孔隙相當小的時候,盡管孔隙的形狀不是圓形的,所得的像卻都是圓
形的。孔的大小不同,但是像的大小相等,隻是濃淡不同。如果把像屏移近小孔,所得的像變小,亮度增加。對於這一現象,趙友欽經過精心思索和研究,得出了關於小孔成像的規律。